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郑愁予《错误》教案

时间:2024-03-05 16:42:44 志升 教案 我要投稿

郑愁予《错误》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愁予《错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愁予《错误》教案

  郑愁予《错误》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再用多媒体放中央电视台的《错误》朗诵。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风范。

  三: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走在青石的街道上,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

  野店

  郑愁予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赏析提示]

  《野店》写于1951年郑愁予18岁时,而诗中流露出的悲愁,却远非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所能体味的。究其原因,诗人有一种流浪意识,一种孤儿意识,一种恋“家”情结。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而且是一片港湾,给人温暖、宁静、平稳之感。远离了家,惟一能够吸引流浪者眼神的就只有“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了,而诗人又是多愁善感的,因此对“灯’’的感觉特别强。黑暗中,昏黄的灯光,朦朦胧胧的,仿佛告诉流浪者家就在眼前。但野店毕竟不是家,它只能提供旅人食宿,给旅人一种“朦胧的家”的感觉。然而流浪既然已成事实,那么,只有权将“有松火低歌的地方”、“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当家了。流浪者在这里温暖地相会,也无可奈何地“交换着流浪的方向……”年轻的诗人就像一位旅人,虽然来到了有松火有歌声、有烧酒有羊肉的野店,却因山水阻挡,路途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思家之情,悲愁之感,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郑愁予《错误》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什么句式?为什么这样用?“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表明了什么?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案】相关文章:

郑愁予错误的教案10-06

郑愁予错误教案10-06

郑愁予错误教案「推荐」10-06

郑愁予错误教案模板10-06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10-06

错误 (郑愁予)教案设计10-06

《错误》郑愁予教案设计10-06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10-06

《错误》郑愁予 教案设计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