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08 07:59:5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1】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摘要】古代汉语是阅读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更是进一步探求现代汉语源起和发展的基础,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意义重大。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一、调整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界的前辈们明确提出了古代汉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现在的教学大纲也非常明确地作了规定。

  作为一门工具课,这一教学目的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然而,如单一地实施,不加多元化的调整,显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他们实际需要阅读古书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认为学而无用,不如不学。

  对教师来讲,目的太单一,也束缚了教学多样化的开展,使教学走向了死胡同。

  因此,笔者认为,在坚持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与现代汉语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的。

  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都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现代汉语,必须要学好古代汉语,学习古汉语,并不脱离现实生活与学习,是学而有用,不是学而无用。

  我们教学要以此为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去深刻认识现代汉语,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从古代汉语中汲取营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古今联系,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

  二、更新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更新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其中教材建设是关键。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包括三个部分,即文选、通论、常用词。

  这三部分有机结合,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其合理性被学术界所公认,以后编的教材基本上只是在此模式上作些调整。

  但正如教学目的一样,此类教材也与当前的知识体系不甚吻合,主要表现在:一是文选与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重复太多。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加重了文言文的比例,有相当一部分以前大学才讲授的作品现在在中学课本中出现,尽管侧重点和深度不一样,但学生总觉得在“炒冷饭”,没有兴趣;二是注释太简单。

  仅有释义,没有相应的例句,没有整句的串讲,学生容易过目就忘,留不下深刻印象。

  还有当注不注的地方较多,不便于学生自学;三是理论知识没有汲取当前的研究成果,使知识处于滞后状态;四是常用词部分选词和释义不精要,贪多图全,反而象字典、词典那样,给人留不下深印象;五是解字、释义上也没有突出历代演变的概貌,缺乏古今联系。

  因此,编写一部更新、更精、更实用的教材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期盼。

  当然,教学内容的革新还在于任课教师授课时的把握。

  教材固然起指导作用,但教师还是有很大主动权的,选讲什么,精讲什么,补充什么,要求什么,一般都由教师来决定。

  三、改革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大都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系统讲授,往往教师在上面“咬文嚼字”,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造成了教师费力、学生乏味、效率低下的局面。

  笔者以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要改革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方法要有现代化手段。

  在多媒体时代,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能增加知识的形象性,符合当今学生的需要,也能节省课堂时间,事半功倍。

  教师可制作一些课件,把讲义中的重点、难点、例句放进去,可利用图片形式展示相关资料,也可利用语音播放功能和视频播放功能把一些语音材料、名篇朗读、经典场景提供给学生,还可在网上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把重点提示、难点解析、练习答疑、复习指导等内容放上去,便于学生随时自学;其二,教学方法要有互动式内容。

  古汉语教学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设计互动式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展开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教师主要作些点拨、指导,最后作好归纳、总结,其教学效果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提高百倍;其三,教学方法要有实践性活动。

  实践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训练。

  在古汉语教学中,我认为阅读方面的练习训练必须突出,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性阅读。

  实践性活动的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如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藏书楼去,真实感受古籍的原貌;可以带学生到名胜古迹中去,真实感受古代的氛围,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

  总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高兴娟.关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1)

  [2]钱毅.古代汉语教学之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2】

  摘 要:当前,全面总结古代汉语教学的经验,客观分析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教材建设

  一、古代汉语课程的形成和教学定位

  我国是一个文献积累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中华悠久辉煌的文明创造,依靠历代文献得以记载和保存。

  历代文人学者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熟读经典。

  因此,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一直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传统语文学在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套基本方法。

  如:通过学生阅读记诵,逐步熟悉古代文章,感知古代语言;通过塾师疏通文字、辨章析句,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文言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古文的水平。

  这种教育方式使学习古代文献典籍成为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最终才会具备阅读古籍、撰写文言文的能力。

  今天看来,这种传统语文教育方式,虽然也有效地培养了一代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甚至名家大师,但是其缺陷则是十分明显的。

  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这种长期沿袭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与传统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中文学科是最早建立的学科门类之一。

  以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为使命的中文学科,研究传习古代文献典籍和语言文字是其基本任务,因此,古籍原典研读和古代文字、音韵、训诂类课程自然是中文学科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书阅读能力对中文学科师生来说也是他们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现代大学建立的初期,传统语文教育方式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对那些从小就接受过传统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阅读古籍原典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公立大学、私立和教会大学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20世纪50年代初,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教育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文学科自然也不例外,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教育革命”。

  中文学科进一步划分出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在少数院校设置)等专业,统一制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在新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压缩,古代典籍专书研读和传统语文学类课程(文字、音韵、训诂)减少甚至停开,与以往相比,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接触的古文也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设立一门古代汉语这样的课程,以担负提高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任务。

  经过几年的尝试,各高校对古代汉语课程逐步形成共识:古代汉语课程应定位为“工具课”,“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应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

  这是5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一项重要的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有一些调整,但总体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三门语言类基础课程也保持了相对稳定。

  在这期间,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高校的中文学科没有经历这样的调整,其课程设置未有大的改变,自然也就没有开设古代汉语这门课程。

  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古书阅读的能力,一般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即古代汉语语感的培养、古代语言规律的认知和古代文史知识的掌握。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多种统编和高校自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大体上反映了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定位和认识。

  1961年教育部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由北京大学王力先生主持编纂了《古代汉语》统编教材。

  这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经验为基础,注意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学经验,集中了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工作,修订和审定过程中还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保证了教材的编纂水平和质量,是同类教材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这部教材1962年初出版,1980年进行了修订,至今还是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首选的教材。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建构了文选、常用词与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对高校古汉语课程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几十年来,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虽然也有所改进和调整,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总体看来,以文选、常用词与古代汉语通论为基本格局的体系则没有大的改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做法,如:有的高校采取以通论讲授为主、以文选教学为辅的安排;有的高校只讲授古汉语通论,不讲授文选或将文选作为学生自修内容。

  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课程虽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明确的,但是这门课在提升学生古书阅读能力方面似乎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的变化,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信息化背景下,学生阅读习惯变化迅速,网络阅读、电子文本流行,学生获取知识趋向浅表化、碎片化,对阅读古代文献缺乏兴趣,对古代典籍十分陌生。

  (3)学生学习目的的变化,全国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有606所(统计至2013年),这些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或综合类、师范类等不同类型,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多元化。

  (4)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整体地位相对下降,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多数并不是兴趣所致,而是不得已的选择。

  (5)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语言类课程境况更是不佳,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和学生学习侧重于文学类课程,语言学课程教学课时压缩,学生学习意愿下降,教学难度加大。

  面对上述情况,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显得难以适应。

  具体说来,这种不适应有两点较为突出:(1)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对象的不适应。

  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都是以通论为主,着重讲授古代语言文化知识,辅之以文选串讲。

  这样的安排对已具备良好古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效果或许较好,但对较少接触古文、又没有意愿在古代文选上下功夫的多数学生而言,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虽然多数学生通过课程可以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但由于接触古文有限,缺乏足够阅读实践,使这些知识难以有效转化成阅读古书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的不适应。

  在教学方法上,古代汉语课程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往往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提高,关键是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课后研读文选更是加深课堂内容理解,逐渐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下降,这个环节的学习大多落空,使得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难以真正实现。

  这样的分析或许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有些教师不一定认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古书能力普遍下降,古代汉语教学对提高他们的古书阅读能力收效甚微,则是不争的事实。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环节出现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教材的影响。

  (1)由于教材的编纂与教学目标的偏离,如有些《古代汉语》教材,就是以介绍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的“通论”为主的,使教师在教学安排时与实现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

  (2)由于教材的编纂和调整更新滞后于教育对象的实际变化,这样的教材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创新受到局限,不能根据受教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般说来,编纂思想科学、切合教学需要的高水平教材,不仅直接关系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影响甚至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师。

  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质量教材,较好适应了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和教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反之,如果一部教材不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并适应教学的实际,那么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活动都会产生难以避免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面对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在总结古代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探索进一步推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结合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应坚持以下方向:(1)古代汉语教学应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能力为目标。

  (2)古代汉语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3)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是学习古代汉语所不可或缺的,但知识的讲授要服务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对实现古汉语教学改革提出以下路径:(1)探索建构古书原典阅读的情景,以尽可能地再现古代文献的总体结构、记载形式和表现方式,消除学生对古书的陌生感。

  在文选阅读情景中,养成阅读古书的爱好,逐步积累阅读古书的经验。

  (2)尝试以古代书面文献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围绕古代文献阅读来组织安排古代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知识。

  (3)借鉴语言习得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方法,改为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研修为主的教学方法。

  加大学生阅读实践的比例,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体验中获得古汉语语感,掌握古汉语知识,以实现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古书的实际能力。

  三、古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新编《古代汉语》教材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都会体现在教材编写中。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上述教学改革的思路自然也应体现在古汉语教材的编写之中。

  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上述设想,《古代汉语》教材的编纂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材编纂要更加切合提高古书阅读能力这一基本教学目的。

  (2)教材的内容构架要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便利。

  (3)教材内容安排和编纂方式要更能体现课程特点并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

  (4)教材要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大的空间。

  按照这些原则,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们新编纂了一套《古代汉语》教材。

  [2]这部新编的《古代汉语》,在吸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教材的优点和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体现我们对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总体构架上,这部教材不再按照文选、常用词、通论,或文选、通论的安排来编写,而是以文选为教材的基本构成,使学生通过对古代文献样本的研读、记诵,逐步熟悉古书的样式、体例和古人的书写习惯,培养古代汉语语感。

  古汉语通论不再以专题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贯穿于全书,使学生在阅读文选过程中逐步获得文字、词汇、语音、语法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教材在各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些代表性的古籍插页,以便学生对照比较,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增加对古书的感性认识。

  通过大量文选阅读,逐步消除对古文的陌生感,拉近与古书的距离,养成古籍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古代原典文本阅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提高直接阅读古书的能力。

  新编《古代汉语》教材虽然确定以文选为基础的构架,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编哪些篇目、这些篇目如何安排,则是一项不易处理的工作。

  我们认为,教材选编的篇目应该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典范,因此选文应以上古汉语那些源头性经典文献为主,适当选编部分两汉之后的文言文代表性作品。

  所选编的篇目,按照古代书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分为四个单元。

  考虑到出土文献最真实地反映了“同时文献”的面貌,是古代文献的珍贵依存,有必要让学生接触这些文献,因此教材还选录了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内容专列为一个单元。

  在经、史、子、集各单元中,教材又将所选编的篇目分为若干课,每课都由甲、乙、丙三个类别的文选组成:(1)甲类文选,是教材提供的精讲精学篇目,有编者较为详细的注释,供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和对象选讲。

  (2)乙类文选,选择有古代传笺注疏的篇目,编者进行标点断句,必要时附加简单注释。

  这类文选教师可选择性示范讲解,主要供学生研修阅读,在阅读古书传、笺、注、疏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熟悉古人的阅读习惯和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方式,掌握古代形成的关于古书阅读的传统语文知识。

  (3)丙类文选,选录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古文篇目,以白文方式出现,以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进行标点断句的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文选分为三类,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经验,实践证明古汉语文选部分采用“今注、古注、白文‘三阶梯’”的安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

  古代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知识除贯穿在上述各类文选及注释之中,本教材设置“知识链接”项目,对课文涉及的重要语文现象和文史知识,以简洁、明了、通俗的解释性文字,随文链接,系连出相关知识点,穿插在教材不同部分。

  为了便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总结,避免通论化整为零后知识呈现过于零碎,在教材附录中,我们编写了《古代汉语知识概要》,简略介绍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文体、文献等方面的知识,为教与学提供便利。

  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对思考练习题和延伸学习作了专门设计,除教师讲授篇目外的文选可作为阅读或白文标点(如乙类文选)训练外,每课都安排了课后思考练习。

  在相关知识概要介绍中,列出有关重要参考文献,为学生延伸阅读,扩展和巩固所学古汉语知识提供参考。

  一些研究型大学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延伸阅读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知识。

  总之,这部教材体现了以文选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方法,可根据教育对象的程度,采用引导性、专题性讲授与研讨性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修、练习相结合,以教材文选为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等不同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有效提高。

  这样的教学思路,对已经形成自身教学习惯和风格的许多教师来说,或许是一个新的挑战。

  古代汉语课程的改革不仅仅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古代汉语或类似课程的,还有那些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学科专业(如历史、哲学、中医学等)。

  凡是涉及古代历史文化的专业学科,都需要阅读古代文献,也都面临一个提高古书阅读能力的问题。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对这些相关专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

  古代汉语是通往古代文献的津梁,古书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具有基础性长远影响,凡是有志于了解、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读者,也都可以将这部教材作为学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力. 古代汉语序[M]//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三版:1.

  [2] 黄德宽主编. 古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

  [3] 王宁主编. 古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古代汉语常用词教学改革10-08

浅谈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10-07

古代汉语论文10-01

古代汉语论文题目09-30

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探析10-08

教学改革的培训心得12-13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10-08

化学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10

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精选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