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时间:2021-01-21 15:05:3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能力【1】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摘要】汉语言基础教育课改推行多年,与之相协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尤为重要“善读、能写、会教”,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也需要经历长期的训练积淀过程。

  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推行十几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而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

  这场改革己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

  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

  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

  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

  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助性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

  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

  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

  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

  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

  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

  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

  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

  “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

  “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

  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

  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

  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

  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

  如“善读”层而,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

  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

  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

  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目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

  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

  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建立训练组织机制。

  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

  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

  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

  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

  落实制度保障机制。

  关于制度,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确保实训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解决稳定指导教师队伍、增强学生的训练认同感、规范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

  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此,制定指导教师职责规定、指导教师考核与监测制度,让指导教师明确指导职责,了解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保障指导质量。

  健全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将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化,从根本上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2】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

  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真善美;涵养提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

  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

  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

  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

  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

  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

  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

  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

  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

  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二)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一)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

  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

  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二)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

  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

  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

  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

  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

  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

  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总之,面对社会积极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广大教师要担负起教学的重任。

  作为一名汉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到,课堂教学要结合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较为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应用型中文人才,发挥应用型教学的作用。

  这些得益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探析论文03-18

汉语言文学01-29

汉语言文学论文06-18

汉语言文学教学12-21

汉语言文学教育12-21

汉语言文学作文12-13

汉语言的文学论文提纲06-26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