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10 16:12:37 教案 我要投稿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评价任务:

  1、有关黄河诗词名句的积累竞赛。

  2、精彩语段背诵竞赛。

  3、说话练习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一)边投影展示黄河及筏子的相关图片,教师边讲解导入:

  (图文并茂,再配以富有地域色彩的音效,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随着画面的切换,转入筏子的介绍。)

  这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用羊牛皮制作而成,俗称“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这小小的筏子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呢?今天就来跟随袁鹰先生一探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我能读准

  规模() 浊浪() 心悸() 相称() 似的() 汹涌() 吞噬() 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2、我会解释

  (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 )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

  (3)化危险为平安。 ( )

  (4)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 )

  (5)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

  3、文学常识我知道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可以采取学生到前台板书或者竞答等形式完成,同时提醒学生:重点识记划线内容,及时补充到课本上。)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读书感想

  2、集体明确:

  (1)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4)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5)文章刻画了黄河、筏子、艄公三个形象,黄河是背景,筏子是纽带,艄公是主旨。具体解释为:黄河为筏子的出现提供了背景,而筏子是联系黄河与艄公的纽带,凶险的黄河上,一只小筏乘风破浪,如履平地,完全是艄公的高超技艺的展现,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自然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同时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鼓励学生从文章具体语段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再读品味

  (一)再读品味

  1、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反复读几遍,并把喜欢的理由先小组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写作技巧方法、表达方式的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作答。)

  2、集体展示、评价,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如下:

  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极言筏子行驶速度之快,反衬艄公驾船技艺之高超。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赏析:反复、拟人的修辞,描绘出筏子在惊涛骇浪中平稳行驶的动态,给人轻快奔跑的感觉,与前文“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相呼应,也间接赞美艄公的高超技艺。

  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

  赏析:对比手法反衬艄公的高超技艺。

  4、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赏析:这是电影技法的镜头推移、特写镜头,传神地刻画了岸上的人逐个点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

  5、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赏析:独立成段,承接上段的写景,开启下文对羊皮筏子相关内容的叙述。

  6、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赏析:该句直接抒情,不仅是对艄公的赞美,而且是对包括乘客在内的征服自然得人类的赞美;不仅赞美人类的勇敢,而且赞美人类的智慧和细心。

  (学生边理解边及时标记在课本中,对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责备,师可以补充完善,甚至可略有拓展,如:技法的运用上。)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精读领悟

  (一)师出示问题导读:

  作者是怎样写艄公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艄公的?作者写艄公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深入读课文,标划重点,独立思索后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参与并适时点拨。)

  (二)集体研讨后明确要点:

  1、作者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简要板书)

  2、黄河的“险恶”与艄公的“沉稳”的对比;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的对比;羊皮筏子的“体积小”和“承载重”的对比;羊皮筏子的“渺小”与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对比;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既是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以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3、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综合,破解作者写作意图

  本文不只是赞美艄公的精神,更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这对国家经济打击严重。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 惊涛hài( )浪 一xiè( )千里

  如lǚ ( )平地 马不停tí( ) 万马奔téng( )

  吞shì( ) tuān( )急 shāo( )公 gāo ( )子

  (二)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三)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

  (四)文中的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师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一)抢答题:看谁解释的又准又快

  1吞噬 2湍急 3浏览 4一泻千里

  5胆惊心悸 6化险为夷 7惊涛骇浪 8如履平地

  (二)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

  (可以通过同桌互背、小组齐背、男女生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2、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

  点: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 初读感知象征性

  1、学生读书后思考:筏子为什么可以代表艄公?(用原文的话回答)

  集体明确: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师生分析并小结

  文中的筏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写筏子就是在写艄公,筏子就是艄公的象征。本篇散文运用大量篇章不断塑造筏子形象,这就是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师可延伸讲解,也可安排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巩固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一)比较阅读明主旨

  1、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长江》和本文,(从选材、表达方式、江河寓意、主题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可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案教学设计15篇04-01

对对联教学设计详细教案09-27

gkh教学设计09-04

秋游教学教案09-29

《我喜欢》教学教案08-23

识字教学设计方案10-11

Java程序设计教学02-11

开题报告优秀教学设计09-20

黑板报标题设计方法教案02-20

《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