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1-05-27 13:28:16 护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毕业论文怎么写?大家都在犯愁这个事,那么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下吧!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肢体温度以及肢体表Human征及Nenhof征。 结果 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0和3.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和15.62%(P<0.05);两组术前的肢体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uman征和Nenhof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8.75%和15.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50.00%(P<0.05)。 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置换术

  关节置换术是指采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据人体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植入人体内,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1-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会影响下肢功能。寻找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5]。本研究探讨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6.8±4.2)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股骨颈骨折22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8~77岁,平均(68.1±4.6)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股骨颈骨折21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介绍其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从科学角度宣传目前该项手术的成熟程度与成功率,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其护理的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对于肥胖、吸烟、糖尿病、水肿、高龄等患者尤其重点注意;②对疼痛进行干预,对疼痛不忍受者可口服疼痛片,鼓励其进行主动和被动的体育训练,促进血液循环;③饮食干预,禁烟酒,进食清淡,食用低盐、低脂类食物,保证饮水2000~2500 ml/d,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大便干燥,保证大便畅通;④进行功能训练,麻醉消失前对下肢进行揉拍,麻醉作用消失后进行小腿肌、股四头肌运动以及被动直腿抬高训练,术后4~5 d试着坐起,以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⑤鼓励患者多参加娱乐活动,以社交等方式缓解疼痛带来的压力,必要时服用镇痛药物;⑥使用充气床垫对患者进行物理性质的按摩,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预防深静脉血栓;⑦术后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肿胀测量:患者仰卧,在髌上10 cm、髌下10 cm、脚踝上10cm处测量肢体周径。皮肤温度测量:测量髌下10 cm处的肢体温度。Human征:患者仰卧,轻按压膝关节并屈膝,踝关节急速背曲时出现胭窝部、腓肠肌疼痛为阳性。Nenhof征:患者仰卧位,按压腓肠肌出现腓肠肌疼痛为阳性。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为肢体肿胀、疼痛等,密切观察注意患者患者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脉搏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变化等,询问患者自我感觉症状,有无酸胀疼痛感觉,如有异常改变,及时诊断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的比较

  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肢体表温度的比较

  两组术前的肢体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肢体表温度的比较(℃,x±s)

  2.3 两组患者Human征及Nenhof征的比较

  观察组的Human 征和Nenhof 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Human征及Nenhof征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6.361,*P<0.05;与对照组比较,χ2=6.872,#P<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6-7]。目前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8-9]。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皮温皮色变化、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血栓综合征[10-11]。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存在着疾病病史、血液高凝集状态、肥胖等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及手术操作意外等引起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集状态,患者肢体过分屈曲而造成深静脉血流速度下降,或使用止血带等是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术后未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患者长期卧床缺乏相关的功能训练,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形成深静脉血栓[12-13]。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可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身体的康复,另外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自我保护,积极采取多饮用水等措施,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缺乏相应的锻炼,身体肌肉和功能开始衰落,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深静脉血栓宣教、疼痛护理、体位护理,并对患病部位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Human征和Nenhof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14]。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和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相关文章: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ppt课件12-09

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论文10-27

护理指导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体会05-10

护理干预在妇科术后的研究论文03-16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05-10

1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中的药学监护02-12

浅谈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02-07

浅谈综合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疼痛的分析论文10-20

对儿童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02-12

关节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体会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