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时间:2022-12-08 15:17:35 方宇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智子疑邻》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通用6篇)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了解寓言精巧的构思:先说故事,再点明寓意。

  2、理解各则寓言的深刻寓意。

  能力培养点:

  1、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寓意。

  2、借助比喻性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

  明辨是非,培养美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所揭示的深刻哲理,并能学会续写式改编寓言故事。

  课文类型:

  课内自读课文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二、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三、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

  d、画笔和颜料;

  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四、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五、布置作业

  ①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②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3、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教学重点

  1、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2、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必须条件下好事能够转成坏事,坏事也能够转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智子疑邻》学习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就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推荐?

  4、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提问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3、讲解课文来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帮忙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潜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必须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能够转化的,坏事能够转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转成坏事。

  8、课文资料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证明的是在必须条件下的祸福能够转化的。

  明确:文章能够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能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1、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能够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能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能够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带给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2、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带给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之子――能够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之后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是否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塞翁新传――能够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也能够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1、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校园推荐。

  2、能够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校园图书馆借。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潜力。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潜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相信我们同学都是极其聪明的,这天就请同学来当侦探,破一宗很久前发生的案子。当然,我们首先得先明确一下破案需要了解哪些状况?

  (同学发言),明确需了解:

  失窃原因案发时间所失物品犯罪嫌疑人

  此刻让我们来到遥远的战国时期,那里有户人家失窃,请你帮忙破案,找出失窃原因、案发时间、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

  (环节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智子疑邻》

  1、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提出翻译有困难之处,大家一起解决。

  而后老师指出重点要落实的关键词:

  父fǔ:老人雨:下雨暮:晚上

  大亡其财:丢失超多财物

  (疏通文意的环节必须要落实,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直接告知,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总之有疑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必须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在读懂的基础上,请几位学生复述故事,加深理解。

  (3)请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失窃原因、案发时间、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并说明理由。

  ①失窃原因:天下雨,墙坍塌。(理由:“天雨墙坏”)

  ②案发时间:暮:晚上

  ③所失物品:丢失超多财物。(理由:“大亡其财”)

  ④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

  2、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①以我们同学的聪明才智,都找不到犯罪嫌疑人,但那个富人却怀疑上了自己的邻人。他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邻人明白他家墙坏,且邻人叫他筑墙。

  ②进一步追问:文中仿佛没写到他邻人明白他家墙坏,且邻人叫他筑墙阿?

  理解“亦”的.意思。

  ③富人的儿子也明白他家墙坏,且也叫他筑墙,为什么就不怀疑自己家的儿子呢?

  请大家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不筑,必将有盗。”这句话告诉富人。能够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体会儿子、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导致了富人为什么智子而疑邻。)

  ④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参考: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就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不能胡乱怀疑别人,因为这样可能冤苦了好人,让坏人逍遥法外……)

  3、请学生归纳这则故事的寓意,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收获。

  参考:

  用心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4、老师小结:

  请大家仔细,看课题,题眼是哪个字——“疑”。

  不明白大家以前怎样理解“疑”这个字,但在我看来,老祖宗造这个字是用心良苦——左上是个“匕”,左下是个“矢”,似乎是在警示我们,正确的怀疑,能直刺敌人心脏;而无端的错误的怀疑也可能冤枉了好人,所以我们该客观、公正、理智地待人处世。我想,这也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给人留下的深刻启示了。

  5、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选》,了解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等故事,理解他们的寓意。

  6、板书:

  智子疑邻

  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案发时间:暮疑

  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犯罪嫌疑人?

  三、教学反思:

  1、疏通文意的环节必须要落实,这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直接告知,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总之有疑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必须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在决定谁是犯罪嫌疑人时,也许有个别未读懂文章的学生会说是“邻居”,能够请同学再细读文章,再做分析。

  3、在请学生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不筑,必将有盗。”这句话告诉富人时,能够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只要老师点拨到位,学生也会投入主角,用心理解,充分体会儿子、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导致了富人智子而疑邻的结果。

  4、引导学生多读文言寓言很有必要,既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潜力,又能积累很多有益的成语。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

  2、学习复述情节,揣摩人物心理。

  3、了解韩非生活经历,感悟寓言寓意。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心理,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韩非生活经历,领悟寓言寓意。

  一、导入

  诸子百家中,我们之前已享受了《论语》中“仁义”的熏陶,这天,老师和同学们再感受另一本巨著《韩非子》的文学魅力,一起学习一篇短文《智子疑邻》。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再请一位学生朗读

  (朗读后请其他学生评价,字音是否完全朗读正确。)

  2、让学生利用课后词语注解和其他工具书,疏通字义。

  多媒体展示重要字词:雨、亡、甚、智、疑

  3、提出疑问,教师帮忙解答。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故事,要求详细表述人物心理。

  讲述后有感情地朗读短文中相应的句子。(师生一同探讨)

  (1)详细描绘儿子对父亲讲话时的语气。

  必——体现出儿子语气的肯定

  (2)想象并用语言表现邻人之父劝告富人时的语气。

  亦——体现出邻人之父的善意

  (3)描述钱物被盗时的情形。

  果——体现出富人对家中钱物被盗的意外之感,也表现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

  (4)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十分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3、学生再齐读课文,要求重读前面强调的字词,读出它们饱含其中的感情。

  4、猜想:邻人之父明白自己被怀疑之后的情绪。

  哀伤

  四、三读课文,领悟寓意。

  1、富人为什么会对儿子和邻人之父有不同的态度?

  亲疏关系。

  2、严井文先生曾说:“寓言就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那么在这天这个短小的.故事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魔袋里有哪些东西,你取出来了?

  学生发言。

  3、刚才同学们的感悟都很有见解,《智子疑邻》中,疑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人所特有的,别人却无法明白的,那作者韩非子作为编者,他是怎样明白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韩非的经历吧,这篇短文是写在韩非向韩王进言之后。

  多媒体展示韩非的遭遇

  韩国是最弱的一个国家,韩非眼看韩国日趋衰弱,多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期望韩王安能变法图强,但都未被采用。但到了危急的时刻,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始皇见了韩非,大为高兴,但未加以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李斯

  4、面临这样的遭遇,请学生谈谈韩非此时的情绪!

  被怀疑的痛心,悲愤,感慨“向君主进说是何等的困难阿!”

  5、韩非的遭遇就如文中的邻人之父,邻人之父对富人的劝说换来的是被怀疑,而韩非的命运结局呢?同学们猜想。

  多媒体展示“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此时,同学们再猜想邻人之父明白自己被怀疑后的感想。

  他开始思考,除了哀伤,还有什么?

  6、应对作者的遭遇,谈谈感受。

  为韩非进言却被怀疑,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表示惋惜,痛惜,抱不平,同时值得我们的反思,如何在利用适宜的机会进言,进行劝谏他人。

  7、请学生再思考这篇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从魔袋中还能掏出什么东西?

  学生自己交流发言。(能够引导结合劝言、进言的困难)

  五、小结全文。

  短文虽短,留给我们后人更多的是深思。小小的一个家尚且如此,那么面临一个大国呢?又该如何?

  邻人之父和韩非两个人都明白事理,可为何还有如此结局,看来,困难的不是明白事理,而是明白事理之后如何正确处理。请同学们再从寓言“魔袋”中掏一掏启示,也许还有更多的启示呢!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篇5

  一、教材依据

  《智子疑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智子疑邻》是其中的一篇寓言,节选自《韩非子》。寓言,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思想遵循与此,并用心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2、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潜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潜力、获取新知识的潜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潜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职责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而其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在这一课学习中尽量人人都“动起来”,人人不得不“动”。

  3、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4、学情分析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对待事物的主观决定往往胜过理智对待,他们的是非观更多地取决于身边的人和事,而这在他们的世界里往往单纯地体现。本课教会学生如何理智地不带偏见的待人处事。

  当然,根据学生实际,还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构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潜力。尤其要注意“雨”、“智”、“亡”、等词语,重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句子翻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形象展示法、知识迁移法、分层诵读法,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如何理智地不带偏见的待人处事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使用,PPT形象鲜明。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概括熟知寓言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五、教学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重视句子“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能深刻体会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收集

  作者简介

  韩非子: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背景介绍

  《韩非子·说难》选自战国时代法家学派著作《韩非子》,是《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说shuì,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韩非(前280—233)是战国末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

  (此过程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这样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设置潜力,同时提高阅读的兴趣,更能够巩固记忆。)

  2、课件制作

  制作五张:

  (1)课题展示

  (2)学习目标展示

  (3)重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4)概括寓意的方法

  (5)本文寓意归纳

  (6)课外拓展

  3、活动准备

  (1)督促学生背诵全文

  (2)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设计说明:让学生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考试时的文言文阅读题来做,这样在平时就关注了文言文阅读题型,使得文言文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本文的相关知识,如高考中曾出现

  x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必须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这天,我们仍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状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否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七、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以当天作业导入,设置问题,问学生认为这天的作业哪个班写得较好;或以班级状况导入,问咱们班是否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引出学生对“是否优秀”的一个决定,让大家思考做出这样决定的根据,从而引出寓言《智子疑邻》

  (设计说明: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在平常事物、平常问题中贴近生活的思考。问题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课前抽背,巩固基础

  1、抽背课文:《智子疑邻》全文背诵,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背诵。

  2、抽背结束后全班齐背,教师正音。

  3、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务必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背诵、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同时增强朗读的语感。)

  (三)作者介绍

  (见课文下的注释及导学稿)

  ◆此过程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这样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设置潜力,同时提高阅读的兴趣,更能够巩固记忆。

  (四)教学目标解读

  (见导学稿及PPT)

  ◆采取学生齐读、教师简单解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课前做到目标明确,胸有成竹。

  (五)朗读寓言,翻译全文:

  1、请学生朗读,完成课前预习

  ◆学生齐读,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2、提出翻译有困难之处,大家一起解决。

  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用蓝色的笔圈出自己不懂得字词;二是同桌交流,初步解决疑难点,若同桌之间无法解决,则用红色的笔圈出;三是小组一起讨论,将难点和自己认为的重点呈此刻黑板上。

  ◆此过程重视了自主合作,并让学生将问题呈现为板书形式,重点更突出。但是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组织和把控,尤其要给出学生规定好时间。

  重点要落实的关键词:

  父:读三声,对老人的尊称。

  雨:读四声,名词作动词,下雨。

  大亡其财中的“亡”:丢失(能够比较《塞翁失马》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中“亡”来分析)。

  智:聪明,在那里是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以……为聪明”。

  (六)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1、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此处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指导,总结出概括寓意的方法和步骤:分析故事情节,品味关键词语,抓住关键人物,多角度来理解。(合作探究)

  (七)小结:

  偏见往往使人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所以我们该客观、公正、理智地待人处事。

  作为一名中学生,因为心智的单纯和经验的匮乏,我们很多时候更容易思考简单,感情用事,这样往往失去了客观的决定,也失去了正确对待人和事的机会,甚至还会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误解和伤害。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除了文章本身的内涵之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体此刻结合中学生实际状况,对其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做以正确的引导。

  (八)作业:

  1、课外阅读了解《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故事,理解其中的寓意。

  2、用现代汉语续写或改写《智子疑邻》。

  八、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课时的设计上为一课时。

  以前讲解文言文时总是循规蹈矩,先讲字词意思,然后翻译句子,最后梳理结构,但是本堂课我大胆的将问题先呈现,这样让学生做到了有针对性的学习,真正的实现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导入较好,学生能形象的理解问题的设置,而且让每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教学中针对性更强。但是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疑惑,并主动展示,时间控制较困难,尤其是多角度概括寓意的“合作探究”环节的掌控更要依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潜力。

  附:板书设计

  30、智子疑邻

  《韩非子》

  背景: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情节:不筑,必将有盗(子、邻)

  暮而果大亡其其财

  结果:智——子疑——邻

  寓意:对人不能持偏见。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寓言故事拟人化、讽刺性强的特点。

  2、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寓言寓意。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疏通文本。

  小组,看谁读得准、读得懂、读得精、读得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必须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超多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三、讨论寓意。

  (1)善于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人不能持偏见。

  (2)与人为善。不要凭感情无端猜疑他人。

  (3)决定事物就应客观、公正。

  四、延伸生活。

  生活中是否有“智子疑邻”的现象?请你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谈。

  (感情上的亲属远近会影响对事物认识的正误、深浅。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决定对事物的态度,遇事要冷静、理智地分析、对待。向别人进言时,尽可能用对方容易理解的方式委婉提出,使其乐意理解。)

【《智子疑邻》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智子疑邻》教案08-26

《智子疑邻》扩写作文3篇12-27

《智子疑邻》扩写作文(3篇)12-27

智子疑邻扩写作文2篇01-02

教学的教案11-26

教学教案12-08

绘画教学教案04-04

教学教案范文05-25

秋游教学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