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章太炎书法初论教学教案

时间:2021-03-06 09:07:27 教案 我要投稿

章太炎书法初论教学教案

  摘 要:如石蕴玉,山色生辉。章太炎先生的书法如美玉一般,深埋在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思想火花。

章太炎书法初论教学教案

  关键词:章太炎 书法 历史信息

  一、章太炎其人及其书法概说

  (一)先生其人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一代国学宗师。他一生积极宣传民主思想,早年提倡维新变法,后又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驳斥康有为以保皇对抗革命和托古改制的主张,还参加了反对帝制的斗争。从其人生经历来说,章太炎前期侧重政治,后期突出学术,其实他是颇有沟通政、学之志的。鲁迅先生赞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并指出:“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章太炎先生是20世纪中国国学的一块瑰宝。

  章太炎的思想、学术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首先因为他勇于直面20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各种时代课题,并使自己深深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中,努力用自己的思想、学术来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他在《汉徽言》一书中说过:“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俗”,这里指尘俗世界;“真”,这里指他的思想、学术研究成果。“转俗成真”,说明他正是从激烈的社会动荡、狂怒的革命风暴、跌宕起伏的生活实践中吸取了营养,获得了动力,广泛接触了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生活实践所提出的各类问题,经由自己探索、思考、钻研,取得了精神生产的成果。而“回真向俗”,说明他的精神生产,归根结底,是为了更为自觉地从长时间、大空间的战略高度确定如何实际地解决生活本身所提出的种种问题。章学也好,20世纪全部中国国学也好,强大的生命力正源于此。有如此强大的文化底蕴,章太炎先生的书法当然也名重当时。其书法笔力苍劲、笔笔入纸,篆书劲秀可喜,行书古意盎然。章太炎先生的文稿、书信则多具备极高的文物史料价值。

  (二)先生书法概说

  章太炎的书法学习继承了阮元、俞樾的理论,继承了碑学传统,尚碑而轻帖,以厚重质朴、生涩沉稳为美。章门弟子姚奠中先生回忆,1935年他到苏州向太炎先生求学期间,先生常常谈及书法。先生指出“汉碑头”《石门颂》《天发神谶碑》《三体石经》等,是学习篆、隶不可不读的,而《郑文公》《石门铭》则是学楷书的门径。同时,因为章太炎先生是文字学家,很注重从金石文字中汲取书法营养,清以前很少有人重视秦招版、钱币、古印悉等古文字,章太炎却能加以融会贯通,取舍入篆。遗憾的是,章太炎没有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那样的系统书论传世。仅有《说单钩》《论书法碑版》等单篇文章,以及给友人信札中论书的只言片语,太炎先生的书法观点需要我们结合先生的书作加以进一步的揣摩和提炼。

  尽管太炎先生不以书家名世,书论不多,但书作却不算少,一生作书不辍。1913―1916年被幽禁北京期间,在化石桥共和党总部时,他“醉则怒骂……骂倦则作书自遣,大篆、小楷、行草,堆置案头,日若干纸,党中侪辈欲得其书者,则令购宣纸易之”;移居钱粮胡同后,仍经常书写不断,愤慨到极点时,甚至书写大字“速死”挂在屋中。章太炎曾以篆书作板书讲课。他给鲁迅兄弟的书信居然也夹用篆书。晚年退居书斋期间,章太炎自言:“寻研理学家治心之术,兼亦习禅。只以作诗遣垒,时亦作字,每日辄写三四十篆,余更无事。”

  多幅章太炎先生的政论类书法,多为其晚年之作,一代国学宗师章太炎,他一生积极宣传民主思想,早年提倡维新变法,后又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驳斥康有为以保皇对抗革命和托古改制的主张,还参加了反对帝制的斗争。从其人生经历来说,章太炎前期侧重政治,后期突出学术,其实他是颇有沟通政、学之志的。鲁迅先生赞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并指出:“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汉》(图一)是篆书著,纵109厘米,横53厘米,纸本,装裱成轴。作品末端没有年代落款,下钤朱底白文“章炳麟印”。

  “汉”为章太炎的别号,也称“汉阁主”,被尊称为“汉大师”。这幅为竖幅即“直幅”作品,从上而下只“汉”二字。这幅作品为章太炎先生作品中极具典型的一幅篆书作品,作品整幅风格平均、对称。典型的天窄地宽,上下留的空要比左右留的空要宽。

  《中华民国》篆书直幅,这幅作品右上方钤白底朱文“太炎六十八以后之书”印,座下钤朱底白文“章炳麟印”。

  1907年章太炎撰《中华民国解》一文,首创了“中华民国”这个名称。他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白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知也。”

  章太炎认为“中华”概念的界定,并非因地域血统而定,而是因文化内涵而定。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无亲疏之差别。

  《章太炎自传》(如图二)是一幅手稿,章太炎先生于67岁时作此文,回忆了他在民国建立前后的各种努力。1903年,邹容完成《革命军》,章太炎为其撰写序文,并发表《革命军》的姐妹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宣传排满思想,倡导革命,怒斥光绪帝为“载小丑,未辨菽麦”,由此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苏报案”。章太炎与清政府对讼于公审公廨,身陷监狱三年。

  1904年,章太炎在狱中,与蔡元培、陶成章等人成立了光复会。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参加了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共同制定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章太炎主持《民报》,极力鼓吹革命,并就立宪和革命问题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章太炎为推翻帝制,肇建共和,居功至伟。他的一生不仅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巨变,他也成为这场变革中不可或缺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太炎先生的书法和人生无法被分割开来,他的重要作品均与其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有怎样的人生,就用怎样的笔触去书写。

  二、对章太炎书法的评价

  搜寻发现大家对章太炎书法的评论并不多,但还是有很多书法界的泰斗级人物做过不少重要的论述,例如沙孟海先生在《章太炎篆书千字文》的序言中,把章太炎先生归为古文字学别派。他说:“篆学,近三百年来可说是极盛时代。这里专谈书法,分别四派:(一)钱坫、洪亮吉、孙星衍成为一派。旧称经小学派,现在我们称为古文字旧派。(二)王澍、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书家者流,又是一派。现在我们称为书家派。(三)吴大澄用金文写《孝经》《论语》,罗振玉用甲骨文写楹联,我们称为古器物派,也可称为古文字学新派。(四)章炳麟则是古文字学别派。”“他的篆书风格,高淳朴茂,和其他三派作家有显著的区别。”“其笔法自然近古。”沙孟海先生赞誉章太炎的篆书:“作篆运笔结体,与侯马出土朱书盟词,长沙、江陵出土楚墨书竹简,寿县出土楚铜器刻款,颇多暗合之处,证明其笔法自然近古,自成一家面目。”沙孟海认为章太炎的楷书“体势在篆楷之间,更多近似近年新出土的`《睡虎地秦简》”。

  然而,对太炎先生书法研究不多这一现象还是值得探究。章太炎先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其学术著作、政治活动的研究多不胜数,其中的研究成果和论述也可谓汗牛充栋。而论其书法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其实,在民国初年,太炎先生不但是民国元勋,而且文名显赫,号称“四百州仅存之硕果”,上至军政要人、社会名流,下至各会党一般成员,无不把其墨迹奉为至宝,走到哪里,求书者络绎不绝。然太炎先生无意于书,从不肯轻易将书作赠人,这样留下的成品书件就非常少。

  三、章太炎书法的历史意义

  章太炎先生既是学问家,也是革命家,所以,欣赏他的书法时不仅仅只停留在笔墨之间,还要注意蕴藏在笔墨背后的历史内涵,尤其应注意章先生借书法之形式秉承“述而不作”之传统,通过所书内容表达深邃涵义。太炎先生的书法内容,多为其抄录的旧籍文章,包含诗词歌赋、儒释道、诸子百家等,内容十分广泛。当时他是在怎样的心态下书写的,为何心情所推动,我们需要结合时代与章先生的处境,才能索解更多的内容。曹亚伯在1936年《谈章太炎先生》一文中说章先生“平常习篆,皆有寄意。见举国民不聊生。怒而篆书《天学》末章:‘孟献子曰:畜马乘……’见日本以一千四百人而占领奉天,东北三十万雄兵不抵抗,又篆一立轴曰:‘吴其为沼乎!’”可见,我们要将章太炎书法放置于近代中国激烈的社会变动中,紧密结合时代环境,以及章先生自身的心境与思想,才能真正看出章太炎书法的意蕴,否则,只是从艺术风格角度来看的话,并不能完全解读章先生书法的深厚内蕴。因此,章太炎的书法不仅有书法史的意义,更可以说是章先生思想变迁的反映,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所以,本文尝试不只是从笔墨的角度来诠释章太炎先生的书法,而是把先生的书法放置在时代中,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太炎先生的书法,来解读太炎先生壮怀激烈的人生以及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

  参考文献:

  [2] 陈平原.追忆章太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3]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2.

【章太炎书法初论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论书法艺术的欣赏论文01-03

论田锡与宋初的文学批评02-10

论高中地理教学07-03

书法教学工作总结04-08

论书法元素在民族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01-03

京津冀高校法学教育协同发展初论优秀论文03-13

论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07-11

论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规范02-01

林语堂书法观03-25

书法与国画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