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论文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

时间:2020-12-07 17:52:15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

  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操作创新

  摘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化学实验展开创新研究的过程,是增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拓宽思维,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方法展开相应研究,以期能为日后化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工作,起到参考性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应从课本教材入手,并通过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在传统的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创新探索,最终达到简洁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并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本文所用的化学实验创新方法有:缺点举例法、希望举例法、移植法、替代法、模仿法、逆向法、等值交换法。

  一、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是在现有的实验基础之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索,并最终提出一种改进措施进行实验创新,其是化学实验创新形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创新形式。

  课本实验《二氧化碳灭火》,由于烧杯中两支蜡烛先后导致热气流上升,二氧化碳的下沉,实验现象与预期效果不一致。

  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实验前准备一张凹形硬纸板,缺口向下插进大烧杯里,即可轻松解决上述问题。

  同时,也可利用细沙将蜡烛加以固定,避免二氧化碳流入。

  二、希望列举法

  希望列举法,主要指以个人意愿角度出发,或受到教学需要的影响,通过列举所想得到的实验效果,以希望点作为根据开展相应的创新探索。

  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

  课本实验《氨分子扩散》希望点为:其一,实验装置的密闭;其二,对氨水用量加以控制;其三,有效固定实验装置,达到可重复利用的效果。

  基于上述希望点,可在支管弯曲处加入8滴浓氨水,实验效果如下:纱布的中上部,由上至下逐渐变红,但中下部纱布颜色不变。

  从而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空气密度比氨气大,氨水是碱性物质;同时对氨水进行加热,纱布变红加速,分子运动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加快。

  此外,氨水用量少,玻璃管两端可不使用棉花。

  三、移植法

  移植法,是借助成熟的科学理论或实际应用,移植到化学实验中,对现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置进行创新。

  课本试验《检验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中,传统实验方法为:将烧杯内部涂有石灰水,并将其放在火焰上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情况。

  该实验不但操作复杂,效果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基于此,本人认为可将燃烧后的气体直接聚集在装有石灰水的容器下面,不但简洁了实验步骤,同时实验效果更佳明显。

  四、替换法

  替换法,主要通过替换优质性能的材料、实验装置或方式,达到提升实验效果的目的。

  课本实验《二氧化碳溶于水》中,传统实验中,二氧化碳用量较大,仅能从肉眼上看到瓶子的干瘪,并不能得出二氧化碳的溶解值。

  本人认为,可将塑料瓶置换成能显示物体容积的容器,实验结果更佳明显。

  五、模仿法

  模仿法,主要通过模仿现有实验中的可利用因素,并加以改进,并创新新的实验方法。

  模仿《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现有实验,将瓶子倒立,即发生实验反应,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发生改变。

  随后打开瓶盖放气,天平则失去平衡。

  该实验使用的是一次性装置,在多班教学中使用不便,会造成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的浪费。

  通过模仿法加以改进,保留装有碳酸钙的装置,并将其反复利用。

  该装置是密闭装置,反应前后并未发生外形的变化。

  同时可借鉴启普发生器的装置原理,通过对瓶子进行倾斜加以反应。

  六、逆向法

  化学实验中,多会发生常用型实验难以解决实验问题的现象。

  基于此,可通过逆向法加以解决。

  初中化学课本中检查装置气密度中,多采用增大装置内的气压。

  而基于逆向法进行研究,可否通过减小气压开展实验研究呢?本人通过“冷却法”,并将活塞向外抽拉,若装置不漏气而软胶囊会发生形变,从而说明装置漏气。

  若未发生形变则说明装置有漏气现象。

  以此检测装置的密封度。

  七、等值交换法

  通过已有的实验装置性能分析,寻找其他仪器或物质加以等值交换。

  在排水集气、排空气集气的等实验中,均可利用该方法。

  课本实验《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中,同温同压环境下,若密闭容器中气体下降升,那么与其相连的储水装置中就会有升水上升,但学生对该原理的理解较为困难。

  因此,本人通过等值交换法,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对注射器活塞进行抽拉,将集气瓶内升气体进行抽取,则有升水流入集气瓶。

  创新作为人类所独有的实践探索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虽然已有部分经典实验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实验的形式或方法也逐渐落后下来。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知和探索能力,需对已知的实验形式和方法加以创新改进,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初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J].化学教学,2013(3):65-68.

  [2]陈安荣.初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4):110-110.

  [3]蒋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视角的探索—以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创新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5(5):93-93.

  第二篇:发挥化学实验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高中化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通过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上要对创新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虽然重要,但并不神秘;它是人脑的功能,人人都有,只是高低程度各不同。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命伊始,创造即起;生命不止,创造不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科学自然观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精神。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做好课本实验,唤起创新意识

  1.演示实验,注重探究性

  高一阶段是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阶段,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之一。

  课本中有许多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多注重其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功能,忽略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功能。

  有的教师由于怕麻烦,索性不做演示实验或改为在黑板上“画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很容易发现活动本身含有的新颖性、独特性,这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只要我们发现和激活这一“火花”,学生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究。

  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观察体积大小悬殊的石头同时落地发现了重力加速度。

  观察是获取知识同时也是探索未知的第一步。

  如果说科学家的观察越精细,其创造机会越大的话,那么学生观察越仔细,感触、联想、想象越多,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有利。

  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观察Na2CO3与HCl反应的实验时,一般学生只注意到有气泡放出且速度不同,而认真观察的学生还会发现滴加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2.分组实验,注重开放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手脑并用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好形式,而其中的动手操作更是检验课本所学知识并使之完美和创新的最佳活动,这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发展和创新”的认知规律。

  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一些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是课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到了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分组实验。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事先制订了周密的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鉴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一定要求得到和课本一样的结论。

  也许学生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不盲从课本,不单纯验证,尊重实验事实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才是学生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和优化的关键。

  但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不会做,怕做错出事故,怕浪费药品等,采取了“先细讲,后示范,再仿做”的方法,这种做法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原理方法后,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实验。

  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应给予赞赏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二、提出开放性问题,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并不要求一定要有正确的答案,也许问题本身并没有正确的答案,也许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过程本身比结果更有价值。

  例如,在讲金属镁的性质时,笔者首先演示了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学生看到镁带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感到新奇而兴奋。

  此时,笔者趁机提出“怎样才能将燃烧的镁带火焰熄灭”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用CO2气体灭火”。

  此时笔者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演示:将燃烧的镁带伸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经过仔细观察燃烧后集气瓶中的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最后得出了“不能用CO2来熄灭镁带火焰”的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