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

时间:2020-12-10 12:33:18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素质的科目,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我们的教学改革旨在吸取“全纳教育”思想理念和执着精神,让不同层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革新

  1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剖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本科层次有两种,一种是普招本科,4年学制;一种是专升本,2年学制。

  层次多,学生来源面广。

  再加上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较薄弱。

  于此,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实践课学时较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规范;再次,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

  同时,学生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为此,多次组织本系老师对我国特别是本省的教育现状、社会需求、学生学情等开展较全面的调查。

  先后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并和省外其他著名院校就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交流,获得了大量的教改信息和宝贵的教改经验。

  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比较,使我们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科学思考之后,我们选择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

  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平台”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素质平台,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关键,侧重于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模块”更多的是侧重于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分为3种类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师型(教师职业)、应用型(文书、秘书、记者、编辑)。

  2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教学改革旨在吸取“全纳教育”思想理念和执着精神,让不同层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为此,我们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调整。

  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共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6大类。

  这里重点阐述后3类课程。

  2•1专业拓展课程

  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延续性课程。

  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置了3大模块。

  (1)考研深造类课程主要从语言和文学两大类别来设置,提供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修辞学研究、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的文化阐释、唐诗宋词专题、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五四”文学思潮等课程。

  (2)教师教育类主要设置了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学、经典文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代职业礼仪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培养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领域拓展,力求培养全纳型教师。

  (3)文秘编辑类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等课程。

  此类课程适合于将来从事文书和公务员等职业的需要。

  在3大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职业生涯设计在一个或多个模块中自由选课。

  这样,学生既有专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2•2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教师研究专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讲座型课程。

  包括人文素质、政治外语、教师教育、科学专题和艺术体育等5个类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修。

  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

  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等3个类别。

  除了常规性的军训、生产劳动、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外,还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活动课程体系。

  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和文书档案管理等。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混同,有的人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成一种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方法更多的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程序和步骤,而现代教学方法体现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之中。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1运用“系统讲授法”,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

  大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认识专业的概念,但尚未形成该专业的知识结构。

  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整体认识。

  有人认为一开始就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提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年打基础阶段,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合理地使用系统讲授法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3•2倡导“指导—探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

  虽然第二学年的专业学习仍然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随着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逐步深化,教学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学习方法为主过渡到以“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

  所谓“指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中去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这种教学法决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指导更多地表现在组织上和服务上,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3•3尝试“问题中心”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和应用技能课。

  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构建起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专业应用能力。

  但是,这种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4强化实践环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形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4•1适时组织专业见习,使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意义

  专业见习一般在第2学年进行。

  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机关、文化单位的实践活动。

  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见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机关文秘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工作。

  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工作的理解和感情,增强其事业心,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专业见习以短期为宜,视情况可多次进行,也可按专题进行组织。

  4•2组织“顶岗”专业实习,使部分学生能够实习和就业衔接

  高级文秘方向的学生,专业实习拟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2学期,时间是一个学期。

  跟汉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不同,一个单位接收实习生数量不可能很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指导不方便。

  从以往实习接受单位的要求来看,他们往往把接受实习和考察用人结合在一起,顶岗实习成了专业实习的特殊方式。

  它的优点是实习生角色意识增强,因为这种实习是把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习生的应用能力、现实表现决定了他的去留。

  它的不足是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与专业设计的科学标准有一定的差别。

  因此,专业实习必须制定统一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并与实习单位交流沟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专业实习的程序并考核及格方可毕业。

  4•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载体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

  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资助少数学生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

  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力争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实践证明,将这四种途径有机结合,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配备师资,搭建优秀教师队伍。

  教师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

  本着发挥每个人长处的原则,安排其在最合适的课程教学岗位之上。

  除此之外,把眼光放在全院,选聘有专业特长的系外老师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学。

  这些教师的加盟,保证了“课程群”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办学效率。

  在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落实教学质量全过程督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每位教师在接每门课程时要做好以下环节的案头工作: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拟订教学实施计划;编写讲稿、教案;期末出试卷、标准答案;写教学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接受学院教学专家组的督导,期末每位学生还要给教师打分。

  同时,严格执行教师互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制定科学的测评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实践,洛阳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二:学校教育中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

  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

  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

  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

  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

  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

  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

  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

  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