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管理毕业论文

企业虚假会计信息

时间:2022-10-08 14:40:02 会计信息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虚假会计信息

  企业虚假会计信息【1】

  【摘 要】随着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中的很多学者,总结了造成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

企业虚假会计信息

  主流的研究方向是从会计信息的外部影响因素出发得出:利益驱动、法律规范不完善、会计监督体制不健全、造假成本低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原因。

  本文拟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虚假的原因之一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性,致使会计人员的“两难”选择,进而导致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的失真。

  本文研究的目的希望能出台更规范、可操作性更强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来指导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如何权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这一角度进一步规避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

  一、引言

  随着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中的很多学者,总结了造成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

  主流的研究方向是从会计信息的外部影响因素出发研究得出:利益驱动、法律规范不完善、会计监督体制不健全、造假成本低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原因。

  本文拟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虚假的原因之一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性。

  这一对既统一又矛盾的质量特征要求,导致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很多时候无法同时兼顾这两种质量特征,往往厚此薄比 ,以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不高或者相关性不高,甚至出现虚假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分析

  1、统一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有很多共同点。

  第一,它们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种质量,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需要。

  其次,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的,相关性回答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从而放心使用。

  最后,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会计信息若没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便没有了实际意义。

  2、矛盾性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CFA)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提并论,但二者并不是等量齐观的。

  而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还是相互冲突的。

  对于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强调可靠性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一些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附注等可靠性较高的信息类别。

  三、产生矛盾性的原因

  首先、相互斗争及妥协的结果。

  从对会计政策影响的角度探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本人认为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一定质和一定量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斗争与相互妥协的结果,相关性的加强会导致可靠性的削弱,而可靠性的提高又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

  不同程度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组合就构成了对同一会计事项会计处理的不同会计政策。

  而根据不同会计政策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同时,笔者认为有些标准本身让信息提供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如“预测价值”与“不偏不倚”等等,而且也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理解与使用信息的困难。

  如果对“相关性”的刻意追求,往往意味着牺牲必要的“可靠性”。

  其次,相互兼顾及弥补的结果。

  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同时兼具可靠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那么,实务中会计人员可根据企业的管理意图或者经营现状,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自由选择,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当一个企业资产发生减值,又不能精确计量的情况下,企业就选择不确实损失,是符合了可靠性原则;同时,又要符合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往往是选择在附注中进行相应的披露,这样操作下来,从表面上看,企业的会计处理既符合了可靠性的要求,又符合了相关性的规定。

  但是会计信息报告使用者往往较为关注报表项目的金额,这样势必是造成一定的投资、经营决策误导。

  下面五粮液这个案例,就是利用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相互兼顾,既没确认当期资产减值损失,虚增了利润;又用“相关性”弥补了“可靠性”的缺失这一解释逃过了证券监管这一劫。

  2000年7月,五粮液投入1.3亿元在中科证券宜宾营业部开立证券账户用于投资,从2005年底开始该项投资明显减值至2007年9月。

  此时,法院宣告中科证券破产,五粮液在2006年至2008年的半年报与年报中均将上述资金作为正常货币资金予以反映,未计提相应减值准备。

  经过调查和审计,证监会认为五粮液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的行为,不符合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涉嫌违规。

  对此,五粮液做出解释:公司该项投资在减值期间无法准确可靠预计其投资损失,为了确保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便没有在表内对此进行确认,而选择在表外附注进行相关披露。

  由此,五粮液躲过一劫,不能不说是巧妙运用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结果。

  第三,对“相关性”披露的规定不规范。

  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的披露中增加了许多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这些相关信息往往无法以货币的形式加以计量,只能以表外附注和其他报告的形式加以披露。

  这些表外的披露的信息虽然更受信息使用者的重视,但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确认而仅仅只考虑了用户的需要,因此既没有遵守公认会计原则,也没有审计,虽然相关性提高了,但可靠性缺乏保证。

  上述所述的原因以及对相关性判断的标准不同,对相同会计信息处理的结果就会有差别,由此而呈现的经济活动的面貌与其真实情况之间就会产生差异,也就会导致通常意义上的虚假会计信息。

  四、妥善处理两者矛盾性的措施

  本文认为,在 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下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处理两者矛盾性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1、增加财务数据分析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仍然未脱离财务报告的传统向使用者提供的依然是由他们经过分析后才真正变成有用性信息的数据,缺少了来自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企业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肯定是受到信息使用者普遍欢迎的。

  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

  但总是离不开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财务状况变动等主要方面。

  会计主管部门有必要通过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附注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使之国际化,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2、逐步强化相关性。

  新准则绝大部分的计量问题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种计量属性。

  我国准则指定机构已经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属性的重心向相关性倾斜,与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的趋同的。

  从根本上来说,相关性是比可靠性更为重要的一项质量特征,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是针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给予前瞻性的关注,改进现行的财务报告的披露的内容以及形式,以现有的财务报告为基础,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提高相关性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我国目前在二者之间的权衡中所作出的最好选择。

  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人认为在非理想状况下, 通常须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现实世界总是处于非理想状况下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在研究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将现代会计分为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过去,它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可追溯;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未来,它要以事态发展趋势为依据,来决定企业未来的行为,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在财务会计领域,真实性优先于相关性,而在管理会计领域,相关性则是首要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未来发展模式[J].财务与会计,1999(2).

  [2]张翠荷.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J].四川会计,2000(2)

  [3]李玉周.上市公司信息鉴别与投资策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葛家澍 杜兴强.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问题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12

  [5]韩峰.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J].大众科技,2006,1.

  [6]向锐.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两难选择[J].财会月刊,2007,3.

  [7]张捷华.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J].财会研究,2007,1.

  [8]邹虹.新会计准则扩大利润操纵空间.证券时报,2007.6

  [9]孟宪文.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新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7,10.

  [10]吕坤.李海宾.基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2008,2.

  [11]赵慧敏.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成因及对策[M].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

  [12]汤增辉.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D].硕士论文,2011.

  虚假会计信息【2】

  摘要: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

  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才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因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既需要努力消除和改变易于导致其产生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也需要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产生机理;内在动因;外部环境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

  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

  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

  其次,是个人利益。

  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

  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

  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非完全拒绝真实会计信息而单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因为真实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所必需。

  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

  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假两套账,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

  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对利益的追逐。

  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约机制,限制和杜绝企业通过会计信息追逐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曾有报道反映某企业居然设置了七套不同的账簿,以分别应付各部门的检查,这一典型事例将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推向了极点。

  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

  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

  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

  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代理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

  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

  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这也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二、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

  (一)法律的缺陷是虚假会计信息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

  首先,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制约。

  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

  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必须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

  如果会计法规缺乏科学性,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留有余地。

  其次,是受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制约。

  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标准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

  这就要求制定会计法规不仅要有原则要求,还要制定体现各种原则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为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会计法规模棱两可,操作性不强,其贯彻执行就会大打折扣,虚假会计信息就会乘虚而入。

  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

  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

  比如,我国的个别地区或部门,由于某些领导功利思想严重,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明确要求所属企业必须上报夸大的工作业绩,迫使企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也有些管理部门严重失职,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不严,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更是不闻不问,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也有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会计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职能,会计信息失真自然不可避免;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如果社会上的各种造假行为都极为严重,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也就不足为怪了。

  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腐坏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坏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完全依赖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秩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作后盾,会计人员的作用就很难发挥。

  单纯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有时可以解决个别企业的问题,但无法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一)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人手: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

  消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帐项调整,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帐簿记录进行调整。

  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假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

  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

  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二)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

  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

  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

  我国原《会计法》由于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没有找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新《会计法》在这方面则有了很大改进,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

  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

  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假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有恃无恐。

  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

  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

  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

  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

  人们对这类虚假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四、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坏,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总之,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相关文章:

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与对策论文10-08

不要让企业看到虚假的内容个人简历10-01

虚假与真实作文05-31

虚假小学优秀作文10-07

虚假诉讼的法律理由10-26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10-08

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10-08

关于虚假诉讼悔过书10-07

论审计报告的“虚假”与“真实”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