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论文

备教陌生化学科论文

时间:2022-10-07 16:07:01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备教陌生化学科论文

  “陌生化”这一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他认为在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中,那些太司空见惯、太熟悉、毫无新鲜感的事物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只有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如对语言形式进行颠倒、重组、留白、强化等处理,就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功效。“陌生化”理论对语文教学颇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借用艺术创作“陌生化”原理来避陈去俗、翻新出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改变语文教学低效率状况。所谓备教“陌生化”,是指备课时,对熟悉的课文、传统的教法进行“陌生化”处理,力求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力求有新的突破。即人们常说的“素备教材”、“熟课生备”。教学如同作文章,应当追求“发人所未发”、“新天下耳目”的功效。而不能人云亦云,当教参等资料的搬运工,丧失自我话语权。或囿于传统,教法太单一,丧失自我创新力。

备教陌生化学科论文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案例,说说备教“陌生化”在教学中具体运用。

  一、细究物理洒行乐:教材分析“陌生化”

  (1)颠倒:批判质疑式解读

  “陌生化”创作理论强调对传统语言形式的颠覆。同样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也可对熟悉的经典文章作出全新的理解。比如我校某老师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分析,就打破了其是沙俄专制统治卫道士这一传统的单一的见解。提出应结合作者另一篇小说《一个小×××之死》来读,指出别里科夫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他只是一个可鄙可恨又可怜可悲的“小人物”。他心于心理崩溃,死于那种无处不在的,无法排解的恐惧感。这样“陌生化”的解读,学生更觉新颖,也就能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我在备教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时,对其有关“推敲”高下的见解不敢苟同,于是查阅资料,发现朱光潜先生在这里弄错了“僧”指代对象,从而“推”优于“敲”之说也就不一定能站住脚。授课时,我勇于质疑权威之举,让学生倍感新奇,探究兴趣大增。学生又找出诸如“这是误用的典型”中“误用”实为“滥用”这类错误。

  (2)重组:比较探究式解读

  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本及作者联系起来比较阅读,确定其中异同的思维过程,也是对文本理解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熟悉走向“陌生”的过程。在备教《边城》拓展课时,我引入鲁迅先生来设计问题:沈从文力图营造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社会,但小说中为何却依然出现“死亡”、“出走”、“等待”等悲剧性内容描写?可考虑与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比较来谈。因为我发现:鲁迅有学医的经历,他的文章有手术刀般的犀利,风格冷峻。正如医生观察病人,他的小说是“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沈从文先生的早年湘西生活经历使他力图给世人重建一个理想国,但时代的现实使他很难遂心如愿。因此他试图写出“田园牧歌”却“笔”不由己地显示出“挽歌”的气息。通过比较探究式解读,达到了阅读“陌生化”效果,学生对大师的写作风格及作品主题有了形象而深刻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二、最是橙黄橘绿时:教学方法“陌生化”

  著名教育家蔡澄清老师强调:“一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方法。”教师在教法选择上,应追求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奇正相生”的“陌生化”效果,绝不能固守老传统不放,独霸课堂,一讲到底。例如在上《现代诗五首》时,我抛弃独角戏式的一人讲解而采用了“包干法”,给学生分组,每组包备一首诗,然后推荐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讲解不足的地方我再补充完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校某老师教授《琵琶行》一文时,让学生带琵琶当堂演奏,创设出情境,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文章中音乐描写的高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优秀教师这方面教学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毋须赘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存乎心”,教师追求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既体现了新课改强调的建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要求,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更好的达成。

  三、时有幽花一树明:训练设计“陌生化”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让教学由熟悉向“陌生”领域拓展延伸,在训练设计中也可依据“陌生化”原理设计出更好的拓展方式。例如:留白:填补“空白”式拓展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在未阅读前,文本只是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隐匿着许多“空白”。教师备课如充分利用这些“空白”设计训练,将会取得极佳效果。

  如备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设计“假如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结婚了会怎样”的问题。并应追问:婚姻也许能将别里科夫从套子中解救出来,却为何得到的只是讥讽和嘲笑,这说明了什么?可引导学生理解小城里的人何尝不是套中人,他们冷漠地拒绝了别里科夫可能的改变,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群氓意识与行为扼杀了他。教读《边城》可追问翠翠最后命运会如何,如何理解“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这句话丰富含义。这些“空白”的填补,会有助于形成阅读“陌生化”,从而激发出想象力,培养出创新能力。

【备教陌生化学科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论文10-11

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10-05

关于医院医学科技论文10-09

心理干预医学科技论文10-09

物理学科的改革论文10-08

小学科学小论文作文10-08

中学美教文化素养的培育论文10-13

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论文10-09

艺术学学科与哲学学科的融合发展论文10-08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