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琵琶行》教案

时间:2022-10-07 08:26:25 教案 我要投稿

《琵琶行》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琵琶行》教案推荐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尤其是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可先让学生背诵下来,让优美的诗句植入心中,感染和愉悦他们,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比较阅读法。借助其他描写音乐的作品(如《明湖居听书》)来和本诗比较赏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春江花月夜》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

  [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正音释义后了解故事概况。

  2.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放录音——《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沉醉在音乐中)

  教师: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学生思考)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口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解题

  1.白居易

  出示多媒体投影: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37岁时任左拾遗,作谏官。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思想主流,诗歌创作也失去前期那样的战斗力了。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或放录音)

  3.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把两者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第二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第五段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本是京城一名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解说:概述也是一种能力,应经常训练)

  3.提问: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如何,又是怎样引发的?

  学生先自己找出句子,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诗人的心情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可从以下句中看出:“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心情表面上缘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的乐声和琵琶女的遭遇。实质上缘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4.提问: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学生思考并讨论: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明确: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者具体的相同点可见下列板书。

  板书:

  6.梳理诗歌结构,把握诗歌主题。

  出示投影:

  秋江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为君翻作琵琶行

  看投影后,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诗歌内容,在空框处填上恰当的词句。

  (2)学生自由活动,讨论并归纳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明确:(1)左边由上至下:月夜听琵琶、我闻琵琶已叹息;右边由上而下:凄凉话身世、却坐促弦弦转急;双线交叉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满座重闻皆掩泣。

  (2)诗歌在结构上即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整齐美兼变化美。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索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我)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一遍

  六、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

  出示投影: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JP2]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凰怠*

  问题: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七、布置作业

  反复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琵琶行》教案】相关文章:

《琵琶行》教案模板04-26

琵琶行教案优秀11-24

琵琶行并序教案02-04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05-16

《琵琶行》的详细优秀教案(精选10篇)10-13

关于琵琶行的教学教案设计10-08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8篇)12-22

学生课文琵琶行教案(通用10篇)09-29

琵琶行语文ppt课件11-20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学方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