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时间:2020-12-10 12:10:06 教案 我要投稿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对于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关于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金色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

  (相机板书关键词)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

  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2. 课外练笔: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

  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奶 桩 回

  喂 木 放 要

  咬

  老狐狸 送食 正太郎

  (聪明、善良) 搭救 (善良)

  《伯牙绝弦》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一起读课题。

  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教师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两人交流)

  二、把握节奏,层层训练。

  1、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大屏幕出示;

  2、把握节奏,练习朗读。

  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大屏幕依次出示;

  (学生试读)

  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 “哉”“ 兮”字都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第三句“谓”“世”一字一顿,看老师手势读。

  3、自读练习。

  4、师生合作读。

  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读准了难读的字词句,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

  5、竹简样式读。

  春秋时期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叫竹简或木简。

  这篇文言文在竹简上应该是这样的。

  文字是从右往左竖排列,没有逗号句号,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竹简形式出示文言文,既让学生感受竹简这一古文呈现形式的特点,又提高朗读的难度,提升了朗读水平,为内容的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与现代文的不同。

  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

  并且有些词语意思变化很大。

  以第一句为例。

  “善”是 “擅长”“善于”的意思。

  ——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预设:体会古筝与古琴的区别。

  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善鼓琴”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提示方法,理解课文。

  这是小学期间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同桌合作,再读全文。

  看能读懂那个字,那个词?等会交流。

  3、学生交流收获,教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4、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①哪个字、哪个词读不懂,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班内流。

  ②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1:峨峨兮若泰山。

  直译就是高啊像泰山一样,伯牙想到高山,琴声就表现出高山的巍峨,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巍峨的高山,”。

  既然峨峨就是高的意思,洋洋是广大的意思,这样说行吗?

  教师小结: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钟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峨峨洋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它就是来形容这个欢乐的心态,把这种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设计意图:教学由“不能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但叠字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是学生所不知的难点。

  教师顺势而导,通过句子比较,既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峻”和“水的广阔”,体会到子期的内心的情感,又体会到此处用词的精妙。】

  预设2:谓字比较难理解。

  老师查了字典,字典中有三种解释释,你认为选哪一种?

  预设3:“善”,文中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

  教师小结:前两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教师小结:‘必得之”是伯牙琴声中所表达的心意。

  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吗?( “无论……都” )。

  无论伯牙在琴声中表达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伯牙的心意。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死。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大屏幕出示。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呢?(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钟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

  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课文仅仅77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了文字之简练。

  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

  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及介绍。

  读读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