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0 12:32:4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俨然成为了奔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前线的工作者们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分析

  一、研究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就是早年间人们口中的中文系。

  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教学历史,同时在时间的沉淀之下,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学传统。

  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时,也就是我国的民国时期,近代教育刚刚萌芽,中文系应运而生,这也就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

  中文系承载着我国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先人的人生菁华。

  即便是在战乱时期,也没有让一个个的热血青年放弃对中文的热爱。

  在不断的积累沉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也逐步固定下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时就业率也相对较高。

  然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于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至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型成为了众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家首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现代教育学理论来看,应用性是衡量一个学科教育模式是否先进,教学体制是否健全,教学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

  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恰恰缺乏的就是专业的应用性。

  显而易见,这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决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就导致了近年来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大减少,

  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少学生都是被调剂的,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俨然成为了奔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前线的工作者们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教育学原来角度来看,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指的便是该学科所涉及到的在实践过程中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是否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来发挥所长,狭隘的来讲,就是能否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

  笔者将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展开分析研究。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特征

  1、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教学内容固定

  在近现代高等教育刚刚产生之初,北京师范大学也就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于1902年,随着学校的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随之出现,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为二十世纪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启功、郭预衡等先贤奠定了文学院稳重求实不务虚名、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的良好学风。

  2、文学性人才多于实用性人才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世人的眼中,还是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然成为了诗人的摇篮,知识分子的海洋,但是这些名号称谓都不能称之为社会意义上的职业,其应用性也相对较低。

  不少高校因此开具了新闻学,翻译学,对外汉语等专业,来平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与文学性。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不少学生都选择读研,而读研之后又不知何去何从。

  汉语言的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贵族专业,是不愁吃穿,不担心就业的学生选读的专业。

  归根究底,便是课程设置方面文学内容连篇累牍,而实践性课程较少。

  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是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短板。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学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大王牌专业之一。

  但其实践性课程较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语文教育学,创意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课程,却是选修课程,并不能覆盖到全部学生。

  有的学生更偏重文学性,就会避开实践性的选修课,一定程度上讲,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大于理论课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尽可能地避免实践性课程的选择。

  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应该给学生一个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范围内,必须选定相应数量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三、为什么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1、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综合性人才是当今社区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国高校需要重点培育的人才。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既具有文学性,又具备应用性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早年间,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培养,而在我国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我国预备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1、推进学科教育体制建设

  教育体制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要想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就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样式。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015年左右,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大改革。

  将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学史的教学,进行了压缩,设置了精读名著的单独课程,最大程度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并设立了导师制,学生参与到导师的教学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由此可见,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就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2、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性,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数众多,不少汉语言文学课堂充斥着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状况。

  老师讲课是老师的事,学生听课是学生的事,教与学剥离开来。

  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早就应该被高校淘汰。

  理科专业实用性强的一个原因,便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验研究。

  那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也需要教学相长,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研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支持教学,是必经之路。

  3、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技能便是语言运用能力,然而语言运用能力不仅仅包括写作,还包括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高校不能够仅仅凭借写作能力来判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

  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对各个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挥发所长,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

  4、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势必要推陈出新。

  只有学校倡导教师和学生具有创新的观念,营造出思维活跃,百花齐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围,才能够让教师们解放思想,让学生们自由翱翔。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前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社会人文领域相关的全部工作,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而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及相应人文知识的人才,集应用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够基于精神层面来对世界和社会予以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服务。

  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目前来看,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基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还应该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融合多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3.1合理设置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起灵活多样、厚基础、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三结合。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育科研和语言教学的能力,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职业礼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研究方法、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课件制作、教师发展研究等多门课程。

  (2)提升课程提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升造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理论,可开设外国文学专题、杂文创作艺术论、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唐诗宋词、音韵学、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修辞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字学、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文献学、影视艺术欣赏、汉语语法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明清小说研究、逻辑学等多门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的工作能力,可开设办公室礼仪、档案管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秘书学、广告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编辑与采访等多门课程。

  3.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务必要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社会、市场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特色,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全面联系与深度合作,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3广建基地,深挖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和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应用性,各高校应该应该要多与企业、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学生容纳能力强、专业对口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避免为实习而实习,强调实习是就业的敲门砖,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来学校作就业指导讲座。

  一方面加大与实习单位产学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感受就业氛围,调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3.4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就应该被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并且要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四年规划;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则应该对他们进行详实的就业形势分析,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为就业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做好准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则应该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去向进行选择,是选择独立创业,还是选择去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是选择报考公务员,亦或者去学校当老师教书育人,或者深造读研。

  针对学生的不同职业选择来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则应该进一步加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08-14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12-19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论文01-15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07-17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05-19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