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方案

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工作会议方案

时间:2022-10-09 03:20:00 会议方案 我要投稿

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工作会议方案

  一、指导思想

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工作会议方案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精准扶贫和科学扶贫,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两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片区工委、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定相应的工作人员,加强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协调和管理,要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同结对认亲工作相结合。要进一步落实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及时解决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为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三、总体安排

  从2014年到2020年,驻村帮扶工作将持续发展,全县各对口联系点单位务必确保扶贫攻坚下沉到村,帮扶到户,贫困人直接收益,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

  四、基本原则

  (一)驻村帮扶全覆盖。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思路,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和支部共建共创工作,每个支部要选派驻村干部1—2名,两年一轮换,已在贫困村工作的“三支一扶”人员、扶贫志愿者等纳入驻村工作组,参与驻村帮扶工作,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

  (二)统筹整合。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统筹规范干部驻村帮扶体系建设。整合全县派出的驻村干部和“三支一扶”计划人员、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各部门派出的驻村干部要按照乡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帮扶工作。

  (三)统一安排。干部驻村帮扶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为派驻县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由派驻县党委、政府根据贫困村的情况负责组建,人员统一安排、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评。

  (四)注重实效。通过干部驻村帮扶,确保贫困村的基层设施、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确保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得到加强;驻村干部得到锻炼,群众观念、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五、主要职责任务

  (一)驻村干部的职责任务

  1、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发动群众。驻村干部要采取登门访谈的方式,面对面入户走访,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积极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要在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当中,真心对待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2、建立帮扶台账,确保精准扶贫。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找准和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和掌握干部群众的意见。做好扶贫工作信息传达,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台账内容包括:单位及干部的帮扶开展情况、包括走访情况、慰问金、帮扶实事等方面。

  3、直到编制实施扶贫规划。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的原则,帮助村“两委”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扶贫规划和工作计划。驻村干部要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找出致贫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4、帮助协调衔接落实项目。在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并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定、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5、加大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提供就业和维权服务,积极做好扶贫村的劳动力培训工作,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培训一方,致富一方。因地制宜助推荐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经济收入,帮助培育致富带头人。

  (二)派出驻村干部单位职责任务

  派出驻村干部单位要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的领导,落实干部驻村工作领导责任,对驻村帮扶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一名副职干部分管驻村帮扶工作。要加强与派驻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驻村干部工作情况,落实驻村干部工作经费和补助,积极发动本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工作会议方案】相关文章:

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工作会议方案06-05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汇报10-26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01-03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计划06-27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情况报告范文10-08

驻村帮扶简报04-22

妇联驻村帮扶的工作方案10-08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调查报告06-06

驻村帮扶信息简报04-22

驻村帮扶调研报告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