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

时间:2022-10-09 01:25:0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怎么写,下面推荐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相关范文,可供浏览参考。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1】

  摘要: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

  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

  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形象与本质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

  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

  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

  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

  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

  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文学作品的本质决定的。

  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

  二、作品的角度分析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文学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一是它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

  在我们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把握、转换,去掉了其物质实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本质便只可能有两个,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语言。

  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语言与客观世界无关,不反映现实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两条。

  第一,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描述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偏离,人们无法借助语言,从主体的此岸到达客观现实的彼岸,也不能到达主观心理现实的彼岸。

  既然如此,语言所呈现的世界便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语言自己构建的。

  第二,文学语言描写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结果,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虽然存在着某些滑动与偏离的现象,但这只是两者关系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导的一面则是相应的与确定的。

  文学与科学的反映对象都是生活,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

  科学从现象出发,目的却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一旦抓住了这些东西,便要抛开现象,运用定义、公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将它们表现出来。

  而文学却始终不离开感性具体的生活现象。

  它虽然也要表现本质与规律,但却是通过对这些感性具体的生活的细腻描写,将本质与规律间接地暗示出来,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将它们直接地表述出来。

  进一步考察,文学表现的,还不是整个的感性具体的生活,而只是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

  ""尽管它还是感性的,它却不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像石头、植物和有机生命那样。

  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时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种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实体,既有外在的表现形态,又有内在的物质实在。

  人们可以从外观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

  然而文学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现形态。

  因为文学无法进入生活的内在的实质,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

  比如一个人,他有外部的表现形态如外貌、表情等,同时也有内部的物质实在如骨、肉、内脏等,一幅画要将这个人表现出来。

  它能表现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内在的物质实在是表现不出来的。

  文学也是如此。

  自然,文学不仅能够表现外部世界,也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

  但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的实在的区分,文学表现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

  自然,由于文学是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说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也就意味着文学语言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

  这种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就是形象。

  语言由语词构成,语词的核心是词义,词义的核心是概念,概念总是抽象一般的。

  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更适合于表现抽象的思想。

  而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文学语言便必须采用种种手段,调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潜能。

  三、文学的形象本质

  我们还可以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的角度加以探讨。

  本质并不是什么虚幻的、强加在事物身上的东西。

  它真实地存在于事物的本身,决定着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

  文学的本质也必然地要表现到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上来,决定着它的结构与特点,构成文学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根本区别。

  反过来,确定了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同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相应方面的根本区别,也就确定了文学的本质。

  总之,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学语言执著于语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则要运用种种手段突出自己具体特殊的一面,以达到表现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的目的。

  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说,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论文【2】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基础,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核心。

  汉语言文学有着历史源远流长的特点,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主要传承方式和变现措施。

  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以试一试形态的物化就出上结合当前人们修养方式进行综合阐述和分析是当前人们追求的重点。

  在真实世界中,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和分析提出其对人的修养进行影响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真善美;修养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技术的逐步改变和完善,使得汉语言文学也不断的能行改善。

  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言文学改变的前提,更是时代文学发展和利用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学逐步的繁荣兴盛,各种文学作品涌现而出,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形式之间的差别,但是究其本质和主题还是一样的。

  文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形象美,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

  汉语言文学在发展中比一般文学形式发展历史早,其各种体制和要求较为完善,,由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全面以及漫长。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其各种语言形式逐步的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控制方式。

  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

  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

  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

  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

  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

  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行理解:

  (1)客观的真。

  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

  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

  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

  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

  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

  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

  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

  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

  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

  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

  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

  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

  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

  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

  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

  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

  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

  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

  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

  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

  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

  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

  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

  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

  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

  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

  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完善对人的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中,将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完整的结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更是规范人们修养,美化其在生活中各种素质修养的关键,是提高人们身心素质的有效方法。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10-06

汉语言的文学论文提纲09-30

汉语言文学论文09-3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论文10-04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提纲10-07

汉语言文学的创建论文10-08

初中汉语言文学的论文10-08

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