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

时间:2021-03-12 08:09:3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

  应该说,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但专业建设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发展与自我突破。当前,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是固守原有基础学科的特点,还是适当向应用型转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学科与社会领域众说纷纭,存在明显的分歧。我们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过深刻思考与讨论,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

  一、注重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材建设和使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系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教育部统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我们也逐步实施自编教材计划,本专业现有两门自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部教材的编写,也鼓励教师自己编写特色鲜明、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优秀的教材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制定近期与长期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精品教材建设计划,采取校外优秀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一套灵活机动的教材建设体系。我们计划争取 4 年左右,出版 5部左右适合本专业建设发展的优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一门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省级示范性专业“汉语言文学”,一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我们争取 4 至 5 年,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立一套全新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高效状态。具体措施有:(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紧跟全国高校的教改步伐。(3)夯实基础,提高质量,让学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益经验。(4)确定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测试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教学活动全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注重课堂示范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实况的检查。以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严格的测试制度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教师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师总体引导的基本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教师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提升专业学习的理论研究水平。本专业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均为全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指导的学生中,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高校学报上,反响较大。我们鼓励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再次,给学生创造接触前沿学术信息的条件。我校图书馆有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以及百家讲坛等,我院购有《唐风宋韵集》等专业音像资料。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丰富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增进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同时,我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资料室全部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能多渠道了解学术信息。最后,建立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和优质的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本科生的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且通过网络对学生平时作业和论文写作进行的教学辅导。高度重视网络教学,本专业已有多门课程的大纲、课件、参考书目上网,争取 4 年左右,本专业各主干课程的教案、课件等全部上网,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新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做了调整。在教学内容方面,摒弃陈旧落后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学术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满足主体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遵循“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强化素质”的教改思路,对传统课程进行了压缩与调整,增设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活动经验课程,注重开发隐性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及成长规律,创造性地将上述调整后的课程组合为“综合素质积累”(大一)、“主体发展”(大二、大三)、“个性分流”(大四)三大模块,以体现课程组织的兴趣与发展价值取向。

  我们将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平台,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大一、大二开设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分为三大块:针对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加强专题研讨课,针对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加强各体文写作实践课程,针对报考公务员和从事文秘、宣传、新闻等的学生开设文书学、秘书学、公文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

  本专业在长期发展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实践环节。如,为配合相关课程的建设,陆续展开了“先秦文学专题”、“魏晋文学专题”、“唐诗专题”、“古代小说专题”、“宋词专题”、“汉语诗律学”等相关选修课的教学,进一步拓展教学深度,吸引了大批学生,反响强烈。不少学生创作出质量颇佳的古体诗词,进一步激发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还成立“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长风文学社”、“中华诗词学会”等群众性文学组织,由本专业主讲教师担任顾问,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创作和朗诵等,不定期开展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诗词创作比赛和原创文学作品朗诵比赛等,并且建有面向全国高校的'诗词专刊,清华大学等名校学生亦纷纷投稿,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还选编入《溪山畅咏—贵州大学校园诗词选》(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有些同学的诗歌创作逐渐受到全国层面的关注,成为中国青年诗人的优秀后备力量。汉语言文字学相关课程教学能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在主讲教师的带动下,开展诸如方言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建有实习基地,对水书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进行了实地接触与研究。本专业发展拟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 40人,其中教授 11 人,副教授 12 人,讲师 13 人,高级职称的比例占教师的 62.5%,具有博士学位的 22 人,硕士学位的 16 人,在读博士 4 人,在读硕士 2 人。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5%。55 岁以上的教师 7人,40~55 岁的中年教师有 13 人,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20 人。另有兼职教授 3 人,外聘教授 4 人。有国家级优秀德育标兵教师 1 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 2 名,省管专家 1 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1 名,省级测试员 1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外出进修、在职读博、读硕,使70%的教师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再有 5 位教师获得教授职称,培养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2—5 人,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我们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走对外引进,内涵发展的路子,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引进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我们将尽一切所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支持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尽快脱颖而出,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对于现任教师,器及其总线互连,嵌入式系统集成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硬件与软件协同设计方法与工具,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及其工具,嵌入式系统功耗分析与优化设计等。实验重点内容是基于 ARM 处理器和 μCOS-Ⅱ操作系统的简单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

  (1)LINUX 分析。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它是操作系统的后续课程,以剖析 Linux内核实现技术为切入点,结合 Linux 内核代码,从用户层及内核层两个层面,围绕“原理、技术、应用”三个角度剖析 Linux 的内部结构与内核实现机制,帮助学生从系统实现角度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系统架构、实现机理及关键技术。课程以“技术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由知识讲授与课程实验组成。核心知识模块包括进程管理、进程调度、进程通信、存储管理、系统调用与中断处理、文件管理。每个知识模块按“原理设计基本思想—实现相关技术问题—Linux 内核实现途径—用户系统编程体验”为主线组织具体内容。

  (2)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将本科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等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本综合实验区别于一般的基础实验课程从单个层面出发的设计局限性,它要求学生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强调各个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对于从高级程序语言开发到程序的系统管理、编译与代码转换以及硬件运行的选择与实现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实验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能够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系统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的能力。

  当然,除了上述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对学生系统能力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学科平台准入和准出课程以外,其他方向的学生还可以选修上述其他课程,有些课程还可能是某个方向的必修课和方向指选课,而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除了上述给出的必修课和指选课以外,也还可以选择一些偏理论或偏应用的课程进行修读。

  后 PC 时代 WSC、PMD 和 PC 等共存,使得原先基于 PC 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反映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原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程序”设计也变为更强调“系统”设计。这需要我们重新规划教学体系,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系统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更好地掌握软/硬件协同设计和程序开发技术,从而更多地培养出满足业界需求的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1]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 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9):1-6.[2] 王帅,袁春风. 美国一流大学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实验课程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1(17):121-124.[3] CMU.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 [EB/OL]. [4] 袁春风,陈睿. 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J]. 中国考试,2013(1):50-55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论文10-29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03-17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3-18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01-1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12-28

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12-28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07-17

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