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史记》优秀教案

时间:2022-10-08 11:09:08 教案 我要投稿

《史记》优秀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优秀教案(通用10篇)

  《史记》优秀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第66—68页

  教学目标:

  1.抓语言文字,能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3.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写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能感受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设计中多次涉及到说、写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司马迁矢志不渝精神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水到渠成中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齐读课题。

  2.师:看课题,“发愤”是什么意思?

  生:振作精神、决心努力。

  3.师: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说。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

  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结果怎样?

  生自读课文思考。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复习导入、自读课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所学,学生还易有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围绕课题提问题,旨在拓宽学生思维,先质疑再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受《史记》的价值

  1.师:每件事情都是有结果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生: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2.师: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齐读。

  师:你怎么评价《史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出示谈话交流:史记是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生:《史记》是一部鸿篇巨制。

  生:《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出的辉煌巨著。

  3.师:《史记》有这么高的价值,那可是司马迁发愤写出来的。

  (点评:这一部分教学采用的是“倒装”,即先讲授事件的结果,再探求原因。这样的教法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1.师: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你自读1-2节,找出原因。

  生自由读书。

  2.师:谁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交流。

  (1)英雄的影响

  生:司马迁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听着……心里十分激动。从中可以看出父老乡亲讲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

  师:恩,他是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影响。那么,父老乡亲可能会讲哪些英雄故事?

  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禹治水、刘邦鸿门宴……

  师:这些故事都记载在《史记》中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看一看。

  师: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也要像那些英雄一样,学习他们的品质……

  生:他们的事迹太伟大了,我要编写一部史书,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2)父亲的影响

  师:年少的司马迁还会因为什么写《史记》?

  生:他还受了父亲的影响,努力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是的,他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特别是父亲临终之时的

  生:遗言、嘱托。

  (3)父亲的嘱托

  ①师出示父亲的嘱托:“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指名读。生以平缓的语气读。

  师:父亲临终时的遗言该读出什么语气?谁再来读?

  师指名一人读。全班齐读感受父亲的愿望。

  ②师: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司马迁会想什么,会说些什么?

  师出示:此时,司马迁也早已,他地说:“ 。”

  生仿照形式说话。

  ③师:听了父亲的话,司马迁是怎么做的?指名说。

  生:司马迁牢记……走遍全国……资料。

  师适时板书:记嘱托

  ④师:司马迁的求知过程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陆游的一句千古名句: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点评: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教学重点之一。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概括原因,并从中揣测人物的心理,从而感受人物写史书的原因中。首先是司马迁面对黄河水,听着英雄的故事,内心是怎么想的;其次是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又是怎么想的。从这两个方面揣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他写史书的原因所在。另外,古诗的积累也无形的渗透在教学中。司马迁求知的过程引导学生领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1.师引读: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正当他……,一场……头上。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继续写下去了?自由读第3节,找出原因。

  生: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板书:受酷刑

  2.师:想想看,司马迁可能会受哪些酷刑?

  生:被鞭子抽、折磨身体、被夹手指……

  师:其实,司马迁受的酷刑远比肉体的折磨还要残忍。

  出示酷刑的资料:腐刑,又称宫刑,是使人失去生殖能力的刑罚,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的身体残缺,心灵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

  3.师:遭受酷刑的司马迁,真是痛不欲生,他

  生: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生:“悲”的是《史记》还没有完成,自己又受了酷刑;“愤”的是汉武帝是非不分……

  4.师:是什么让他打消了念头?

  生:要完成《史记》的信念。

  5.师:司马迁振作精神、下定决心写《史记》,还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读,找句子,写感受。

  6.交流

  (1)想的句子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史书!”我感受到他选择死的重于泰山。

  师出示《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生齐读。

  生:我还读出了他要完成史书的坚定信念,从“一定”和“!”可以感受到。

  师:请你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读,全班齐读。

  (2)做的句子

  师:他又是怎么做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工整的隶字。从中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

  师适时板书:写著作、忍辱负重

  师:他具体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

  出示:冬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生仿照形式写话说话。

  (点评: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在怎么的环境下写《史记》,进而体会他的品质,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案例中,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去实现。读,读出司马迁写书的坚定;写,试着写司马迁在不同情景下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度的理解人物。总之,在读写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引读: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生命写成的。

  2.师:读到这里,你想对司马迁说什么?

  出示:司马迁,我你,。

  生仿照句式说话。

  师适时板书:矢志不渝

  3.师:再读课题。

  师:发愤到底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

  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它是谈迁。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生:发愤是谈迁遭受厄运后写成的《国榷》。

  生:发愤是左丘明失明后写成的《左传》。

  生:发愤是海伦因病盲聋后写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点评:司马迁的刚强坚毅、忍辱负重、矢志不渝,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司马迁,我想对你说”的写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拓展的“发愤是什么”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搜集脑中积累的资源,加深对课文对人物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板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记嘱托

  忍辱负重

  受酷刑

  矢志不渝

  写著作

  《史记》优秀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再、曩、辱、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层层深入、曲婉有致的、迂回曲折的行文艺术。

  3.背诵有关语段和名句。

  方法与过程:

  自主学习一一小组学习一一-交流展示一一点评一一反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学习重点:

  目标1、3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3、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4、关于文体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语言知识点:

  一、诵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诎体()髡刑()强颜()放失()

  头枪地()箠楚()圜墙()占卜()囹圄()

  槛阱()缧绁()愠色()没世()倜傥()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或重于太山

  2.其次诎体受辱

  3.其次剔毛发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及以至是

  7.及罪至罔加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0.思垂空文以自见

  1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12.则仆偿前世之责

  13.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三、解释加点字的的词语。

  1、若望仆不相师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用之所趋异也

  4、积威约之渐

  5、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下至于兹

  7、若有所亡

  8、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9、亦以究天人之际

  10、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2、恨私心有所不尽

  四、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太上不辱先

  2、衣赭衣

  3、通其狂惑

  4、倡优畜之

  5、流俗之所轻也

  6、曷足贵乎?

  五、指出下列句式属古汉语哪一种特殊句式

  1、西伯,伯也。

  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3、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终不可用。

  7、下流多谤议。

  8、不信,适足取辱耳。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0、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六、翻译语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七、名句默写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2)、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是非乃定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4)、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史记》优秀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提纲

  一、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习生字和生词。

  发愤飞来横祸专心致志悲愤交加前无古人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二、默读课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思考:通过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积累

  1、查找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2、读《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3、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司马迁那样发奋成功人的事迹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

  史记——名篇巨著。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示”。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2、检查读课文。

  (1)小组内检查读课文。重点检查三、四号同学朗读,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读课文。随机抽取一个号。

  3、生字词交流。

  “耗”的读音“泰”下面不要写成“水”

  三、简练、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小组内交流拓展资料部分。

  组长掌握情况,并讨论。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标记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出示交流的问题:通过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

  二、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并确定汇报流程。

  2、全班交流。

  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要点:a、他爱“史”。(这一点学生可能想不到,需要老师点拨)

  从第一自然段总结出司马迁爱“史”的三个原因:母亲河的熏陶、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b、不忘父托

  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天”、“整理”等词语,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和司马迁牢记父命的决心。

  c.教师简介: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他替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父亲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就是这样一位史官,因为他仗义执言受到“宫刑”。

  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样的斗争啊?

  (补充资料--“宫刑”)

  借“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提示学生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受到哪些屈辱和困难?理解司马迁的信念坚定。

  d、“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e、抓住“一定”、“一定”、“尽力克制”、“全都埋在心底”等词语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毅力,并指导学生朗读。

  f.52万字前无古人可以看出成就卓著,整整13年毕生的心血。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司马迁似的人吗?(历史上逆境中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2、选择《史记》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学习乐园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前置性自学提示:

  课前:每人背一句读书名言并说出作者的姓名。

  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易读错的字:呼啸四处游历嘱托飞来横祸辩护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泪流满面酷刑耗尽毕生

  2、易写错的字:

  二、解释词语(写在书上)

  发愤飞来横祸专心致志悲愤交加前无古人耗尽毕生泪流满面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即全面又简洁)

  四、默读思考

  1、a:《史记》是一本怎样的书?(搜集资料,用简练语言概括。)b:用文章的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c:司马迁的生平资料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有三个原因列出来)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用生命写《史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重点词语。)

  4、a: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的原因是什么?在书中画出来。搜集(李陵事件资料和宫刑资料)b:面对惨无人道的宫刑他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c:观看课文插图体会他在竹简上写《史记》的不容易。(可结合资料)

  5、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语句和资料来谈自己的理解。)

  6、a:鲁迅是怎样评价《史记》这本书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

  7、a:从最后一段文字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13年是-----52万字是----谈体会)b:你还知道哪些像司马迁一样的人?

  8、司马迁走了他留下了前无古人的巨著,屈原走了,他留给后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孔子走了,他留给后人一部————-;左丘明走了,他留给后人----;

  谈迁走了,他留给后人-----;------走了,留给后人-------。

  《史记》优秀教案 篇4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史记》中那些义薄云天的人物”·单元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史记》中那些义薄云天的人物”

  在“世之论人者徒执成败之迹”时,史记却使“中国作品中有了结了晶的人性”(歌德)司马迁以深沉的笔墨热情洋溢地歌颂古人在生死面前高举“义”的旗帜,用肝胆谱写生命的高贵,震撼着人类的灵魂研究这些人物,将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多元化的解读,进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有利于形成21世纪技能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本单元是高二选修课《史记》中的一个单元,有两篇必读文本《赵氏孤儿》、《信陵君窃符救赵》和两篇自读文本《管鲍之交》、《鲁仲连义不帝秦》

  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活动用7学时完成6人组成一个小组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 3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熟悉人物的性格品格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 如何看待《史记》中“义”的精神

  第二,情景模拟再现:以“深山藏孤”或“盗虎符”为主题,通过大胆想象,链接影视剧相关情节,借助随笔、幻灯片、演讲、课本剧、博客等, 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小组讨论:改编的戏剧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欧洲版本很多,其中就有德国大诗人歌德、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的改编本我国近几年改编成电视剧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什么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请比较阅读能搜集到的不同版本故事,然后组内讨论,从“义’的角度谈谈你们的看法各小组交流汇总,填写汇总总结表,然后通过qq群、博客的形式进行发布自评与互评同时进行

  第四,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整合第二、第三相关资料,反思后,撰写一篇“《史记》人物“’义”的精神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网站展示学习成果组长评价、组内成员互评教师通过qq群、博客、汇总表跟踪学生的学习,最后用评价量规评价学生的成果

  为有效地完成单元学习任务,顺利达目标考虑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的评价策略: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史记》人物及司马迁生平,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进行检查性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式此阶段运用讨论、师生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史记》中义薄云天人物生平及性格分析研讨的自主、合作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评价,检验信息资料的运用能力;运用汇总表和师生讨论会进行评价,进行全过程的学习帮助、激励、管理;运用量规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小组合作的充分性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司马迁义薄云天人物研究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可运用博客评价量规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

  《史记》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史记》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史记》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史记》优秀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衣、父”异读字的读音与“邳、圯、强、倾、毂”的字音、字形。

  2.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衣、堕、履、目、异”(名词活用为动词)。

  3.掌握通假字。

  4.通过课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词类活用。

  2.难点是通过课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分析张良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让同学提问,集体解答。

  2.词语教学:

  ◎词类活用:

  ○老父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下取履(下,名词作动词,下去)

  ○履我(履,名词作动词,穿鞋)○随目之(目,名词作动词,望)

  ○与老人期(期,名词作动词,约会)○因长跪履之(履,名词作动词,穿鞋)

  ○直堕其履圯下(堕,使动用法,使……掉下)○良因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良因异之(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一词多义

  ○履※直堕其履圯下(名词,鞋子)※履我(※动词,穿鞋)※因长跪履之(※动词,穿鞋)

  ○因其势利导之:因:古(根据)今(因为)※“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中的“因”是于是,就。※“因长跪履之”中的“因”是于是,就。

  ○直堕其履圯下(直,故意)※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后十年,兴(兴,应验)※百废俱兴(兴,兴旺)

  ○顾谓良曰(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难道)

  ○至良所(所,处所,此指身边)※父去里所(左右,表示大概数目)

  ○履我(履,动词,穿鞋子)※下取履(名词,鞋子)※直堕其履(名词,鞋子)

  ○父以足受(以,此指伸出)※虏太子申以归(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两个动词)

  ※以君之力(凭借)※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因,因此)※以五十步笑百步(认为)※杀人以梃与刃(用,介词)※以刃于政,有以异乎(无义)※不以物喜(因为)※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通假字

  ○良鄂然(鄂通愕,惊讶)

  3.全文共5节,将其分两段。

  板书设计:

  一.张良尊敬老人,强忍屈辱

  1.替老人捡鞋子尊敬老人

  2.替老人穿鞋子强忍屈辱

  3.答应与老人约会恪守诺言

  二.张良连续三次早起赴约,终得兵书。虚心好学

  《史记》优秀教案 篇9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决心

  《史记》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了解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局。弄明白孙膑为何会胜利,而庞涓为何会兵败自刭的原因。

  3.学会分析张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他词法、句法。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

  2.难点是明白孙膑的战略及庞涓失败的原因。

  三.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前后历时14年,于前91年撰写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后始称《史记》。《史记》文辞优美,叙事生动,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有著名的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他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著名战略,至今仍是兵家克敌制胜的绝招。美国西点军校也用《孙子兵法》作为教材。其后代孙膑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有《孙膑兵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给他作的人物传记,文章记述了孙膑以其非凡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的故事,从中我们来领略其兵法的精妙所在,并学习《史记》通过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五.上课过程:

  1. 给学生10分钟时间来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幻灯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5分钟小组讨论)。

  2. 附幻灯片:

  a.概述马陵之战的发生背景。

  b.马陵的地形如何?对谁有利?说说理由。

  c.找出导致庞涓失败的原因的语句。

  d.孙膑针对庞涓的什么致命弱点,采用了什么策略,造成魏军大败,庞涓自刭。[明确]A:田忌围魏救韩,庞涓狂追已过魏境的齐军。

  [明确]B: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对孙膑有利。理由是此地利于齐军设埋伏,且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处,利于全歼魏军。其二是齐军可养精蓄锐,守株待兔,等追得精疲力尽的魏军进入包围圈。

  [明确]C:“素悍勇而轻齐”和“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明确]D:孙膑针对庞涓盲目轻敌的致命弱点,采用减灶的欺骗手段骗庞涓上钩。

  ※学生较活跃的班级,可组织进行讨论:

  ◎齐国军队如果不采取孙膑的“围魏救赵”的策略,而是直接奔到韩国去救韩。试比较这两种策略的利弊。

  [明确]如果齐军长驱直入韩国国境,军旅劳累,而且易受攻赵魏两国两面夹攻,非但救不了韩国,而且自己极容易损兵折将。以一敌二是不智之举。由于魏国欲灭韩,精锐部队已倾囊而出,城内只剩老弱病残。齐军此举并非意在灭魏,旨在使魏国弃韩而自救。而且庞涓向来就轻齐,齐军胆敢围大梁,狂追齐军。齐军就赢得了战机,设好埋伏,予以重创。这两种战略的比较,足可见孙膑有正确判断敌情,巧设伏兵的卓越军事才能。

  [小结]

  齐军采取围魏救韩的计策,迫使魏主力军马上离开韩国自救。赵国孤掌难鸣,自然会收兵。故可以使韩国之围不救自散,但为了使庞涓中计兵败,孙膑采取了减灶战略,造成齐军因魏庞涓回国而闻风丧胆,逃之夭夭的假象,诱敌进入马陵的包围圈。庞涓过于自信,盲目轻敌,故未识破孙膑的计策。穷追不舍,夜入马陵,举火照字,导致了全军覆没。这一切尽在孙膑的意料之中。可见孙膑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另外庞涓由于精锐部队遭围歼,颜面丢尽,自觉无颜见魏王,故刎颈自尽。这也应验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板书设计:

  原因结局

  庞涓:盲目轻敌急功近利兵败刎颈

  马陵之战对比手法

  孙膑: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名闻天下

  深谋远虑诱敌深入世传兵法

  [词语教学]

  ◎通假字:

  百里而趣利者:“趣”通“趋”,趋向,追逐。◎词类活用:

  1.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军。

  2.素悍勇而轻齐: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尔安敢轻吾射”中“轻”的用法同上。

  3.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锐”:形容词作名词,轻装精锐的部队。

  4.暮当至马陵:暮:名词作动词,在傍晚。

  5.期曰:期:名词作动词,约定。※“与老人期”中的“其”是约会。

  6.乃钻火烛之: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古今异义:

  1.直走大梁:走:古(跑)今(行走)※“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是逃跑。

  2.去韩而归:去:古(离开)今(前往,到)

  3.因其势利导之:因:古(根据)今(因为)※“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中的“因”是于是,就。※“因长跪履之”中的“因”是于是,就。

  4.士卒亡者过半矣:亡:古(逃亡,逃跑)今(死亡)※“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指没有。

  ◎一词多义:

  1.将○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魏将庞涓闻之(将军)

  ○出郭相扶将(搀扶)○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无义)

  2.之○虽我之死(无义)○汝之不惠(无义)

  ○久之,蛇尽死(语气助词,无义)○填然鼓之(语气助词,无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复指魁父)

  3.行○庞涓行三日(追赶)○孙子度其行(行程)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行走,此因指追赶)4.以○以君之力(凭借)○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因,因此)

  ○虏太子申以归(连词,相当于“而”,连接“虏”“归”两个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认为)○杀人以梃与刃(用,介词)

  ○以刃于政,有以异乎(无义)○不以物喜(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5.书○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动词,写)○见白书(名词,写的字)

  6.期○期曰(约定)○与老人期(约会)

  7.于○韩告急于齐(介词,向)○庞涓死于此树下(介词,在)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达于汉阴(介词,到)

  ○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借词,从)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借词,在)

【《史记》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史记》教案设计02-2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设计10-31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02-28

高二语文《史记》教案02-06

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设计10-30

优秀范文精选:《史记故事》读后感02-0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10-3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04-04

语文课文史记选读的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