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敕勒歌》教案

时间:2024-11-07 10:56:13 蔼媚 教案 我要投稿

《敕勒歌》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敕勒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敕勒歌》教案(通用14篇)

  《敕勒歌》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敕勒歌》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教案 3

  目标导航

  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

  二、初读古诗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

  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

  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

  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

  生:见(xiàn)

  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生齐读“见”。

  师又请几名学生读生字后齐读生字。

  师(除掉拼音):我们“开火车”读吧!

  (“开火车”读)

  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很流利,可是他把“似”和“四”读成翘舌音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两个字音读准吗?(对刚才读古诗的学生说)

  生(点点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没错!就这样读!

  师:还有谁想读?

  (生抢着要读,师指名读,提示学生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

  师:我们分组竞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学生按四大组的顺序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我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推荐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推荐。)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身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身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扮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身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假如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是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既然是诵读,课堂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读,如:个别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找朋友读等,学生能在这种不时变换的读中读诗的乐趣,从而领悟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读书的习惯。

  在次课的教学中,我还重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插图入手,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作品一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作品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教案 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敕勒歌》教案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今天我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3、齐读课题

  三、简介北朝民歌

  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强调“见”的读音)

  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师读译文,生读诗句)

  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5、分组背诵。

  七、小结

  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

  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

  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八、拓展诵读

  1、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经典的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其一和其五)供大家诵读。

  2、出示诗歌,生借助课文拼音自主读诗。

  3、师范读。

  4、生齐读。

  九、总结

  1、师带领学生串读三首古诗:孩子们,当我们来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大草原,我们不禁吟唱:(敕勒歌);当我们看到驰骋的快马,我们忍不住大声诵读:(折杨柳歌辞其五);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时,情不自禁低吟:(折杨柳歌辞其一)。

  2、评选优胜小组。

  十、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敕勒歌》教案 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通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教案 7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敕勒歌》教案 8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所描绘壮美景色。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草原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歌曲导入

  一读,读得清楚

  要求:读懂诗歌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1: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

  2、发挥你的想象,把你头脑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3、小组交流、组内展示。

  二读:读得好听

  要求:能把握好停顿、速度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强弱。

  1、通读全诗,读准字音、节奏。

  例:A、穹庐敕勒见牛羊

  B、敕勒/川,阴山/下。

  2、朗读展示。

  三读:读得有味:

  要求:仿照示例,学会品味语言。

  《敕勒歌》虽篇幅短小,但,问世以后,千古传诵,不少评论家对它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你认为诗歌中,那一句最能够表现了大草原的特点?试朗读体会?

  例:(略)

  我认为________最精彩,因为___________。

  二、展示评价:

  我自信,我成功!亲爱的同学们,请快快举起你的右手,去大胆展示自我吧!

  三、达标检测:

  1、基础题:加点字注音

  2、课外了解有关草原的文章或者歌曲,查阅资料,了解“乐府诗歌”。

  《敕勒歌》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二)、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四、当堂作业

  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五、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敕勒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3.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根据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画面表达清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高耸入云的特点。(难点)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出示李白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

  2.师:同学们,你们读过他写的诗吗?谁来朗诵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宿山寺》。

  3.(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写的诗。)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十分热闹,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生自由交流山寺给自己的感觉。)

  2.学习第1句“危楼高百尺”。

  (1)齐读第1句,教师指导“危”字写法,并用“危”组词。

  (2)提问:

  ①(看图)图中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

  ②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显得很小。)

  (板书:楼高)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句诗还从哪里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

  (4)师解读“高百尺”。

  3.学习第2句“手可摘星辰”。

  (1)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2)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诗。(齐读、指名读)

  4.学习第3、4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教师指导“惊”的写法,进行组词训练。

  (2)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形象地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咫尺,进一步突出楼之高。)

  师: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心翼翼。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3)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师梳理全诗意思。(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他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6.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背诵这首古诗。(指名会背诵的学生来背诵)

  2.学习生字“危、敢、惊”。

  (1)教师出示生字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生字书写顺序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组词训练,记忆生字。

  (3)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敕勒歌》。(重点)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辽阔。(难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插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

  2.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中的`景象,下面我们一起去赏读这首诗歌吧。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古诗《敕勒歌》。(注意:“见”在本诗中读xiàn。)

  2.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正音。

  3.请学生把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圈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记忆。

  4.巩固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口头组词。去拼音后开火车认读。

  (2)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快速记住这些生字?

  5.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境

  1.请学生再读古诗,要求:把学过的生字、新词带进古诗里读一读。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古诗意思。

  (1)自读古诗,圈出诗中不懂的字词。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3)结合图片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师补充归纳。

  (辽阔的敕勒川,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巨大的帐篷,笼罩着整个原野。苍天空旷辽远,草原一望无边。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众多的牛羊。)

  4.出示古诗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朗读古诗,并背诵。

  四、指导写字

  学习“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1.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野:左边“里”字最后一笔改横为提。

  茫:是草字头,不要写成三点水旁,右下角是“亡”,不要少写一点。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3.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书写不满意的字再写几遍

  [教学反思]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五言诗,易于背诵,但二年级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重点字词的妙用方面还有欠缺。所以在教学方面,我配合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融入诗境,从而更直观感受到作者当时写诗的情景,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深入。

  第二首诗语言朗朗上口,重在写景,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我一方面要做好朗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想象画面,将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敕勒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并试着去吟唱诗歌。

  2、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吟唱来了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学习诗歌

  1、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导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还有成群的牛羊。那么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之韵味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诗,根据注释把字音读准,还有拿不准的字互相交流一下。

  ⑴读准字音。

  特别纠正“野”和“见”的读音。

  ⑵集体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读出节奏和韵味。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下”“野”

  “苍”“茫”“羊”

  3、交流体会,品味诗意

  二、吟唱诗歌,升华情感

  1、马背上的歌谣

  (1)简介背景

  首领斛律金,能征善战,一位常胜将军,但这次打了败仗,战士们士气低落,斛律金便高歌一曲,为战士们鼓舞气势,重振威风!

  (2)身临其境,放声吟唱

  如果你是一位远征的大将军,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骑着雄壮的战马,身后是十万铁骑,北风吹过,战旗猎猎,你不由得高歌一曲:“敕勒川,阴山下……”

  (3)升华情感,用心吟唱

  请同学们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唱出《敕勒歌》。

  2、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三、走出文本,延伸拓展

  1、试着吟唱另一首诗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通过学习课文《敕勒歌》,延伸到了一系列马背上的歌谣,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三首诗都与骑马有关,三个骑马是不一样的。草原上骑马,战场上骑马,西湖边骑马,背景和节奏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诗歌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3、把你学到的诗歌吟唱给家人听,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歌谣

  吟唱诗歌

  敕勒歌 破阵子 钱塘江春行

  教学反思:

  这首《敕勒歌》是模仿戴建荣老师的吟唱诗歌,当时听完课后,我内心非常震撼,竞不知诗歌有如此之魅力,吟唱起来也这么朗朗上口,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尝试着来,没想到孩子们兴趣浓厚,整节课大家都沉醉在诗歌魅力中……

  《敕勒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课件

  2一、使用教材人教语文第五册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3、背诵、默写全诗。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敕勒歌》教案 13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

  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

  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准备

  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察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设计意图]指导识字写字,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四)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生看课本插图,听师朗读。你听后知道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借助图片,分行理解。(阴山、穹庐、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引导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体会感情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背诵《祖国多么广大》。

  2.课外积累其他关于祖国风景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鼓励积累更多优秀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

  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

  教学过程:

  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

  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

  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

  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

  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

  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

  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吟诵古诗,感悟诗情:

  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谈吟诵了朗读的区别,教学生初步了解吟诵,认识吟诵符合和一些基本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吟诵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师: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的吟诵,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南北朝时期的孩子们一起吟诵——(生齐读——敕勒川)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9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吟诵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孩子们,让吟诵回归语文。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凝练的语言:苍茫、笼盖、低优美的意境:一望无际、悠闲动人的声韵:吟诵丰富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书写类:积累与草原有关的古诗句。

  观看类:观看《诗歌咏流传》

【《敕勒歌》教案】相关文章:

《敕勒歌》教案03-07

《海伦·凯勒》教案02-19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1-03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1-28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07-19

【实用】《海伦·凯勒》教案10-25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10-13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品)11-16

《手指歌》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