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

时间:2022-10-08 07:53: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

  1.阅读地图,认识我国主要河流。

  2.阅读地图并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概括内流区和外流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

  3.阅读地图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

  2.教学难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地图、运用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了解河流的概况,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文学作品导入,贴近学生已有知识

  教师:河流和山脉向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作者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述自我的感想。前面学习中我们回顾了一些和山脉有关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些和河流有关的文学作品,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信大家知道的比我还多,哪位同学和大家分享。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除了刚才诗句中提到的河流,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重要河流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认识我国主要河流

  教师:给学生分发已经准备好的学习任务。根据老师的描述,从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中找到我国重要的河流,在图上画出,并完成表格。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大家学会如何正确阅读河流分布图:河流最初开始的地方是河流的发源地,注入大海的地方称为入海口;河流在流经途中会汇聚很多的小河流,也就是支流;入海(湖)的地方与发源地也就是源头相比,水量较大,表现在地图上也有粗细之分,源头较细,入海口较粗。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认识河流。

  描述的内容:

  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河。

  新疆最北部的河流。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河流。

  横贯我国东西的两条大河,一条像汉字的“几”,黄河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另外一条纬度较低,通航里程最长,称为“黄金水道”。

  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上的淮河。

  藏南地区有条马蹄形一样的河流,这条河流有个大拐弯。

  华北地区较大的水系,被称为“天津的母亲河”。

  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因为流经云南省境内怒族聚居的区域而得名。

  我国第三长河,年流量居我国第二的珠江。珠江是因为流经广州市内的河道中有洲岛名“海珠石”,所以得名珠江。

  辽宁的母亲河,历史上因为辽河泛滥,两岸百姓希望辽河长久安宁,因此得名辽宁。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按照老师的描述,在地图上找到河流的位置,在学习任务图上画出,并完善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阅读河流图的方法并进行实践检验。同时还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及其位置,找入海口是为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不同的河流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方便大家识别。我们在寻找河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河流注入了另外一条河流,我们把它称为支流,被注入的河流称为干流。

  学生:在地图上用笔标画出各条河流,并完成表格。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抽取同学进行回答,核实答案。

  学生:回答问题,并自批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与河流相关的一些概念:源头、入海口、支流、干流。】

  讲授新课——对比不同要素分布图,掌握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概念及其分布

  教师:出示表格答案。根据完成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国的河流主要注入哪些大洋?注入哪个大洋的河流最多?为什么?

  学生:根据任务单和自主学习收获,回答问题,与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预设:主要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尤其以注入太平洋的居多。之所以大河都向东流,是因为我国地势的原因。

  教师: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由于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所以我国的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唐朝诗人李煜将此描述为“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河流流向和地势之间的关系,学会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用联系的、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教师:通过仔细对比自己的任务单,我们还会发现河流之间的一些差异,有些河流的河水没有注入海洋,而是注入了内陆湖泊或逐渐消失,有些河流是虚线。据此,我们将河流划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多为时令河,就是地图上呈现虚线的河流。内流河的流域成为内流区,外流河的流域成为外流区。切换幻灯片。

  学生:听讲,同时在任务单上完善笔记。

  教师:很明显,从图中看,内流区和外流区哪个面积大?

  学生预设回答:外流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避免老师空洞的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概括。】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对比两幅图,内流区和干旱区、半干旱区的范围大致吻合,外流区和湿润、半湿润区的范围一致。内流河分布区域降水较少,外流河分布区域降水较多。

  教师:大家描述得非常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基本接近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这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学生回答预设: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读图对比,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明晰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讲授新课——读图,对比,分析,了解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切换幻灯片)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的整体状况。就某条河流而言,如何描述它的特点,从哪些角度描述,这就需要知道河流的水文特征。水文特征通常从流量、汛期、枯水期、结冰期和含沙量来描述。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流量通常用大小来形容,汛期通常用长短或者月份来描述。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的河流在流量和汛期方面有何差异?这两个特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我们通过四条具体的河流来分析。请读图思考。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

  学生预设回答:松花江和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江和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四条河流夏季流量较大,冬季流量较少,流量主要是受降水量影响,我国降水主要在集中夏季。黄河和松花江在冬季迎来枯水期,因为它们位于北温带,冬天降水少。四条河流中,西江和长江水位上涨的时间较长。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认识也很准确。河流一年中水位显著上涨的时期就是汛期。汛期通常用长短来形容。我国外流河补给主要是雨水补给,雨季长短直接影响了汛期长短,我国雨季长短的分布规律如何?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

  学生预设回答:由图可知,我国雨季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河流的汛期也就由南向北缩短。

  教师:根据我们分析得到的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完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河流在流量、汛期方面的差异对比。结冰期和哪个因素有关系呢?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

  学生预设回答:结冰期的影响因素是气温,冬季低于0℃的区域河流有结冰期,高于0℃的区域没有结冰期。我国冬季0℃等温线接近秦岭—淮河一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而以南的则没有。

  教师:大家表现越来越好,分析方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我们来攻克最后一个难关——含沙量。含沙量通常用大小来形容。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植被分布关系密切。河流流经区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中的沙就会少,反之则多。我国森林分布有何特点,请看图。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

  学生预设回答: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较少,南方较多,由此可知,北方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南方则较少。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把表格填写完整了。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听讲。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提示,学生阅读地图,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总结知识,发现规律。】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河流,是因为河流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河流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古人在诗词中概括了很多,我们从下面的诗词中了解河流有哪些功能?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

  学生预设回答:第一句古诗描述的是河流的运输功能,第二句是水能,第三句是饮用水。

  教师:其实河流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哪位同学还能补充?

  学生预设回答:旅游、工业用水、养鱼等。

  教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河流也不例外,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有令我们苦恼的一面。我们下节课将通过具体的河流来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古诗词中提到的河流功能,与课堂诗词导入相互呼应。通过河流功能的认知,一方面是强调学习河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为后面学习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作铺垫。】

  教学反思

  《河流》一节内容是学生在世界地理部分没有学习到的,是第一次学习。基于此,教学设计中首先关注的是河流普适性知识的讲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河流的一些基本概念讲解清楚。此外,教学设计中关注方法的渗透,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重点不在乎学生掌握多少条河流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河流的具体方法。另外,从学情角度考虑,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是毕竟才初二上学期,知识的储备和能力培养都亟待提高。教学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引入,引起学生共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教学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用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相关文章:

《河流与湖泊》教案(精选10篇)06-16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9-21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4-15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10-08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02-06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2-07

初中地理教案02-17

地理教学教案11-1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1)》教案10-09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