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纪念白求恩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1-01-31 11:45:18 教案 我要投稿

纪念白求恩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纪念白求恩教案及反思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以身殉()职

  纯粹()鄙薄()

  狭隘()热忱()

  晋察冀()

  2.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

  极端:<副>达到极点。

  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义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纯粹:<形>不搀杂别的成分的。

  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导入课文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时要读准字音。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本文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 所作的。此时,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毛泽东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他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三个分论点依次是: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白求恩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白求恩身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各种表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议论文,还是一篇悼念性的文章。因此,课上不仅要学生归结论点分析论证的内容,还要使学生们从心底深处生出对白求恩精神的敬畏。课上,我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并找到论点,老师来总结点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并从中受到教益。

  一、教学设想及存在问题

  这篇文章有较大的难度,一是由于文章所写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二是本文的结构与规范的议论文的结构不同,不是典型的议论文。当初选择课题时,我也想到这两点的,但想到我们的公开课并不需要有特别的装饰,上成常态课更具有研讨的价值,所以就定了这篇文章。

  这几天一直在考虑怎样上好这文章,始终没有好的思路,现在的流程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传统形式的课。考虑到常态课的效益,本课并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没有设计学案,而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希望能找出比较好的常态课的方法。出于这样的目的,我没有特别设计问题,也没有组织很多活动形式。

  总体上说,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提的一个问题不好,使学生多走了不少弯路。如:在让学生找出文章“议论”部分的时候,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对这些事例是怎样议论的呢?表现了白求恩什么精神呢?”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我的本意是让学生明白: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但当我到学生中了解情况时,却发现学生的答案很多

  偏离了我的意图,他们往往是找继续后面的句子,而没有向“精神”方向回答。事后,我分析了一下,如果这个题目改为:“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哪些精神?”,估计学生不会出现问题了。这也是对学生估计不足和自己没有考虑周到造成的。不过,这两种问法,答案相同,而出发点是不同的。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记叙是议论的基础,是为议论服务的”,而直接问“有哪些精神”则是从“根据论点选取事例”的角度出发的。当然,我的问题还可以改为“文章每一段分别指出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话,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第二个问题是对事实论据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不是什么事例都可以作为论据的,只有证明论点的事例才是事实论据。原想这没有多少问题,不料,学生对此混沌一片,又是费了不少口舌。

  当然,还有不少细节问题。

  二、几点思考与启发

  “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这几乎是语文老师的同感。这样的课文,我教过还几遍了,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次满意的过程。成也罢败也罢,这堂课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是很多了。

  首先是常态课研究的迫切性。由于平时对常态课总是无所谓的态度,上完课后几乎不及时进行总结,所以,平时很少思考过常态课的细节。展示课更多的是展示新课程的理念,对形式比较重视,而常态课则是课堂的主力,确实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

  其次是师生的临场能力亟需提高。不要说学生看到有老师听课而紧张,连老师看到学生跟不上思路,也会紧张。我没有责怪学生,紧张都是老师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这样的场面见得不多,语文课一般一学期才听一次,自然会紧张;另一方面是老师没能调控好学生的节奏。所以,下一阶段,课堂的节奏和应变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最后,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结,并以此自勉。

【纪念白求恩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绕口令教案及反思08-05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5-10

中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微笑》04-05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04

大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3-31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期中总结及反思09-18

谈谈临床药学学生白求恩精神的培养论文03-15

教师述职报告及反思09-27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