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时间:2018-02-22 17:16:01 教案 我要投稿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的教案就在秀暧昧哦,各位教师朋友,一起看看下面的梅岭三章教案吧。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1】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

  (1)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

  │.....│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神。...............│

  │.....│报告慰死者。.............│...................│

  ├───┼─────────────┼──────────┤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革命精神。.........│

  └───┴─────────────┴──────────┘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梅岭三章教案【2】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梅岭三章教案】相关文章:

1.梅岭三章语文教案

2.《梅岭三章》教学教案设计

3.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设计

4.动物三章作文

5.随笔散文三章

6.随笔作文三章

7.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章《感受概率》教案

8.一年级数学第三章整理与复习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