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1-03-08 10:45:27 教案 我要投稿

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

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观刈麦》问题导入。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一)“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生活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炭苦:夜来城。。。。。。冰辙。

  心里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愿: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篇二: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 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篇三: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

  我在《卖炭翁》一文教学结束前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为卖炭翁设计命运。想想炭被抢以后,他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同学们沉思片刻就纷纷议论开了。显然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兴趣,激发了他们的讨论热情。

  一位性格内向的女生发言:“他恐怕会自杀,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活不下去了。”

  一位性格开朗些的女生回答:“我想他不会自杀吧。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但他衣食无着,又无依无靠,看来只能行乞了。”

  接着一位男生回答:“卖炭翁在把牛车赶往皇宫的途中,越想越气,不肯再赶车就和宦官争执起来,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大声喊着,我和你们拼了,于是就和宦官打了起来。” ……

  这次课堂讨论其气氛的热烈,学生思维的活跃,问题答案多样化,都出乎意料。我感到这次设疑讨论较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由此,我想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设疑是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下面我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现代教育论认为:通过质疑问难活动,知识才能深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设问质疑的方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所学内容加以思考,达到理解内容、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去研究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是应用一题多解法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从同一个问题的来源,探求不同解答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

  二在教学中注意一法多用(即所谓的求同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集中于同一个方面,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字、词、课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两个要求,一是思路通畅,一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路不通畅,那么就不可能想得宽、想得远。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会越高。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即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

  例如著名特级老师宁鸿彬教学《故乡》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他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读课文之后,学生相继站起来发言,给课文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标题,并结合课文做了简要说明。学生添加的标题主要有:

  远去的故乡

  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故乡

  不值得留恋的故乡

  使我气闷的故乡

  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

  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

  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通过学生所拟的标题,不难看出,老师的这个教学设疑,已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领域。因为给课文重新拟定充实具体的新标题有两个作用:由于课文的原标题已排除在外,再加上新拟的标题也是拟出一个排除一个,因此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更由于是给全篇文章重新拟定标题,因此学生思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进行广泛地思考,并且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本质,分析、比较、综合、提炼出关键词来修饰“故乡”一词。这样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面拓宽了,即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二、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能够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整体观点,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尽量避免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表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博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又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知识的准确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知识内容和问题的解答的标准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吃透教材,认真备课,深入浅出地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钻研课文,通过作者的文字叙述和描写,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由表及里地吃透弄通而不被表象所迷惑。

  在教学《分马》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本文是编者加题目的节选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加这样的标题?在向学生提出切入问题之后,顺串出三个“包袱”:

  1.马本应是买的,文中为什么却来分?

  2.为什么要分马?

  3.分马过程中有什么“插曲”?

  经过学生的阅读可从对所分牲畜的描述和人们分得牲畜的打算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是所分牲畜中的主体,是家畜中最有代表性的,占的数量最多;马是农民、特别是东北农村的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分得了马就是分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从情节中分析出郭全海的追马、送马,老孙头选马、骑马,李毛驴“正名”等内容。郭全海是通过行为描写表现党在农村的带头人对群众的关心和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风亮节;第二个人物老孙头是对郭全海形象的烘托,同时也表现了当家作主的农民的喜悦;第三个人物李毛驴则是从个人生活境遇的变化中反映当时农村社会巨大变化的历史必然性。这样随着正确地切入和疑题的破解,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层层剥笋式地理解课文内容,既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还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由题目切入,再根据不同情节和中心人物分设疑点,逐层深入地设计问题,由表及里地进行诱导,使学生由疑促思,由浅入深,不在文字表面浮光掠影,而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前后联系、相互贯通地进行思维,这样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度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得到锤炼。

  三、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所谓思维的周密性,就是思考问题时要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不疏忽大意。如果遇到问题只粗略地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存在漏洞的,这就影响了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认识效果。

  思维的周密性,一般可以从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两个方面去加以培养。一是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所谓横的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加以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横的知识结构。二是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就是把知识的前后 联系起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这样横纵结合,帮助学生织成周密的逻辑思维之网。

  如在讲述《论积贮疏》第三段时,我曾反复质疑。为什么“夫积贮,天下之大命也”可作为本文中心论点?学生回答:因为“粟多而财有余”是治国安邦、翳除诸多隐患的根本办法。那么积贮有什么作用?学生接着回答:“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如何来增加积贮呢?学生继续回答:“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持游食之民,转而缘南晦,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这样缘文设疑、连续提问,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周密思考,积极回答。很多人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领会此段在提出中心论点后,阐述了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因此学生的思维向横向、纵向两方面延伸、拓展,显得更严密、更全面,即思维的周密性得到锻炼。

  四、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国外一些教育家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结构乃是提出一命题,从中引出大量的知识”(布鲁纳《论教学的若干原则》),就是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文言文《口技》教学中,针对文章在细致地描述绝妙的口技表演之前写道:“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全文结尾处写道:“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我曾设计这样两个提问:①大家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和作用何在?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样写不仅首尾照应,而且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表演技艺之高超。这种写法值得学习。②我提醒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不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不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学生们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继谈出了他们的看法。有个同学回答:“如果是我写这篇文章,我只在结尾时写“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开头不写这句话。我追问为什么,他说:“前面只写多种声音一齐发出,听众惊叹的样子,这样就会给读者造成悬念,想知道表演者有多少人,用了多少道具。文章结尾时再揭开秘密,同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说:“文无定法,课文的写法很好,值得学习;我们的同学善于动脑筋,这个同学的提法也很好。”

  在设疑问难时,只有注意启发性,做到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向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突破习惯势力,进行求异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颖的、独特的认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情况,巧妙地设疑问难,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挖掘其潜能,开发其智力,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卖炭翁教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讲究学习方法教案设计11-01

《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01-18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范文08-3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08-04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07-06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绕口令》教案设计03-27

美术教学12-13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之教学总结09-18

音乐教学总结06-21

词汇教学探讨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