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再见亲人》五年级教学教案

时间:2022-10-08 07:56:3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见亲人》五年级教学教案

  翻翻以住的教案,每次的教法都大相径庭。最先是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后是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再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再后来是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

《再见亲人》五年级教学教案

  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教案里有大段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对国际主义的解释,有朝鲜阿妈妮为什么要先背伤员后救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老王、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说明了什么、“亲爱的土地”是什么意思等等的追问。依稀还记得在老师穷追猛问下学生那迷茫的眼睛。

  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教案里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有这样几道练习题:

  、请画出本段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

  2、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雪”指的是( ),“炭”指的是( )。

  3、填空并说说这些括号里的词的用法好在哪里:是您( )着全村妇女,( )着打糕,( )着炮火,( )过硝烟送到阵地给我们吃。

  4、找出本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请把本段中的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种用法好。当时的课上得手忙脚乱,以至于几次颠倒了幻灯片的顺序。

  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第一段暗示学法: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件事——画一画重点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想一想这段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有感情地读一读;扶读第二段,试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运用学法。当时每教一课,每学一段,都要总结出几点学法,否则的话,就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

  第一课时

  快节奏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然后请学生自己分析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表达的。

  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接下来请学生想一想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不过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诸如“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之类的,算不算表达方法。

  现在看来,以上的四种教法虽不能一概给予全部否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肢解课文,过程僵化。在这样的课堂里,文章深厚的情感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底蕴流失了,课堂的主体错位了。

  时至今日,如果再让当时的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不知他们还能记得些什么,不知当时教给他们的所谓的学习方法是否对他们以后读书真的有什么帮助。

  今天再教这篇文章,应当如何教呢?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以课程标准先进的阅读理念为指导,我这样教学这篇文章。

  上课伊始,创设亲人别离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情感的铺垫。

  “53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交待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请学生不要看书,听老师范读。我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是第五次执教,我差不多能背诵这篇文章。当我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开转向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听得是那么专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我使用最多的、最乐于使用的就是范读。教师情深意切的范读有一种磁场效应,能最快捷地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现在你们想读这篇文章吗?”我问。

  “想!”学生异口同声。

  “那好,请你们尽情读吧。”我说。

  教室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书读完了。我请他们放下书,细细地回味回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遍读书,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应该说读得最投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必是课文最精彩的,必是他们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一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读、思、议,使之凸现、丰满,直至使之清晰可见、伸手可触,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我很受感动,朝鲜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大娘冒着炮火,不怕牺牲,给志愿军送打糕。”

  “小金花很刚强。”

  “大嫂架着双捌,背着孩子,送志愿军送了几十里还要送,她不想和志愿军分离,她不想让志愿军走。”

  “大娘和小金花都不想让志愿军走。”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停留片刻,志愿军战士也不想离开朝鲜,不想离开朝鲜的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中朝人民的友谊很深厚。”

  …… ……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老师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也体会到了这些。”我说,“一读这篇文章,我就被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深深地感动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一是来自于课文本身的魅力;二是来自初读课文的成就感,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感受、发现。

  “谁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学生读书之后,我启发道。

  “大娘把伤员看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不怕牺牲。”

  “大嫂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挖菜。”

  至此,应当说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我问。

  几位学生先后提出“雪中送炭”、“代价”、“噩耗”等词是什么意思。

【《再见亲人》五年级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11-15

小学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案10-10

《再见了,亲人》的优秀教案设计10-11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范文10-11

再见了,亲人仿写作文10-23

课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10-13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10-12

五年级教学教案11-11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02-18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