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

时间:2021-02-13 18:39:24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1】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之间在服装、建筑、习俗等方面各有特色,其中少数民族建筑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焦点。

  在之前单从建筑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少数民族的建筑与规划研究也逐渐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文在对少数民族建筑结构的了解之上,更多地探讨少数民族的建筑及规划形式,以及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生态的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建筑 规划 环境艺术设计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各不相同,不同的民族从服饰、习俗、建筑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从建筑方面来看,各民族民居各具特色,比如福建客家的土楼、羌族的碉楼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等。

  而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和云南是少数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且民族民居形式也是相当独特,比如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塔楼和风雨桥、傣族的竹楼、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结构形式独具风格。

  近几年这些可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重点旅游区的民族民居在国内外的研究也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高度,且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及很高的学术方面的研究。

  在以往几年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有对中国民族民间的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与书法方面的研究、对文化艺术生态保护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观念的研究、也有从贵州民间美术方面研究关于传承与发展、以及单纯地研究贵州苗族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多个关于少数民族相关的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应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视野下构建中国化的设计艺术理论体系及其自身传统特色的研究。

  其少数民族的多种艺术形式正是中国化设计艺术的体现。

  以苗族的建筑结构形式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会为当前或者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些参考价值。

  同时在这些艺术研究中,从民居结构方面更好的提出保护和发展的理念,达到开发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

  苗族分布地域的历史变迁很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我国国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8个省区市,即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

  其中以贵州最多,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为最多,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遵义市。

  一、贵州苗族建筑构造特色

  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

  苗族建筑艺术如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

  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活动,如纺织、刺绣、饲养、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

  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的内部。

  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和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这些文化成分构成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

  在贵州苗族山寨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从江岜沙苗寨等。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在苗寨里常见的建筑形式就是穿斗式或干栏式,即吊脚楼木结构建筑形式正好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及地形多山的一种底层悬空式的建筑样式。

  而贵州大部分苗寨建筑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形式,即吊脚半边楼形式。

  “吊脚楼”一般建在空阔、向阳、宽敞的地基上。

  “吊脚半边楼”与“吊脚楼”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在“吊脚半边楼”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柱较短,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群落基本上都属于“吊脚半边楼”形式。

  建筑包括主体建筑即吊脚楼或吊脚半边楼和附属建筑即生活生产用的小房子,包括粮仓、晒棚、禾晾、茅房等。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地面由石台基堆砌,其下由石台基和支撑木柱构成。

  底层用于牲畜养殖和农具等的置放,墙板的材料一般选用较差的木板和杉树皮。

  二楼是苗家人的起居用房。

  包括堂屋、卧室、火堂、客房、厨房、茅厕等,房间均由杉木板隔开;其中堂屋是全家饮食、取暖、待客、安设神龛的地方。

  整个楼层房间以中间堂屋对称排列,三五间不等。

  在堂屋外设置有“斐人靠”,苗语称“斗安息”,意为供人休息的凳子和靠背。

  “美人靠”是苗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美人靠栏杆的设置也很讲究,它由几十个向外隆出的弯月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组成,木条上方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方形横木上,下方固定在一条宽宽的坐凳上,坐凳之下,由平板精装与楼板连接,形成一个术制阳台。

  而三楼则用于堆放各种粮食和杂物。

  苗族吊脚楼建筑一般为“干栏式”建筑,在二楼则用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都用卯榫结构。

  在有些资料的记载中,凯里雷公山麓的吊脚楼早为‘穿斗式’’建筑,而粮仓等附属用房还仍然是“干栏式”建筑。

  一栋普通的吊脚楼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修建完成,一般第一年是垒基搭架,第二年则是进行铺板、开门开窗及其他设施的修建。

  二、贵州苗族建筑分布与规划特色

  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以村为单位聚居,很少与其他民族合村共寨。

  有着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

  居住环境以高山为主,以天然地势来划定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域。

  “山苗人,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充分说明了苗族与布依族、仡佬族居住模式的不同。

  苗家人建房选址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择屋基选日子十分讲究,有钱的人家还专门请来风水先生定向采标,选择宅基。

  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周围尽是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

  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

  一般情况下,寨子的选址通常是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密度。

  其中西江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全村共有800多栋苗家传统吊脚楼,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