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08 14:39:15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论文

  摘要:夯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它作为历史悠久的建筑技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因地制宜、低耗环保的特点,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双重价值,且符合现代生态建筑材料的理念。重新审视夯土建筑独特的材料美学价值与现代意义,可以促进其在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以及扩展到现代建筑的外立面及内饰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加强青海夯土建筑的保护与创新工作是保护、传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青海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也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青海夯土建筑;材料美;文化与美学内涵

  早在我国远古时期,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把夯土建筑技术应用在军事防御的堡垒、城墙、墓葬夯土封层等领域。有考古资料证实,在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所筑成的,而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的,可以说我国古代夯土建筑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里的“版筑”,指的就是夯土技术。直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遗存下来的古代夯土建筑,比如青海的古城堡、陕西西安秦始皇陵的墓葬夯土、甘肃敦煌的古城墙及军事遗迹、福建永定县的客家土楼建筑等等。而青海的夯土建筑在当今不仅有大量遗存,而且这种建筑样式在民间依然被广泛采用。

  一、夯土建筑的材料美

  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经说过:“所有的材料,不管是人工的或是天然的,都有其本身的性格。而我们在利用这些材料之前,必须了解其性格。”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质感则是其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所谓质感,大多是指物体表面的经纬排列,构成成分的排列,或者物体外观经过视觉或触觉所得的疏松、稠密、粗糙、精细等程度,通常可用肌理、纹样、光泽等描述。从另一方面看,质感也是人类对于材料外表面特征与结构的感受。不过,由于人类长期的触觉经验积淀,大部分的“触觉质感”已经转化为来自视觉的间接感受。因此,研究“视觉质感”更为现实与直观。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材料,人类有出自天性的亲和感,生物性材料往往成为人类优先选择的建筑材料对象,而随处可见、简便易得的泥土显然是这样一种建筑材料对象。粗粝与朴素是夯土建筑材料的最大特点,夯土的材料主要是当地的黄土,为了增加强度,常在泥土里掺植物纤维、红糖水、石灰和糯米浆等。红泥、粗砂、石灰三者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三合土,其强度非常好。此外,还需要使用重物对这种“三合土”进行夯实去除其中的空隙,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夯土。在古代,夯土常用于构建城墙和宫室,我们所熟知的万里长城、客家土楼正是夯土建筑的代表作。在夯土建筑中,材料作为夯土建筑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决定了建造和构成的方式,进而决定了该建筑在更大尺度上的结构形式。材料的特质、细部构造,以及由其力学性能所决定的结构,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书写出了建筑最终的完整形象。除了材料所固有的特性,在不同的气候以及社会环境下,材料在外观上也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比如在中国多纬度和多经度的广阔区域和环境下,夯土建筑虽然本质的技术原理未变,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外貌与质感。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它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潜力,不同地域的百姓根据自己的审美特点与需要对其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其二,夯土的材料随处可得、因地制宜,可以良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用料和配方可做调整,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材料美学特征,比如我国北方与南方、西部与东部的夯土建筑在材料外观上就有很大区别。从这几点上来讲,夯土的材料特性充分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二、青海夯土建筑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夯土建筑是青海传统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作为历史悠久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其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特点,具有古代与现代的双重价值,符合现代生态建筑的理念。夯土建筑亲近自然,避免开山采石、采煤烧砖,可以将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形成朴素和谐的原生态建筑外观。由于宗教信仰、民族和文化等思想意识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选址理念,比如村落的整体景观、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等。青海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创造生活、生产的环境空间时,非常注重自然的景观形象与其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这样就营造出了不同村落环境的精神意象。传统的村落布局与高山、草原、流水等自然因素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些建筑有效借助山水自然之势,把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充分体现了当地百姓“赞天地之化育”的朴素美学观。而夯土建筑就地取材,与地域气候相适应,建造方法经济、简洁,成为古代劳动人民首选的建筑形式。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会在建筑上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不同时期的建筑也一定会留下那个时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历史资料。弗劳赖特曾说过:“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淤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一个多种文化聚集和融合的地区。在这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区域,大都保持和延续着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习俗,从而构成青海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和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历史上,青海各族人民的勤劳、豪放、粗犷的品格代表了各民族优良的民族素质,各种生活习俗尤其是居住的建筑环境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传统的夯土建筑则是最能体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在夯土建筑上,便是各民族在继承了本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同时吸收和融合他民族的建筑艺术,从而表现为历史上青海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互相影响和融合。因此,如果想要研究青海的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人民的审美风格,就一定要了解并研究青海的传统夯土建筑。

  三、青海典型夯土建筑审美分析

  青海最典型的夯土建筑是明代修建的古长城遗址。其主线东起乐都县,西经土族自治县、大通,南经湟中县、西宁市的城中区、湟源县,东经平安县,最后止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此外还有数条各自独立的长城壕堑或墙体,分别分布在西宁市城北区、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贵德县等地。这些长城多为夯土筑成,有少数部分为石块垒砌,不仅集中了众多的烽火台、营城、关城和卫所,更巧妙地与当地险峻巍峨的自然山体结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气势,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明长城遗址更被有关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此外,青海比较有代表性的夯土建筑还有夯土古城,准确地说青海地区古城的出现是与汉军进入河湟地区紧密联系的。自汉代以来,历代的中原王朝不断开辟疆土、戍边屯田、置县设郡,不断地开发河湟地区以至更广阔的区域。由此,在青海的湟水流域地区、黄河河曲以东的地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古城遗址。这些遗址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青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比较典型的有青海最早的古城———西汉所建西平亭古城、唐蕃之战的见证唐代柏林嘴古城、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黑城子古城,以及见证了西北民族融合始建于明代的保安古城等。青海这些为数众多的古城遗址,有的作为军事要塞和驿站,有的作为边关重镇各自见证着我国古代各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那些残垣断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在精神,是少有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与资料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成为建筑的主流,无数摩天大楼、跨海大桥拔地而起,而“夯土”这一传统材料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经济落后的代表与考古学的专有名词。反观国外,夯土以及夯土建筑技术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汇。夯土建筑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且绿色环保重新得到了世人的关注,尤其在国外建筑领域取得许多创新和研究成果。在环保节能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日,建筑过程的能耗及建筑本身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成为建筑的关键点,因而各国建筑师们也在不断寻求一种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可持续的建筑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夯土建筑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通过重新审视夯土建筑独特的材料美学价值与现代意义,可以促进其在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以及扩展到现代建筑的外立面及内饰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此外,夯土建筑艺术也是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的一个缩影,是地域文化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夯土建筑作为青海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工艺、造型等方面体现了多元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点,是了解青海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加强青海夯土建筑的保护与创新工作是保护、传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青海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也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衍庆.新农村新设计新建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沈福煦.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5]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07-13

建筑工程大专毕业论文11-21

电大建筑工程毕业论文11-23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03-15

建筑工程的毕业论文致谢12-15

关于旅游管理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07-10

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07-13

基坑降水技术施工建筑工程毕业论文12-29

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方面的本科毕业论文12-06

擀面的绕口令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