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杜甫诗教案

时间:2022-10-07 00:22:22 教案 我要投稿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导入 。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介绍背景导入 ,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杜甫诗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诗春望教案总汇05-15

杜甫《绝句》教案05-26

幼儿诗的教案12-23

蜀相杜甫优秀教案11-13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10-07

外国诗教案优秀12-18

《己亥杂诗》教案10-12

《诗两首》教案03-0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1-19

劝学诗颜真卿教案优秀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