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0-12-06 15:15:5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如果编写了教案但仍旧不能很好的传授知识,就要好好反思教案是否有错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给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一】课题 《传热比赛》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 教材分析 《传热比赛》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课。

  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

  这课与后面的《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

  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

  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2、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热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发现有两个环节考虑不周。

  1.三个提示的出现时机。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

  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

  但是回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

  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

  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

  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三】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

  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 ……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2. 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教学反思:研究的动物,让学生先说说校园中搜索到的部分动物,再说说自己了解的认识的动物。

  因为没有太多相应的照片资料,就写在了一张张卡片纸上贴在黑板上,贴的满黑板是,充分感受到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等交流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名称后,再结合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区分删选,及时把问题解决。

  2、动物吃什么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教学目标: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 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 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教学反思: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1.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 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 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汇报。

  3. 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 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3)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 课后延伸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

  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4 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 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

  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

  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我认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5 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

  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 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

  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观察进行描述—组动物繁殖图是让学生对于两种繁殖方式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卵生和胎生两种的不同情况对比,让学生找到相同的部分从而能够思考的这两种繁殖方式是有着区别的,在比较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