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论文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6 14:20:16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是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论文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哦。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1】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分析元素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两个课例的对比、评价与反思,旨在不断实践中研究元素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尝试新理念和新策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及其化合物;三维目标;探究研讨

  从高一必修1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鲁科版化学必修1)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它是高一的一条拦路虎,更是高三总复习一大难题,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效教学非常必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虽广东、江苏、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已先行实施,但在我省实行新课程至今才两轮,认真总结和反思,结合各教师的“抱怨”,我认为,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解不透

  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是简单的教材结构调整,对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变革精神没有真正领会。

  沿用老教材的罗列式教学方式,对学生施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期望学生能将满堂灌的内容尽收脑海。

  结果却背离了新课程教学课标与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负担,削减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思维――探究、研讨式教学对长期的应试教学形成思维定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时间不足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其中必修1包含了高中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所有知识,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而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内容相应拓宽,加强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修1和必修2教材增设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质疑”等活动性栏目。

  因此,在每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以上内容,并让学生能在比较系统地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清楚各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相关知识,时间明显不足。

  结果势必:教师的“教”达不到新课程教学的探究式模式和灵活的引导激发式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不能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无从实现,更不用说实现方法与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样,为高三总复习埋下隐患,因为知识的繁、杂、多、生疏,高三的复习课犹如炒夹生饭,无论你怎么烹饪依然熟不透,匆匆忙忙的,好象上新课,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在案例分析中探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下面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新旧授课模式的对比、评课、反思来尝试体验新理念和具体实施策略。

  课例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 第一节 镁和铝(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镁和铝”

  【引入】开门见山的提出课堂内容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镁和铝

  物理性质:

  相似点和不同点

  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跟非金属反应

  2、与酸

  3、与碱

  4、与某些氧化物

  5、用途

  三、反思

  以上课例展示的是一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传统的新课。

  以上的结构看起来象是在“编制一张绝妙的网,不管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它们之间严谨的关系利用课堂40分钟,按一定的程序慢慢的输入学生的数据库。

  学生被动地听课与笔记,观看实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

  当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大脑毕竟不象电脑,它没有存储功能可以过耳过目不忘。

  所以实际所达的效果远远没有预期的好,往往只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些实验中的精彩片段或讲解中有特色的一小部分知识点。

  在练习和作业中,无法回忆起知识点,就更别谈灵活应用与创新了。

  课例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鲁科版 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铝与铝合金”

  【联想.质疑】先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图片产生兴趣后,对本节内容产生求知欲

  【交流.研讨】讨论:

  1、铝作为一种金属,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具有的哪些性质有关?

  【师】展示铝样品,并引导学生归纳。

  【生】总结

  【观察.思考】[实验1]铝在氧气燃烧,观察现象

  [实验2]铝和三氧化二铁的反应

  【师】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过程所用的药品,描述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生】讨论和交流,利用氧化还原知识,书写反应方程式

  【师】引导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

  【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师】思考能否用铝Al与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浓HCl、稀HCl制氢气?

  【生】(以旧知识为生长点)快速回答:常温下,铝在浓硝酸和浓硫酸中发生钝化,不能制备氢气。

  【师】追问其他几种酸的情况,结合实验。

  【生】观察: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得氢气

  写出方程式:(略)

  综上推出: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单质都不能制氢气,因为它具氧化性。

  浓盐酸因其易挥发,与活泼金属反应无法制取氢气。

  【师】总结归纳:

  可以选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

  反应特点:①与氧化性的酸(硝酸)反应无H2   ②与非氧化性酸(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H2

  ③与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常温下)

  【生】学生探究讨论发现这不仅是铝还是镁和铁等活泼金属单质的通性(铁在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中也发生钝化)。

  预习发现铝的特殊性在于:

  它不仅有上述性质,还能与碱溶液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四羟基合铝酸钠)

  【师】总结铝为唯一一种两性金属单质。

  既能跟酸反应也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且都生成氢气。

  【生】由实验和探究联想到现实生活关于铝的用途:制各种合金、飞机汽车、导线、铝锅炊具、铝泊包装等。

  其中与食物直接接触的用途应尽量限制用量。

  因为文献查阅显示:长期服用会造成体内铝的积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

  【师】谈自己的看法,并布置课后预习与思考: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继续……)

  2、反思

  课例2与传统教学不同,既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又是一堂阶段性的复习总结归纳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回顾了前面章节和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还对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等必修1重要考点进行了巩固。

  以旧的知识为生长点,引出了新知识铝与其他活泼金属单质具有的相同点,同时学了铝的特性,它有其他金属所没有的两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归纳总结,使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发散的思维又得到适当的收敛。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探究理念,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新课与复习课、训练课很好的融为一体。

  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和枯燥的讲解,显得意味深长。

  三、启示

  对以上两个课例,考与学的效果迥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差异。

  前者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清晰的讲解下获取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由此获取全面的知识。

  但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慢慢地散失学习的兴趣。

  而课例2则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理念,由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勾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辅以教师适时引导和归纳总结,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与自己主动的学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得到尽可能发挥,达到的效果自然要比前者好得多。

  对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其思想内涵是结合生产、生活、环境问题,通过丰富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各阶段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和探究配合教师的引导、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在以上学习的程序中,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巩固高一必修课程的几个重要工具: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的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也就是说新的知识,高一级的知识是以原有的旧知识为生长点,延伸学习的。

  当然,鉴于以上提到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首先得着眼于课标,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把删去的或在新课程标准中不要求的内容随意的增加到课堂教学中,认为教得越多越好,结果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削减学习的兴趣。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在清楚解读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把握好度与量;加强课堂驾驭的技巧,极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以学生的探究研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在新高考中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 唐爱党.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2] 陈露春.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3] 王 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包朝龙.任志强.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微探[J].化学教育,2008,(4):13-16.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效性的策略【2】

  【摘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其牵涉的内容较多,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文章阐述了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方法,即在教学中从纯粹的知识归纳转向依托化学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 分类观 转化观 氧化还原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有着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应“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其中包括了 H、C、N、O、Si、S、Cl、Na、Al、Fe、Cu、Mg等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当前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以某一族的典型元素为代表,进而复习该族元素的通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常常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记忆难度较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虽然表面看来,这样的复习方式意在帮助学生建立族的概念,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而实际上仍是以纯粹的知识归纳为主,没能真正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建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