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欣赏论文投稿

时间:2020-12-10 12:37:5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欣赏论文投稿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 ,是文学的社会职能发挥的必须过程 ,文学作品会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带来知识上的累积与沉淀。文学创作和欣赏就其过程而言,都是综合了多种因素,诸如作家读者的生活、 经验、学识、兴趣、感知、理解等,都是各种因素经过复杂融合的过程。

汉语言文学欣赏论文投稿

  文学欣赏论文投稿篇1

  浅谈表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

  因其独特的特点,创作者根据文学创作 规律 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塑造出丰满、形象各异的文学形象。

  表象的存在也是读者欣赏的基础,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

  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表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创作和欣赏就其过程而言,都是综合了多种因素,诸如作家读者的生活、 经验、学识、兴趣、感知、理解等,都是各种因素经过复杂融合的过程。

  我们无法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要素进行单一、细化、明晰的分割,形成 科学 定理、公式一样的内容。

  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细小的点出发,来认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或完成文学的创作和欣赏。

  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与感知种类一致,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

  表象有具象的表象和抽象的表象,它不仅是一个或几个画面,一个或几个形象,还可以是一段故事,一段情节、一种 体会、感触甚至可以是一种意境、一种寄托、一种憧憬。

  表象具有五种形态。

  第一,个别表象,即是某一个具体、个别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留下的印记,它具有定性的特点。

  第二,概括表象,它是指记忆中某一类事物的形象。

  它比第一种带有概括性,带有类的特点。

  第三,回忆表象,是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的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小时候玩伴的形象、自己以前住过的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等等。

  它是再生的表象。

  第四,想象的表象,是指大脑中未曾记忆过的凭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内心表象。

  例如,日本的富土山,即使是没有登过它的人,也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座巍峨的雪山。

  第五,不同感官感觉知觉的表象,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通感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象。

  文学创作不像其它科学创造发明,是直接对物质实体的加工、改造,那么,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何物,我们从直接来源上看,就是表象(当然是源于对生活感知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象就是文学创作的基源,没有表象,文学创作就无以为托,缺少了加工的原料。

  当然,如此说,也不是有了表象就有了文学创作。

  表象不仅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源,它也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金开诚就说过“从量上说,文学创作的自觉表象运动贯穿于全过程,无所不在,因此它在整个创作的 心理活动中占有巨大的比重。

  但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说,自觉表象运动本身就是反映客观事物、进行 艺术 构思、结出艺术成果的主要手段。

  rr (1]101文学创作不是一毗而就,它是个过程,这里试从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和文学欣赏来分析表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基源和手段作用。

  在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首先是材料(信息)储备,无论作家的材料是来源于自身的直接感知,还是源于间接的文字阅读,他们都终将转化成一种记忆表象,作为材料存储在作家的头脑中,黑格尔说过,艺术家需要“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川形成创作的基础。

  普希金娜的相貌表象存储在托尔斯泰的脑中,几十年后,作家依此创造了安娜的相貌;凡尔纳在书刊中获得的信息表象,成就了他的一百多部(篇)幻想小说。

  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数量不可计数,不是每个都转化成了作品,这就要经过艺术发现阶段,也可以说成是,作家对表象的意义的一种发现,周敦颐在莲花身上看出了君子的本色。

  有了这些,在一定的动机下就可以使作家投人文学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表象有时可以成为创作的诱因、动机。

  巴金一次夜里醒来,看到黑暗中湿流流的闪着微光的抹布,在这一表象的触动下(创作时离开了具体事物存留的就是表象了),开始了小说《抹布》的创作。

  具备了上述内容后, 文学创作进人了构思阶段,开始形成创作的内在意象。

  “意象对于任何物象的再现,本质上都是主体对记忆痕迹的再现”,〔’〕所以说,构思阶段就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就是各式各样的自觉表象运动,主要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

  这常被说成是运用想象(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 心理活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作中将形成的形象都非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它已注人了情感、思维的改造。

  关于构思中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都结合实际的 艺术 经验做过生动的描述。

  歌德在讲他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女主人公夏绿蒂形象塑造时,就说得极为明确:“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 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华,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宠幸的事。

  我因不自揣,也模仿这种故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冶之,铸成那主人公夏绿蒂;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那)L撷采来的。

  好诊索的读者因此可以发现出与种种女性的相似之点,而在闺秀们中,也有人关心到自己也许是个中的人物。

  >. y ) so这是构思中表象自觉运动(分解和综合)的很好诊释。

  构思过程中,无论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还是表象的深化、异化,都是创作构思 中对表象的加工,正是因对表象的创造,才有了文学形象的胚胎。

  内在的构思要借助 语言文字外化于笔端,才算完成了作家角度的文学创作。

  “语言的斟酌是始终 联系着作者的表象运动的”,f}lu2>贾岛在创作“僧 敲月下门”一句时,对“敲”的选择到底是“推” 或“敲”,他总在做手势,这不难想象他脑子里正 在进行相应的表象活动。

  还有,作家根据情感进行 创作,一定要把情感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 象。

  “他自己对于这个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 }a)作 家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复思考,所描绘形象是否贴切、真实传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一过程是必要有表象的参与。

  还有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就是各种各样的表象联想。

  从狭义上可以说,文学创作就是积累表象—加工表象—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二、表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家完成创作并不等于真正完成了作品,作品需要读者的阅读、欣赏,才算真正的完成了。

  表象在创作中是创作的基源、手段,并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在文学欣赏中表象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其它 科学 、 哲学 著作的阅读,文学以形象性为主,为更好地欣赏作品,同样需要借助于表象。

  这里表象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更好阅读、体味的手段使用吧。

  例如,读一首唐诗,大概只要几十秒,可如果人们真的只用这短暂的时间去读,那就决不能算作欣赏艺术。

  “只有对诗句进行反复的吟咏和玩味,才能由本身并不具形象性的语言符号引起相应的的表象、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形象感,并领略其中的意境或理趣。

  a [1)373表象可以加深你对作品意韵的体味,并形成深刻持久的阅读记忆。

  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

  因具象性,创作者通过感知觉的注意,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里,使文学形象的创作有了资源;因表象概括性,使表象具有个和类的特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切实符合文学创作 规律 (个别中见出一般)的内容;表象存储在头脑不是一层不变,可以对它进行加工,这样就使表象成了构思艺术形象的最理想而适当的材料;因表象的间接获得性,使经历有限的创作者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表象储存,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

  表象的存在是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的原动力,而情感是 写作和欣赏活动的决定因素,一颗麻木不仁的心灵是不会有抒发和阅读的渴望的。

  表象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形象性,既有可储存性又有可塑性,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他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

  总之,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欣赏论文投稿篇2

  浅谈幼儿文学欣赏客体的选择原则

  幼儿文学的欣赏客体是作家创作出来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

  它是介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审美对象,是幼儿文学欣赏的中心环节,因此,选择欣赏客体—文学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作品的审美功能,也要考虑其非审美的功能,还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

  文学欣赏活动中为幼儿选择作品时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

  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

  幼儿作为幼儿文学的主要消费者,其年龄特征制约下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是决定“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

  创作幼儿文学作品强调适龄性,欣赏也是同理。

  适龄性主要指选择的作品适合幼儿的心理水平和相应的欣赏情趣。

  幼儿情趣是指幼儿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幼儿情调和趣味,也就是说它制约下的幼儿文学应该同时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

  第一,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既然是幼儿文学,作为本质特征,就应具有“幼儿”属性。

  首先,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

  “儿童文学不等于写儿童的文学。

  ”“写儿童的不一定都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应该是为儿童而写的文学。

  ”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实生成的阶段,语言和表象等符号能力的 发展使他们正式步入文学的殿堂,成为幼儿文学的审美主体。

  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成人社会那些思想习惯、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的概念是不能为其认知结构吸收和接纳的。

  因此,必须本着为幼儿创作的原则,在创作时考虑到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感知事物的 规律、年龄特点取得一致。

  其次,必须是幼)L能接受的文学。

  超过幼儿理解水平或者不适合幼儿听赏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属于幼儿文学的范畴。

  幼儿主要通过‘听’来接受文学的方式对幼儿文学的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表现手法等都有特殊要求。

  第二,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由于幼儿文学作品必然要以幼儿的审美趣味和幼儿的文学接受能力作为创作的基础,所以,它所应用的 艺术要素总是体现幼儿能适应的特殊规范和要求,呈现出特殊的组合形态和构成状态,表现出特有的幼儿情趣,即具有纯真、稚拙、荒诞、游戏味浓厚等幼儿文学特有的审美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

  即使是幼儿,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因此,必须选择那些能给读者留下理解和想象余地的优秀作品。

  这也是 中国文论中所要求的含蓄和蕴藉。

  事实上,越是含蓄、蕴籍,越是内涵信息丰富的作品,越有艺术生命力,越能被读者接受。

  这看起来似乎与幼儿文学浅显、明快、童真、稚拙的美学特点相矛盾。

  其实,幼儿文学照样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只不过那是在其纯真、稚拙的外表下隐藏的幼儿似的含蓄和蕴藉,需要孩子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去感悟。

  一篇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是孩子们一次就能读懂,或者其美学意蕴一次就被开掘完的,它应该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一个刺激读者去解读、去想象的“召唤结构”。

  即使是幼儿文学作品,它的意象结构也存在着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包含浅层与深层的不同意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掌握领悟自己能懂的那一层意义。

  这种意义应该包括:一,基本(或者 自然的)意义,它是由作品描写的基本事实和表现的具体感情或情绪形成。

  二,习俗意义。

  例如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却表现了另一喻义,像青松代表着长寿或者坚强的风格,荷花代表着高洁,小草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同民族 历史、心理、文化有关。

  三,内在意义。

  即作品的深层意义,往往积淀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