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时间:2023-04-01 09:20:4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作为一个老师,教学的时候需要教案,下面就是为各位高中语文老师带来的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对联》和《小狗包弟》教学教案,请看下面。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

  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

  (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

  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

  (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

  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

  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

  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

  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

  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

  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

  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

  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13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

  若 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 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 ★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

  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

  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

  (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

  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对联》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

  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

  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

  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

  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

  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小狗包弟》教学案例 【3】

  课前准备:

  一、印发巴金的《随想录·总序》

  二、印发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总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颁奖词

  2005年10月17日,世纪老人巴金离开了他深爱的人间。

  他静静地躺在他一生最钟爱的玫瑰花丛中,面目安详。

  灵床正对大门的一侧,工作人员专门布置了一个心形的玫瑰图案。

  黑色金边挽联下面,是巴金大幅的照片,满头的白发,熟悉的笑容。

  灵堂里回响的,不是哀乐,而是巴金喜爱的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根据巴金的遗言,他的骨灰将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萧珊一同撒入东海。

  二、介绍《随想录》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一步步逐渐深入的独立思考,首先从主张“干预生活”开始。

  独立思考——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它们成了《随想录》不断出现的自白。

  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

  道德忏悔、从全人类角度看待“文革”、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随想录》在当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三点贡献。

  三、介绍背景

  对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来说,文革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又不愿记起的梦魇。

  而因为一种有意无意的遮蔽,文革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盲区。

  因此,在讲《小狗包弟》的时候,对背景的讲述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唯有注意到小故事背后的大背景,才能理解到:作者在对小狗包弟的深沉的思念和真诚的忏悔的背后,是对自己在那个时期背叛真诚的无情的解剖,是对自己无力保护自己的所爱甚至无和把握自己命运的痛苦,是对那个人性扭曲的时代的控诉,是大爱和大恨的交织,也是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责任的痛苦拷问。

  总之,离开了背景的讲述,很容易将文章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情感肤浅化、单薄化。

  因此,在对背景的介绍中,采用故事讲述、画面展示以及文章朗诵几种方式,力求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在短时间里走近那段荒诞的历史。

  故事:

  一个平民为了表示对新中国的热爱,为他的三个儿子起名为“爱国”“爱民”“爱党”,结果被附会成“爱国x党”,于是被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逮捕入狱。

  附: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

  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

  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

  如今三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命运不受其恶性的支配。

  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

  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

  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醋——灵魂的虐杀。

  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永远再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我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

  我常常悲哀地感到,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

  “文革”不过十年,已经很少再见提及。

  那些曾经笼罩人人脸上的阴影如今在哪里?也许由于上千年封建政治的高压,小百姓习惯用抹掉记忆的方式对付苦难。

  但是,如此乐观未必是一个民族的优长,或许是种可爱的愚昧。

  历史的过错原本是一宗难得的财富,丢掉这财富便会陷入新的盲目。

  推动“文革”悲剧的,不仅是遥远的历史文化和直接的社会政治的原因。

  人性的弱点,妒嫉、怯弱、自我、虚荣,乃至人性的优点,勇敢、忠实、虞诚,全部被调动出来,成为可怕的动力。

  它使我更加确认,政治一旦离开人道精神,社会悲剧的重演则不可避免。

  “文革”是我们政治、文化、民族疯疾的总爆发,要理清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时代不因某一事件的结束而割断,昨天与今天是非利害的经纬横竖纠缠,究明这一切依然需要勇气,更需要时间,也许只有后人才能完成。

  没有一层深于一层的不浅尝辄止的思索,就无法接近真理性的答案。

  没有答案的历史是永无平静的。

  ──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总序》

  四、提要

  作者通过写小狗包弟的故事,叙述了自己一段心路的历程。

  速读全文,概括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喜欢—忧虑—轻松—沉重—自责—忏悔

  五、思考

  文章以“小狗包弟”为主人公,写出了“我”和小狗之间的相识、相爱与相离,藉此来反映文革的现实,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在《随想录》的序里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一百五十篇长短文章全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自己说是“无力的叫喊”,其实大都是不曾愈合的伤口出来的脓血。

  我挤出它们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想减轻自己的痛苦。

  写第一篇“随想”,我拿着笔并不觉得沉重。

  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

  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

  文章虽然主要写的是小狗包弟的命运,但在小狗的故事背后我们却看到了更多的人的故事,人的悲剧,看到的是文革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摧残。

  小狗之所以不免于厄运,竟然只是因为它的日本血统,有个“我毫无所知的”“瑞典旧主人”,一个小小的动物也被打上了阶级论、血统论的烙印,这也只能那个是非颠倒的社会之中才能有的怪异现象。

  因此一只小狗的悲剧命运却折射出一个社会时期的社会现实,也可谓“以小见大”。

  其次,如此可爱、忠诚的小狗最终却被自己的主人送上了解剖台,狗的忠诚与多情与人的背弃与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人却也最终如小狗一样,在那阵“奇异的风”中无法把持自己的命运。

  这同样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剧命运。

  又比如文章里几次写到自己的妻子萧珊,“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

  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洲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晨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的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季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草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显然,包弟的故事背后还有着对亲人的无尽的思念。

  而作者真诚的忏悔、无情的解剖,是对自己无力保护自己的所爱甚至无和把握自己命运的痛苦,是对那个人性扭曲的时代的控诉,也是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责任的痛苦拷问。

  另外,能用十五年漫长时光忏悔对一只小狗的背弃,也能看到巴金老人的赤子之心、悲悯情怀,他岂只是在怀念一只小狗,他是在悲悯一个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无法把持自己命运的弱小的生命,也是在感慨人在特殊时期的命运悲剧,这更能证明巴金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真正的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而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

  六、讨论

  举出文革时期的一些舍生取义的例子,如老舍自投太平湖,张x因为坚持真理而被残酷地杀害的故事,同巴金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批判巴金为了自保而抛弃了小狗包弟,认为巴金应该选择坚强地面对,而不应该如此地软弱。

  这种观点亦可,但是在文革时期,多少人背信弃义、勾心斗角,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良知,而巴金出于自保而被迫抛弃小狗之举,说到底是因为那个人人自危的社会所造成的,更何况,他已经用十五年的漫长时光来背负这个痛苦的十字架了。

  我们可以想到那次人类的大难过后,有多少人选择有意地逃避,更有甚者,选择遮盖和粉饰。

  而巴金始终带着一个坦诚的伤痕累累的心灵痛苦地前行、理性地反思,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

  巴金在当时的确未能选择反抗和斗争,但是他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也证明了他的伟大。

  七、拓展延伸

  文章后的有巴金的作品《日》,“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场谷”“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现出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而在本课之中,作者面对忠诚可爱的小狗包弟只能忍辱负重,将之无情地抛弃以求得保全自身。

  二文表现出了一“刚”一“柔”的迥异气质。

  这种不和谐,是因为作品出现于不同时期所造成的,还是还有其它更为深刻的原因?

  分析:事实上,巴金在创作著名的“激流三步曲”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充满着战斗热情的封建旧式家庭的叛逆者了。

  而这种战斗的、改造的、批判的热情一直贯穿了他整个的生命。

  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不是矛盾,更是和谐。

  正是因为巴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才痛苦地自责,这种痛苦是不能实现自我的痛苦,是自我人格割裂的痛苦。

  作者因思考而痛苦,因痛苦而深刻。

  作者曾经谈到自己的《随想录》时说:我从来不是战士。

  而且就在《随想录》开始发表的时候,我还在另一本集子的序文中称“文革”为“伟大的革命”。

  十多年中在全国报刊上,在人们的口头上,“伟大的”桂冠总是和“文革”连在一起,我惶恐地高呼万岁也一直未停。

  但是在《爝火集》的序里我已经看出那顶纸糊的桂冠不过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

  我的眼睛终于给我拨开了,即使是睡眼朦胧,我也看出那个“伟大的”骗局。

  于是我下了决心:不再说假话!然后又是:要多说真话!开始我还是在保护自已。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我不得不挖掉心上的垃圾,不使它们污染空气。

  我没有想到就这样我的笔会变成了扫帚,会变成了弓箭,会变成了解剖刀。

  要消除垃圾,净化空气,单单对我个人要求严格是不够的,大家都有责任。

  我们必须弄明白毛病出在哪里,在我身上,也在别人身上……那么就挖吧!

  我们从这番真诚的表白里也能感受到巴金老人血液里永远不会熄灭的热情之火,在理智的、清醒地反思背后时时奔涌着年轻人的热诚,总之,这是一个既有着日的热烈,又有着月的宁静的人;这是一个既有着年轻人燃烧的热情,又有着老年人深沉的理智的人。

  他如他敬仰的鲁迅先生,自己“肩扛了沉重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中去”。

  这也是巴金老人能成为“二十世纪的良心”,能够感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作品《随想录》,而这部作品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老人面对一个疯狂的、是非颠倒的时代所作的反省。

  而这个时代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极其隔膜的。

  因此,要让学生“观一叶而知天下秋”而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度”的把握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随想录是一煌煌巨作,而文革又是一漫漫长夜。

  忽略了这些,难以让学生从小狗的悲剧命运的背后,看到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课堂不免失之于浅薄。

  同时,考虑到学生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了解,应该让学生看到一个作家在成长中的变化和坚守。

  如,老人对社会和时代的认识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深刻,而他的改造社会和人性的热情却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本课教师的界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占有丰富信息(有的教师对文革亦有切身体验)的优势,利用声像创设情境,组织讨论深入探究,合理拓展以使课堂走向深入。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设计10-01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0-0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02-16

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设计10-08

人教版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10-10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写作范文10-08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11-29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05

关于高中语文的教案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