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时间:2022-10-26 17:41:0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通用14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通用1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估计和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这个词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小纸条/片、彩色笔、小剪刀、硬币

  教学过程:

  课前:

  师: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短片。(电脑出示“拍手广告”)

  师:在刚才的短片里,掌声有哪些含义呢?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大家欢迎我吗?那怎么表示你们的欢迎呢?谢谢你们,让我们用同样热烈的掌声也欢迎下面来听课的老师吧。

  好,上课。

  一、借助直观,理解面积

  1、谈话引入

  师:刚才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

  (边说边演示摸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里?请自己摸一摸。

  师:谁上来和老师比一比手掌?

  师:大家一起喊123,我们就出掌,好吗?

  (与学生对掌,注意旋转角度)

  师: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

  (有兴趣比的,下课之后我们再比一比)

  2、观察实物,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师:其实不光我们的手掌有面,生活中的物体也有面。瞧!这是同学们用的数学书。(屏幕出示,手同时拿起)我们一起来摸摸它的封面。(教师示范)

  这个面又是数学书的哪个面?(手同时抚摸侧面)

  大家也摸摸看。

  你们能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吗?谁来说一说。

  (请1-2人回答)评价:很好

  师:我们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真好

  师:再看看课桌的面和白板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不错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屏幕出示)

  像白板面的大小就是白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课桌面的大小就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屏幕出示)

  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举一些物体面积的例子吗?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举手告诉大家。

  (指名4-5人说,如门,窗户,黑板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平面。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课桌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现在就可以说成,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屏幕出示)

  师:您能举例说说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再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请3-4人说说)评价:恩,不错,你观察的真仔细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将找一个同学上来闭着眼睛摸两个面,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比较一下两个面的大小。谁愿意接受挑战?

  (请1个同学上来,帮他带好帽子,提醒举起手,手掌伸平)

  师:如果他说对了,我们就给他掌声,如果说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1)先摸一个长方体的两个面(正面和侧面)请你说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摸的面,哪个比较大?评价:真棒,谁还想来试试?

  (2)再摸一个正方体的两个面,请你说说刚才摸的两个面的面积怎样?

  (差不多)

  师:如果老师将他刚才摸的面画到黑板上。(沿着边画正方形)

  这样,这个面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正方形)也就是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

  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请在纸上画出一个

  你喜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请两人上白板画图。

  师:大家看一看,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

  师:那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那给你两个图形,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师:看一看这两个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多少好办法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吧,给大家一个自己操作的机会。

  有几点提醒:

  1、信封里有两张和屏幕上一样的纸片,你可以在上面写,画,做记号都可以。

  2、另外,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当然,我更希望你用自己的材料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听清楚了吗?那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开始探索吧!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大家都操作的差不多了,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你们的找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小组交流,得出了比较面积的三种方法。

  直接看的方法,重叠的方法,第三种我们将小正方形、长方形纸条摆在里面数个数,其实就是选定一个标准分别去量他们,也能看出它们的大小。

  三、调动感官,巩固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一些面积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认识它吗?南通在哪个省呢?(江苏省)我们找一找。

  知道最近是哪里地震了吗?你知道是哪个省吗?(青海省)

  一起找一找

  日月潭是哪个省的?(台湾)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师:小猪家有4块地,你知道哪块地的面积大一些?直接看行吗?

  师:那你想到什么好办法?选择第几种方法呢?你真聪明!

  (屏幕出示)

  师:现在你看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自己打开书本数数看。

  师:第三个图,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数出来呢?

  3、出示校园平面图,我们一起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

  师:你喜欢学校的哪个两个地方?比一比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4、师:最后,让我们来帮小猪解决一道难题吧。(出示题目)

  师:猪妈妈有四个儿子,她对小猪们说:“你们都长大了,自己要独立,门前的空地留给你们四兄弟,每人造一间房子吧。”

  你能帮助小猪们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形状也完全相同的4块吗?

  四、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面积)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只要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角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板书:认识指角)

  二、认识直角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师:(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挂图。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拿出三角尺和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师:在生活中找找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直角的身影,你能找到它们吗?

  学生寻找交流,师生倾听评议。

  4、、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另外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呢?

  5、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方格纸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3个钟面,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学生交流: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哪一个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师: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师: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判断练习: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辨析中认识锐角、钝角。

  1、“想想做做”第4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统计错误人数。

  2、“想想做做”第5题,找一找: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标上图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

  (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6)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后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较。 2、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中的平面图,提问: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吗?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 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2、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 图形”。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平面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 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积的定义义。 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 一比哪个面积大?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 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 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 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 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 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 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

  1、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2、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 相等)

  3、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4、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估计、操作等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通过多种手段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组活动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

  3、多媒体课件。

  4、作业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在教室里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哪里有面?在汇报时如有可能最好边摸边说。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书本封面、铅笔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脸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 物体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个更大啊?你们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数学课本的面哪个更大啊?

  学生通过看、摸汇报结果。

  教师揭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数学上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面积。

  (2)师:那么我们来指一指课桌的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生一起指(拿出实物进行指)(边指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同桌相互说一说。

  (3)找一找身边其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样的,请你摸一摸、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再告诉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规则面的物体(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们的面积(机动,准备删除)。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儿有几根铁丝,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吗?(指名请3个学生围)

  师:那么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指一指、摸一摸?谁又能想办法把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来呢?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板演。

  教师再出示一些图片,问他们能否找出他们的面积?为什么有些图形就没有面积呢?

  师揭示:像这些不封闭的图形无法确定它的大小,可以无限制地延伸;而这样封闭的图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这根铁丝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吗?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还是有区别的,周长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积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们以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得注意了。

  补充练习(机动)

  师:这个数学工具认识吗?(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积吗?(板所在的面积)

  师:谁还能在这块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隐藏着的面积吗?(空心部分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平,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习纸与课件中的习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国旗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平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习。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1条线)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条线,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它的长短。

  (出示很多条线)

  师: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面的知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1.看一看、摸一摸(拿出一本书)师:这是一本书,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 (拿出一个球)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皮球。谁能上来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时拿出盒子和球)师:这两个物体的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平面、曲面)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身边任意找出一件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师:现在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书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3.说一说

  师:那我们刚才说桌面比书面大,可以怎么说? (桌面的面积比书面的面积大)师:谁还能举例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1.涂一涂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涂色比赛。先听清楚比赛的要求。

  师:每位同学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有图形的纸。请你们给它们涂上颜色。时间为一分钟,看谁涂的快。如果你有什么疑问,不要急,等比赛结束后再举手提出。开始。

  2.比一比(图形有大有小)师:时间到,请涂好颜色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举起来。

  师:为什么他们涂的快,而你们却还没有涂完呢?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图形有大小。

  3.辨一辨(图形有开口和封闭的)

  师: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展示2张作品)师:这几个图形和其他图形有区别吗?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师:封闭图形可以确定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很难确定它的面的大小。那你们有办法帮帮这几个图形吗,让它们也能确定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三)小结面积概念

  师: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观察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图形)那你们看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师:我们通过观察能很客易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法。

  (2)重叠法(拿出两个图形)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叠在一起比一比。(测量法、重叠法)

  (3)用图形做标准间接比较

  电脑出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师:老师倒是有个办法,你们看行不行?用一些较小的图形摆一摆,看哪个摆的多。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摆一摆,然后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学生合作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形状的图形来摆最合适?为什么?

  (4)比一比

  师:这几种图形通过摆一摆、数一数都可以比较出图形面积大小,不过用正方形的方法操作更简单方便,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叫做数方格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这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5)猜一猜

  师: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请你们看屏影,这3个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格子我己经帮大家数好了,请你估计一下,哪个信封里的图形面积最大。 (学生回答)

  师:说明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那怎么办呢?师:说得好!要准确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统一方格的大小。其实在国际上己经有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做为面积单位了,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又是怎么规定的,这些知识将在下节课学习。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主动、很认真、太棒了!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请看题。

  四、练习

  1.判断图形是否有面积。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五、全课总结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师:其实有关面积的知识还有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谢谢大家!

  六、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后反思:

  《认识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直观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边的材料引领学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势指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注意让学生边动手摸面的大小,边用语言准确表达,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充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比较面积的方法,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时,考虑到后面学习的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小纸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既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我着重关注了以下两方面: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果说生活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让生活和数学有机融合。本节课,我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文具盒盖面等,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提炼、升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悟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先通过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索,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2页的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单位面积的便捷与合理。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答题纸、学具(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面”的概念。(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喜洋洋和美羊羊用同样的速度擦桌子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美羊羊先完成,因为美羊羊擦得桌子小,喜洋洋擦得桌子大。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设计意图:通过喜羊羊与美羊羊谁先擦完桌子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桌子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师: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红旗的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

  预设: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凳子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铅笔盒表面的面积……

  师:总结面积概念(板书)

  3、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涂色比赛,认识平面图形有大小。

  师:下面请拿出你的一号答题纸和一直水彩笔选择一个图形并涂上颜色看谁涂得快。师:为什么选三角形,看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封闭图形 也有大小之分,他们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2)介绍不封闭图形面积不能确定。

  师:你能确定最后一个图形的面积吗?这个图形没有封闭起来不能确定。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感知物体的表面,再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让学生通过边摸边说和边想边说等活动,用丰富的实践,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三)探讨比较面积的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1、用观察法比较数学课本几个面的面积大小

  师:谁来一边摸一摸一边说一说数学课本哪个面面积大哪个面面积小?

  师:通过观察我们比出了课本表面面积大小(板书)

  2、用重叠法对比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谁上来比比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通过重叠我们比出了大小(板书)

  3、用测量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哪一个面积大。小组合作交流,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4)交流重叠后剪割法能比出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在比较 2 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激发度量意识

  请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老师的建议。(用课件呈现提示。)请学生思考:如果选一种图形作单位,这个图形可以是什么形状呢?

  (2)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的方法。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提供的小正方形、圆片、三角形若干,学生四人一组,可以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的方式式进行度量。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

  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说明自己的想法,再通过电脑课件一起回顾各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四)走进数学迷宫

  1.比较这三个省(直辖市)的面积大小。

  2.数一数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猜猜看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为什么?

  4、小小设计师,请用红色水彩笔在方格纸上设计出面积是6个方格的有趣图形。【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在交流数正方体个数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为了方便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的面积不变,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六)回顾整理,谈收获

  1.师: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知道关于面积的哪些知识吗?

  2.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1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认识面积》。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一课《认识面积》。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本课要结合实例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并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己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大部分学生具备操作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极少部分学生需要帮助。

  四、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活动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比较思想。

  3、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六、方法措施: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互动交流。

  七、教具学具

  教具:PPT课件,长方体。

  学具:球体,圆柱体,角,三角板,不封闭图形。

  八、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生上台指出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分别是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师引导说出教室也是一个长方体,它的六个面分别在哪?(生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来)

  3、教室里面的哪些物体上还有面?(生分别指出:黑板面、桌面、凳子面、玻璃面、门的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与面有关的知识。(板书:面)

  【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己有知识经验出发,一步步引出探究的问题,体现了面源于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认识体,再具体到面,培养了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新知探究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①摸一摸,说一说。

  师让学生分别摸桌面,书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自己摸到的面是怎样的?(生有的说面是光滑的,平平的,方方的)

  师让学生再摸一下球面,柱面,再说一说。(生说光光的,弯弯的)师引导学生把桌面与球面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面最大的区别桌面是平的,球面是弯曲的。

  师让学生分别摸桌子的面和凳子的面,发现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面有大小之分)

  小结:像刚才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补充板书:面积)

  师引导学生摸角和三角形,发现了什么?(三角形能摸到三条边,角只能摸到两条边。)也就是三角形表面有大小,而角没有面。

  小结:看来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大小。

  ②看一看,想一想。

  师让学生观察一组图形,哪些图形有大小,哪些没有,你发现什么图形没有大小?(生先将图形分类,接着发现只有封闭图形的面才有大小。)

  小结:像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面积。(生说书封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长方形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设计理念】为了丰富学生对面的感知,正确建立面积的概念,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在多感观参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面积的表象,同时渗透“面源于体”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的认知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过渡到二维。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③猜一猜,比一比

  直观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出示两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直观比较,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用同一标准度量面积。

  a、猜一猜。那个图形面积大?

  b、议一议。我么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我么的猜想。(4人小组讨论,有的说用尺子量,有的说用摆小方块)

  c、做一做。师示范用硬币度量,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分组活动,用剪、拼、量等方法来度量两个图形的面积。

  d、说一说。小组汇报,结果发现同一图形有的小组测量的是6个方块,而有的小组测量的是24个,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从而发现度量的标准不一样。

  小结:要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用同一标准。

  【设计理念】学生对面积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面积的大小还很模糊,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设计。(详见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的比较方法,感受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朋友。(板书:面积)什么是面积呢?让我们从生活中开始研究。

  二、摸一摸、比一比,初步认识面积含义

  1.教学例1。

  (1)摸一摸,感知面

  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将利用这些物体认识面积。(补充板书:认识面积)

  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课桌面的面,课本封面的面,文具盒盖的面,认识面。133

  (2)比一比,感知面的大小

  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3)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2.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围成的封闭图形更深入地了解面积。

  ppt展示大小不一的封闭图形。

  二、涂一涂、比一比,丰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成红色,长方形涂成蓝色。

  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课件展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习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

  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习准备:

  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习过程:

  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积”的概念。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平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初步认识教案11-18

三年级小学数学“面积的认识”教案03-11

认识数学小学教案设计03-02

数学教案设计:梯形的面积03-02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的教案设计11-20

三年级数学下册的面积12-11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优秀教案11-25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11-1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