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论文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时间:2022-10-08 22:12:51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摘 要】二十一世纪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仍有不少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甚至以此来调整教师的工作岗位,从而导致不少教师只注重当好“教书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 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家的风范熏陶” 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化学史;化学实验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提到德育工作,许多教师就把责任推给班主任老师和政教老师,似乎其他教师只要当好“教书匠”就行了。其实只要做个留心人,不管哪科教师都可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 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家的风范熏陶”等方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1。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我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化学家的艰苦工作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而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级实验发现了电子,大胆地向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的学说发起挑战,提出了原子中还包含了更小的粒子电子,进而于1904年提出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这是对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的一种突破,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1911年,卢瑟福又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有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中有一个坚实的原子核,核外是空空荡荡的空间,只有几个微小的电子在运动,这又是对汤姆生结构模型的突破。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伟人、大师;要有突破就必须有创新,一个重要概念的提出、确立或重大变化,一种新的有重大影响的方法的采用,一种重要物质的结构的发现和确立,一种有重大影响的新现象、新规律的发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在“苯的结构”的教学中,我给同学们讲了苯的结构发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已测出了苯的分子式为C6H6,但与当时已知的一些链烃的性质又很难吻合,苯的分子结构困扰着化学界的一些有志之士。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致力于苯分子结构的研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结构,他成功了,从而解决了苯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这对芳香烃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时他的同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躺在安乐椅上睡起觉来,期望也能从梦中捕捉到科学的灵感,然而只有一个人睡着了,可惜只梦见打牌打输了。这告诫人们,机械地模仿他人,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干,是不会成功的。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祷自己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无捷径,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

   2。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