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2-09-06 22:21:10 教案 我要投稿

米的认识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米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米的认识教案(通用12篇)

  米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找到了哪些有关千米的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一起去真实体验i千米。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例如:长江全长6397千米,黄河全长5464公里,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互动新授

  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

  (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名同学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走完l千米所用的时间;l5名同学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1千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I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计1千米。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走、跑,真真实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想一想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大约是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

  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l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真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体会出1千米真的很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去估一估身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理解,同时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米的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路程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米=( )分米、 2厘米=()毫米

  50厘米=( )分米、3分米=( )厘米

  80分米=( )米、1米=(、 )厘米

  2.1米-7分米=( )分米

  25厘米+15厘米=( )分米

  1分米-4厘米=( )厘米

  23毫米+27毫米=( )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试一试。

  (4)老师这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板书)

  4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9000米=()千米、12千米=( )米

  8千米=()米、10000米=( )千米

  2.教材第27页例5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3.教学教材第27页例6。

  分析过程:

  (1)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的。100米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走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就是300米。

  (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的距离来估算的。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站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0米,所以就是500米。

  三、新授过程

  1.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3个小朋友说的话。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①李大爷100米大约要走300步,从家到公园他走了900步,大约走了多少米?

  ②王老师坐公共汽车从学校到教育局办事,每站约500米,王老师坐了4站,从学校到教育局大约多少米?

  2.完成第27页“做一做”。

  (1)弄懂题意,全班交流方法。

  (2)集体订正后,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9、10、13、14、15题。

  第9题,认真读题,独立判断,再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10题,从小伟家到体育场有3条路,先找出最近的路线,再算一算要走多少米?

  第13题,王老师每分钟走100米,从家到学校要步行20分钟,从家到学校就有20个100米即2000米,也可以说成2千米。

  第14题,根据要到的地方距离的远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再了解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第15题,12时-8时=4时,汽车需每小时行80千米,4时一共能行80×4=320千米,320千米>308千米,所以中午12时能到达。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想去哪儿?准备怎样去?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喜悦。我们应该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重合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

  米的认识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

  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师:那要测量更长的距离呢?比如从学校到我们的太湖县城,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合适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小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出现,这就是千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生活中的千米

  1、师:在平时生活中,你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观察的人,你就已经留意到这个长度单位了。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指路标、里程碑、时速表等)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例子。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图一:公路上的里程碑或里程牌

  图二:汽车的速度表盘

  图三:限速标志,理解时速不超过的意思。

  图四:安徽地图的线段比例尺。

  2、师: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读出下面的信息。

  马拉松比赛的全程长约为42千米;长江全长约为6300千米;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500千米以上;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为36千米。

  总结:在测量道路、河流等比较长的距离或交通工具一小时行使的路程时,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习单位间的换算

  1、师:公里是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长度单位,1公里就是1千米,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1000米)虽然使用的长度单位不同,但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

  提醒: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分清读的是几千米还是几米。

  2、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吗?(不能)但是我们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是……因为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我们需要量几个这样的长度才能量出1千米?(1000个)这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课前量出的10米长度,用了8个人。如果用这样的长度去量需要几组这样的同学?(100组)那需要多少个同学张开双臂站成一排才是1000米呢?(800个)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多三年级的同学啊。那我们还能用什么代替尺去量呢?有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脚步去量,这个办法一个人就能完成,相对还是较简单实用。这是我们之前走100米的视频片段,通过测量,走100米,需150步,用时1分半钟,要走1000米就是走几个100米?照这样计算,大约多少步?(1500步,用时15分钟)

  3、师:这是一条环形跑道,如果是一条200米的跑道,需要跑几圈才是1千米?为什么?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如果是250米跑道,跑1千米要跑几圈呢?400米跑道呢?思考:我们学校只有50米跑道,那要跑几个来回才有1千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走一走一千米,体会一千米的长度,课后请同学们真实地去走一走,看看你真实走的来回数和你刚刚在脑中走的数量是否相同。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了吗?(1千米=1000米)

  师:请换算下面的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1、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小学里的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位,并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师: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3、小结

  五个基本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距离的估算

  师:学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说,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师: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吧?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再测量验证。

  三、巩固应用

  师:你已经掌握了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练习六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用你的方法估一估,从学校大门口到你家大约有多远。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km、公里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处于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用一般步行速度走100米所用时间,去想象10个100米有多远,需多长时间,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米的认识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

  2、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无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组1个;每组1张16开或8开纸。

  活动组织:

  1、让幼儿摇动桌上的瓶子,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你们轮流摇桌子上的瓶子,听听有没有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个摇过了要给另一个,不要争。”

  2、引发幼儿猜想瓶中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每个小朋友都摇过了,那你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导幼观察米,说出米的特征。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瓶子里是米,好,现在我们把瓶子盖开开,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纸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谁愿意告诉大家米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好,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长,有点圆,捏在手里硬硬的像个睡着的小娃娃。”

  4、引导幼儿说出米的好处。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吗?”“对了,米可以做成饭,可以让小朋友吃饱,长身体,米是粮食。”“好,大家把米捡到瓶子里去,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厨房的阿姨把它们做成饭。要小心点,千万别弄到地上,这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会吃饭时也要小心,不要洒到地上,要爱惜粮食。”

  米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厘米的概念

  能力:要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要知道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定一学生量小绳,量出4厘米,6厘米、10厘米;量得最长一段是多少厘米?这条小绳量了没有?要知道这条绳子有多长?还要接着量。用厘米尺量小绳量的次数多,很慢,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快量出为条绳子的`长度呢?揭示“认识米,用米量”

  二、新授

  1、初步认识米尺

  2、教学例4

  (1)拿出米尺,把两臂伸平放到米尺上,量一量看一看到1米的什么地方?

  (2)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3、做课本14页,做一做

  4、教学例5

  (1)出示折尺,把折尺拉直和米尺比一比,问这把折尺正好多长?

  (2)看折尺上的刻度,一共有多少厘米?说明1米=100厘米

  米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米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并感受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技能目标:会针对不同的条件使用体积单位立方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对立方米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面积和体积的不同,知道使用立方米的体积概念并联系生活理解其大小。

  教具准备:

  12根1米的小棒,有接口

  教学过程:

  一、 情感导入

  1、 多媒体出示情景片段

  (1) 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能存水某某亿立方。

  (2) 某某地方严重缺水,每人每月配额供应某某立方。

  2、 师:上述我们看到的两个新闻片段中,都有某某立方。我们学过米,厘米,分米的长度单位,学过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那么立方又是怎样的单位呢?根据上述的新闻片段说一说。

  3、 小结

  师:立方是表示体积的单位,我们书本上称谓立方米

  二、 新授

  1、 感受立方米

  (1) 师:那么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并自学书本相关内容。

  (2) 说一说讨论的结果,你认为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3) 教师小结

  棱长为1米的立方体,它的体积为立方米。

  (4) 感受1立方米

  教师出示12根1米的小棒,让学生上来组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

  师:这样的一个立方体他的`体积就是立方米。

  (5) 巩固

  师:说一说教室里哪个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讨论,点名回答

  三、 练习

  1、 听一听教师说的对不对

  (1) 一瓶可乐的体积是立方米

  (2) 一间教室的体积是3立方米

  (3) 粉笔盒的体积是0.5立方米

  2、 说一说下列物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

  (1)13路公交车的体积大约是 立方米

  (2)一个浴缸的体积大约是 立方米

  四、 作业

  略

  教学设想:

  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对立方米的感知,即数感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中使用大量的实际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教具,让学生触摸它,感受它。

  2、 教具的选择,答案的的出尽量考虑开放性原则。作到来源与生活,反馈与生活。

  3、 在初识立方米时,用到自学法教学。

  米的认识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认识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测量黑板的长度。教材呈现了用直尺测量黑板的情境图和两个同学的对话。活动二,认识一米,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折尺、铅笔、三角板、卷尺

  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直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黑板的长?

  提供测量工具,供学生自行选择: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

  2.挑选学生上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3.通过观察几位同学的测量过程,讨论,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为简单准确,哪一种测量工具更为合适。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几次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感受各种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举例时,通常用米作单位,拿出米尺和折尺,说明,他们的长度是一米。同时也说明,米是国际上统一是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并介绍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与学生互动,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米做长度单位量较长的物体比较方便。同时感受人类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体会并认识1米。学生参与活动:和米尺比一比。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长度,用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5.尝试用双手表示1米的长度。初步体会一米的实际长度。

  6.提出问题:看谁最认真,仔细观察,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学生观察并给出结论: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感受厘米和米的关系,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出来测量工具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测量工具。

  (三)巩固新知

  教材8页,练一练1.2.

  (四)达标反馈

  习题:1. 1米=( )厘米 2.一扇门告约2( )

  3.一辆公共汽车长9( ) 4.图钉的长大约是1( )

  5.课桌高约70( )

  答案:1.100 2.米 3.米4.厘米5.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的识记,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个更好的把控。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

  6米-5米=(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1米7厘米+2米=( )米( )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

  3.判断

  别针长5米。( )

  铅笔长50厘米。( )

  小明高2厘米。( )

  4.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5.一只蜡笔用去20厘米,还剩下80厘米,这只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合多少米?

  答案:1. 100;2 8; 3 7;

  2. 50米>5米>50厘米>10厘米>5厘米

  3.错 错 错

  4. 5+6=11(米) 15-11=4(米)

  5. 20+80=100(厘米) 100厘米=1米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米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 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 8 )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 6 )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 )米

  跳绳长大约是( 2 )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米的认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64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绳子,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绳子。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米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米的认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练习以米为单位的路程相加,认识米和千米之间的转化,复习组合问题。

  2、在问题解决中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解决,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米和千米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

  有序地设计出所有的'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准备:地图练习纸、彩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导入

  2、播放视频

  (二)探究新知

  任务卡1:说出从雷峰塔出发到博物馆,有多少种不同走法?

  1、出示任务卡

  1)找出数学信息

  2)学生绘图

  3)交流反馈

  2、探讨方案

  1)学生讨论

  2)交流反馈

  3)方案的比较

  4)讨论更简便的方法

  板书:3×2。

  板书:2+2+2

  5)延伸:再添上一条D路线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任务卡2:请你搭乘出租车,快速到达博物馆,取得宝箱钥匙。车费共11元。

  1.起步价够不够

  1)出示出租车

  2)找出数学信息

  3)集体讨论

  4)师示范解答a1(板书)

  a1:810+700+660+500+790=3460(m) 或810+700+660+500+790=3460(m)

  3460m=3km460m,3km=3000m

  3km460m>3km ,3460m〉3000m

  答:这种方案坐出租车起步价不够。

  5)学生分组完成1条路线

  6)交流反馈

  7)小结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思维延伸

  出示任务卡3:

  1、请你设计一条最佳路线。

  2、计算出租车费,越便宜越好。

  3、两人合作完成。

  祝你好运!

  1、同桌合作

  2、集体交流

【米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千米的认识》教案02-02

《千米的认识》教案优秀02-22

《千米的认识》教案15篇02-22

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02-13

认识比教案12-11

米皮皮的“敲敲长”教案03-18

中班关于米的教案推荐11-2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11-04

《10的认识》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