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文言文的学习论文

时间:2021-01-24 13:47:38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文言文的学习论文

  文言文的学习论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习好文言文的三个方面:诵读课文,清除障碍,理解文意;整体感知,揣摩品味,领悟课文;归纳总结,反复比较,注重积累;精练课内,形成能力,迁移课外。

文言文的学习论文

  文言文的学习论文【1】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感知 总结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源头,另一方面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单元所选都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篇章,而且多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太困难。

  但文言文远离我们的时代,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都已很陌生了。

  加之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老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困难重重。

  那么,初中生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诵读课文,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增强语感、理解文意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断句停顿、字音异读、句子含义、作者感情等等,都在诵读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听得少,读得少,记得少,是当今文言文学习中的重大失误。

  所以,学习本单元时尤其要加强诵读训练。

  《公输》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通过诵读,有助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这两篇文章气势充沛,句式整齐且有变化。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后接七字句;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休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几句结构相同,而前四个短句是四字结构,后一个是六字结构。

  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了文意。

  二.整体感知,揣摩品味,领悟课文

  学生在诵读基础上,感悟课文,理解字义、词义、句义,分析段意、文意、表现手法,鉴别、比较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公输》体现墨子非攻思想,是了解墨子反战的观点所在,文章叙议结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两例,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以此突出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类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

  告诉世人:施仁政者得天下,施暴政者遭唾骂;“苦况造就人才,逆境成就明君”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告诫世人:保持并发展向善的天性,做一个纯洁正直的人。

  《庄子·寓言二则》文中表现庄子安贫乐道、淡薄功名、悠然生死的旷达人生和大智彻悟的观点。

  三.归纳总结,反复比较,注重积累

  在归纳、比较中学会积累。

  一是要尽量多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语段、词语,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休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委而去之”“舍生取义”等,对提高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相当的好处。

  二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如本单元的“距”、“畔”、“曾”、“拂”、“辟”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和含义和用法,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知道并懂得这些语言现象。

  三是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四.精练课内,形成能力,迁移课外

  练习是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

  练习课内知识,使课内知识融会贯通。

  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这样绝大部分课外题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阅读,提高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平时的诵读、积累、归纳、总结和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法、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言文的学习除了教法、内容发生。

  变化外,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还是有章可循的。

  下边谈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系统掌握教材中常见文言实词的义项,重点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这就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反复记忆。

  要做到“四勤”:勤朗读,勤查工具书,勤背诵,勤做练习。

  2 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义项的断定提供帮助。

  如“郦远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该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3 借助熟悉的成语来推断。

  文言文中有的实词词义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借助成语中已知语素的意义,可以快速地推断出其词义,如“腥臊并用,芳不得薄兮”中的“薄”字的词义可由“日薄西山”中的“薄”而推知。

  4 利用语法结构来推断。

  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或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特点,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

  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其中“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词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可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项目,应重点掌握《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

  对照课文和相关知识短文认真填写,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1 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

  虚词的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天仍使用,如“善于”、“敢于”。

  (2)有的完全消失。

  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例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结果。

  “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

  如语气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经、被”等介词代替。

  2 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

  例如:“之”有三个词性。

  动词,“辍耕之(到、往)垄上”,“乏”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

  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代词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可以不必特别记: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属大家比较生疏的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

  另外,还有近指代词用法,如“均之(这)二策”。

  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和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定语标志区分开来。

  这样,用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3 结合语境辨明用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方法。

  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的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

  属于代词。

  三、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 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要学习文言句式,关键的是要分类记例,熟读牢记。

  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比死记硬背定义、术语有效。

  例如: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只须记四个句子:“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何罪之有”;分辨意动用法的句子,只须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分别把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记住了。

  2 在两个联系上下狠工夫

  把翻译理解文言语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

  把文言中的辨析句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 整体把握文章,准确表达句意

  增强“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忌一叶障目,断章取义。

  2 坚持翻译原则。

  掌握翻译方法,力求字词落实采用直译的方式,在翻译时不能孤立机械地死抠词义,直译讲究字字句句有落实,但也不是“对号入座”、“不多不少”,否则就变成了“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生涩、拗口,甚至出现谬误。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 整体阅读。

  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个中心句在文末。

  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

  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言文的诵读教学【3】

  摘 要:叶圣陶曾批评传统教学方式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

  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

  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

  关键词:主体地位;思维课堂;主观能动性

  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文,他们将终身受益。

  郭沫若先生说过,学生时代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就是财富了。

  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记诵的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他们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化而为血肉,化而为灵魂,成为其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这既利于“立人”,又有益于“学文”,将来一旦被激活,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是不可小觑的。

  然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厌读文言文,并视学文言文为畏途,其中很大的原因源自文言文传统教学是以老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实践证明,这种作法事倍功半,老师费尽心机,学生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枯燥乏味的学习,势必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

  由传统的以“灌”为主到现 在的以“导”为主的变化,可以说完成了中学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观念的飞跃,开始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学能力。

  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进而知识、方法并重,更注重于教给学生以方法,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真正回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上来。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多读多背,酝酿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大都是选自上千上百年的情文并茂的名篇,学生会有陌生之感。

  多读多背,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

  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

  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二、重视预习,推敲质疑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预习,但总觉得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理想。

  我认为: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预习效果不理想正说明我们重视得还不够,或者说方法还不到位。

  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看提示、查注释,学会自己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讨论之用。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课外书、网络等搜集有关资料,打破教材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

  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上教师把提问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学生。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先不提问,而是让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再提出来,交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果有些问题所有学生都无法解决的,教师也不作正面直接的回答,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最终还是由学生自己解答。

  叶圣陶曾批评传统教学方式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

  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

  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

  有些老师担心把提问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后,如果学生提问过多、过于简单肤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如何的简单、稚嫩、肤浅甚至是可笑的,我们都要尊重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是未知的领域,是诚恳的(除非是恶作剧),它让我们真正了解了学生。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点。

  四、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在讲解《岳阳楼记》之后,我思考: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给出了如谭嗣同、文天祥等人的例子,我又引导学生了解了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让学生鉴赏这些人物形象,说说对他们的认识,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认识那个时代,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繁密的古文字中蕴藏的古今人类共有的情感。

  五、鉴赏感悟,含英咀华

  文本教读是基础,是知读,交流情感是升华,是美读,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张 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2(4)

  [3] 安桂清《“文言文教学”活动的实践反思》)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5)

  [4]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 叶 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文言文的学习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汉语言之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论文11-05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03-27

如何学习文言文03-25

小升初文言文学习技巧02-24

中考文言文学习技巧02-24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02-23

文言文学习技巧:怎么提升文言文功力02-23

文言文学习的三个技巧03-19

如何正确学习文言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