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9:4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创作属于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和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第一篇: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言文学是最能体现其意义的,该专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

  本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

  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

  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

  [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

  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

  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

  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

  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

  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

  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

  [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

  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

  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

  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

  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

  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艳艳.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12(2):77.

  [2]李晓红.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7(4):169.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摘要:大学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们都在试图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虽然不是技术操作类的应用性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其主要包含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并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在写作汇报中锻炼综合能力、在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与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等等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做到实处,就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识记;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不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开课程所学知识不是生产、操作类技术性课程与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总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学到有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还能提高思考与运用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具有其自身的应用性[1],教学中本当重视其实践效果。

  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也只有加强其实践的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最佳效果。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一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的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二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合理正确并能论述其原委,三要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象或进行实践。

  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一解决的是学到知识的问题,目标二解决的是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目标三解决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问题。

  三者当中,学到知识是基础,学会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学会应用是目的。

  思考其实已经介入应用的范畴,虽然是一种意识层次、精神层次的范畴,但它恰恰是理论性专业和课程本身的应用性所在。

  [1]理论的教学必以思考和应用为目的,只学到了有什么而不会判断不会评价,当然就不会应用,不会思考不会应用的教学是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学。

  探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实是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

  因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实现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就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学到理论、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

  笔者试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

  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范畴,怎么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在该学科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属于识记的范围。

  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学习方法就是学生自学,并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

  自学即自己学习教材、参考资料,完成习题,完成习题即自学完教材、参考资料后,自己做完每章节配套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再一一加以检验,由此达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的目的与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等,无一不是基础理论性课程。

  要说它们的应用性就只能是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批评、辨析和运用的应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

  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并习得能力。

  获得知识往往是边学边完成习题的方式较为有效。

  比如文学史课程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么具体文体、各文体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学的大体特点是什么、各期与各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各家与各家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2]这些是学古典文学史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牢牢地刻在脑子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

  同样的,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又如文学理论课程,中外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前后阶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继承发展与革新创造等[3],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

  又如写作学中关于写作主体的建构理论、写作过程的思维理论、写作行文的操作理论与策略理论以及文本规范理论等,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与理论,只有把这些知识和理论深刻在脑子里,才能进一步思考、辨析理论的正确合理与否,才能进一步指导写作实践。

  再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关于汉语的语音、语法、句法、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知识与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语言表达、写作实践。

  所有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获得都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学得最为有效。

  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并下发给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必须完成的习题,在预习自学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会的,存疑不会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检测、反馈中巩固会的,解决不会的。

  二、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

  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材料的时候,在自己完成习题的时候,总会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需要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到课上或网上教学互动平台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跟老师或同学或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即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辨析、判断能力。

  学生自学的时候把不懂和疑问写下来,则又训练了学生的辨析、思考和表达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问的是什么问题,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经理解和没有理解的问题并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是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如果实实在在地做了,对训练学生的大脑思维和写作表达是非常有效的。

  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在学生的自我实践中完成,所以可以说是文科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自学时会因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而导致发现问题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所以讨论交流环节,老师作为主导也得设计、布置一些讨论的话题、课题或项目给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准备,这样才能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收到更加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

  老师的设计话题、课题或项目及其思考、准备的要求都可跟知识掌握类习题一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某一章节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能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文学史自学预习中,可能会遇到对某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更不能归纳概括其风格特色的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辨析流派、作家间区别、联系的问题,

  还会遇到张冠李戴、记忆混乱的问题,这些就需要老师在设计的课前预习自学题目中提醒、引导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如何解决,或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和难题到课堂上来或网上互动平台来交流讨论解答。

  又如自学预习文学理论课程时,会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结构、解构、后结构、现代、后现代、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

  诗言之、诗缘情、物感、原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概念和理论的含义及其相关与区别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将这些理论与作品分析的已有结论联系起来的难题;

  在自学预习写作学课程时,会遇到辨析不清赋形思维、路径思维、策略思维、文本思维等理论的内涵与作品中的实际体现、写作中实际运用如何等难题;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自学预习中会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节、仄声、入声等概念与实际体现的问题。

  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学中不只需要识记的能力,更需要学习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在设计的预习题目或指导手册中有提示有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自学预习时检验自己的预习自学效果,带着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疑问来课堂或互动平台交流讨论,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加深对已理解问题的印象,也加深对未理解问题的印象,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三、在写作汇报中锻炼应用

  人类发展到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几乎“全民写作”的时代,写作成为人们最好的交流、沟通、推销自我、健康心灵、疏导情感、表述革新、传达创意的最佳方式,也成为学习的最佳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并实践着“学习通过写作”“生存通过写作”“发展通过写作”的理念与思想。

  [4]通过写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美国的小学教育就常常让很小的孩子们到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即是“通过写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极好经验。

  所以通过写作学习可以说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最见成效的方式。

  学生在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讨论、交流、释疑、拓展的基础上,在某一章节内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最有体会或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写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对某一章节的全部内容写一个带有自己心得体会、梳理概括的学习报告,当然是训练学生廓清知识和观点、理顺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准确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

  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没有人能代替他人写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学习感受、思路的,只有学生自己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实践过程。

  而写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识、理清观点、查找资料、加工整理、概括凝炼、构思运作等都是学习者本人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者这些丝丝入扣、环环不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

  比如让学生学完《诗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经》的小论文,学完《毛诗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的功用或价值的文章,学完写作主体心理动力建构章节时写一篇关于某个作家的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培养与提升的习作……

  如果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研究性小课题和要求,并让学生选择或自拟课题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书写成文,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会得到更加深广、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思辨、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提升。

  无论是识记知识,还是学会思辨学会分析与综合,还是学会写作,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的自学实践中实现的,其方式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老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效果也会大大高于传统的讲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设计和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

  好的设想与方式需要扎实的执行和操作才能见出成效,好的设想与方式一入实践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阻力,有客观的,有主观的。

  客观的如各科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在课堂上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考核等,基本上做不到。

  主观的,如果课堂上做不到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就难以约束学生自觉地按要求完成自学、完成整理、完成写作。

  因此,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严格监督与考核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

  老师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知识点的习题集,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重难点问题的自学引导思路,需要准备各章节的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小课题,需要准备有质量的针对性强的短小的浅显易懂的各章节的参考资料并配合教材相应章节下发给学生自学阅读。

  老师可以将知识识记题的检查考核放在课前完成,将学生存疑的讨论放在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写作及对写作成品即文本的评阅也放在课下完成,课上主要讲授和讨论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学生疏忽又必须掌握的内容,

  汇报、评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至于各人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在文本批注中在互动平台交流中反馈给学生。

  老师可以将个人全部检查与考核及分组个别轮流汇报、讨论发言检查与考核结合起来。

  比如知识识记类考核、互动平台讨论回馈、文章评阅及反馈必须是全部的,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汇报发言则可以是分组代表、代表轮流式。

  在知识识记类考核和文章评阅工作中,也可采用分组互查互评、老师统一把关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查互评中实现交流与启发。

  甚至还可以以几章精学(知识识记、思考讨论、写作综合提高三环节环环从严、扎实实践)几章粗学(知识识记从严、思考讨论、写作综合从简)、两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十几章的课程,扎扎实实从严过程从高要求的教学五章左右,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就都训练出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分析综合习惯、写作习惯也就培养和训练成了。

  再加上各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受到的训练和培养,其见效会更快更强!归纳起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阅读、梳理、识记,让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写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达,既学到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来的,又学会分辨对错是非合理与否,还学会运用、研究和创新。

  这是一个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最佳的过程,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检验者而存在,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构成了主要的教学活动,这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内涵。

  注释: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4]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论文10-04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探索的文学论文10-04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论文10-04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10-09

汉语言的文学论文提纲09-30

汉语言文学论文09-30

汉语言文学教学浅探的论文10-04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7篇10-08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