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时间:2021-01-18 20:49:43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小编带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1】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解释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总结了目前“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双师;团队

  近年来,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解释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总结了目前“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什么是“双师”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双师”教学团队,从表面上说就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具体来说,双师素质指教师不仅要具有机电及相关领域讲师以上职称,还要有职业工作的资格证书,或者是在机电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等,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双师结构是指教师团队的整体结构,机电一体化“双师”团队应该由学校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型教师和在企业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型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应该是一个梯形团队,既有专业骨干带头人,也有年轻教师,既能够保证教学的熟练与准确,又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双师”教学团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三方面。

  首先,“双师型”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其次,“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再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三种能力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全面指导的能力不足

  “双师”素质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既具备理论知识,有具备实践经验,在实际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双师教师都具备讲师以上的职称,并具备在企业实际锻炼的经验,但即使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在实践上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实际上,双师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本身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不但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懂得电工电子、单片机等方面的知识,即使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实际应用比学习要难的多,教师也很难了解所有机电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因此全面指导是“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对“双师”结构的认识不全面

  双师结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要求各个层面的教师组成一个梯形团队,而不单是对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叠加。

  有些高职院校对“双师”结构的理论存在误区,仅仅把双师结构看成是教师的叠加,校内有一些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然后再去企业聘用兼职教师,这样的做法也不是不可,只不过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强,在学校内建有校中厂,那么这样的聘任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学校的实力不够雄厚,没有建设校中厂的条件,要想聘任合格的兼职教师也非易事,即使能够聘任到,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双师”教学团队的数量要求,这对于校企合作不深入的高职院校来说难度很大。

  双师结构的梯形结构也容易被忽视,双师结构要求有专业带头人,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保持积极性,一起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员在校企之间的合理流动,但是在实际中,学校和企业都不愿意触碰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怕蒙受损失,不敢尝试。

  关于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一直不是很高,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并没有必须要为学校提供人才的义务,另一方面人才在企业中得到的待遇要高、成就感更强,在学校工作会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制约,待遇也不能保证比企业待遇要好,因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来说,在企业工作的吸引力要比在高职院校好,他们都不愿去学校工作,使得“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很顺利。

  三、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一)促进“双师”教学团队中个体的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组成双师教学团队的个体,个体的发展会提高整体团队的素质,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首先,应该明确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方向,团队中需要有带头人,需要有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的层次、结构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需要做好统筹规划,把教师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结合起来。

  其次,教师的研究方向要与其所教授的内容和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来说,教师应该了解先进的机电技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技术,在了解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再有所侧重,针对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每个教师都有深入研究的方向,整体提高了教学团队的素质。

  (二)全面认识“双师”教学团队的内涵

  正确全面的认识双师教学的'内涵是建设双师教学团队的基础,不仅要加强高职院校的认识,也应该加强企业的认识。

  双师教学团队是要建立一个由高素质专业理论教师、较高教学能力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双师教学团队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就业,促进高职院校发展,而且还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双师教学团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研小组,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做好沟通交流,使企业了解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好处,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双师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企业的配合与支持是双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实力建设校中厂,鼓励企业在学校内投资建厂,由企业来安排技术人员的指导,使企业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对企业来说,在学校内投资建厂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一些小型机械的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的简单组装等都可以在校中厂进行,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来进行开发研究,减少了企业的设备投入,由企业技术人员来给学生上课,既能够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还能够完成企业的生产计划,再为企业减少成本的同时扩大的企业效益,由此可见,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是一共双赢的局面,并且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四)发挥政府作用

  高职院校往往是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线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益处,并大力支持和倡导校企合作,政府还应该发挥作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区域内机电企业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衔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与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应该发挥政治功能,颁布相关保护政策,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把员工培训纳入年终审核,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实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共同为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华.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科技信息,2009(14).

  [2]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网,2008,09,09.

  [3]刘媛媛,张福杰.中美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的思考——基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美机电一体化专业合作项目[J].科教导刊,2010(28).

  [4]赵永杰.浅析河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制约因素[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3).

  [5]陈为,范骏.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研究——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

  1.团队基本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和重庆市特色专业,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

  依托川渝地区煤炭产业,培养具备矿山机电工作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工作岗位各项技能,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能直接胜任矿山机械技术员、矿山电气技术员、矿山机电设备材料管理员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通过以与重庆能投集团和四川煤炭集团等企业合作为依托、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践行项目导向的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在大连地区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声誉,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一 次性就业率连年在 98%以上。

  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与打通一矿、三汇一矿、重庆中梁山煤电气公司矿业分公司、重庆飞尔达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天巨承机械有限公司等煤炭生产和矿山机械生产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实现校外实训基地30多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1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名,市级级精品课主持人3名;通过对外技术服务、师资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学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技能,校企融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教学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地区行业企业科技进步、技术革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团队师资力量强,配置结构合理教学团队中,取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14人,占教师比例77.8%;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6人,经过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12人,教学团队“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100%。

  团队培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中级电工技能考核通过率为100%。

  团队教师中所学专业涉及矿山机械、矿山机电、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领域,多人与企业合作,参与多项技术开发项目,并取得良好效益。

  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3项,市级6项。

  团队主编并已出版教材12 部;副主编教材 3 部,参编教材17部;

  团队科研成果: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省部级 5项,发表教、科研论文 70 余篇。

  并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 5项,外观专利1项。

  2.团队带头人师德好、水平高、协调沟通能力强

  团队带头人韩治华同志

  现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书,教授。

  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教指委教学成果一等奖得者、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全国矿山机电技术专业带头人,重庆市煤炭行业专家、重庆煤炭学会机运分会理事、重庆市政府科技特派员;共发表论文18篇,其中独著中文权威核心期刊论文5篇、核心期刊4篇,公开期刊9篇。

  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2部。

  作为主研人员,参加我院为永荣矿业公司荣昌洗煤厂尾煤水处理药剂的研究,经永荣矿业公司鉴定,同意结题,获科研费5万元。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我院为重庆三维公司设计链式薄煤层截煤机的工作,获科研设计费十万元。

  作为重庆市煤炭行业专家,多次参加重庆市煤管局、重庆市煤炭协会组织的煤矿技术服务工作,园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009年10月任重庆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兼职)以来,利用业余时间到重庆天巨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上班时间累计达到12个月以上,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帮助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在此期间主持参与的重庆市煤矿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新型单体气液支柱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09)顺利完成,为企业创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经重庆市煤管局组织专家鉴定,项目具有创新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年来,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目前主持研制的《逢春煤矿8号煤层急倾支护技术研究》获松藻煤电公司12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目前进展顺利,主持的《新型单体气液支柱的研究》、《煤炭采运一体机研究》获天巨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项目在顺利进行中。

  圆满完成了学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主持并完成了我院矿山机械实训基地、机械制造实训基地、矿山电工实训基地的搬迁与安装工作。

  2012年以来,每年都组织培训学生参加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取得较好成绩。

  组织开展了多项中、高级工鉴定考核工作,并顺利完成。

  2007年-2009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任务。

  2013年指导青年教师李诚机电一体化技术,并参与上术研究工作,使青年教师的技能得到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作为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就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近3年机电一体化毕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团队带头人黄强(企业专家)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副院长,硕士,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监控技术及仪器仪表研究工作,现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矿业安全与环保》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煤炭工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检测及救护设备分会委员,煤炭工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瓦斯防治及设备分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

  数次获得重庆煤管局党委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分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国资委劳动模范称号(省部级);2007年9月所带领的测控技术研究所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称号(国家人事部颁发证书)。

  自参加工作以来共完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项,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项目3项,重庆市经委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项目3项,省部级在研项目1项,重庆分院项目20项,推广项目1项,编写安全生产行业标准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取得专利4项,发表论文8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作为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他积极主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参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利用他们先进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就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每年为学生提供了不少于30个岗位的就业机会。

  两位团队带头人优势互补,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有效管理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的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了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针对社会实际和校企实际、把握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服务,效果显著

  依托团队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团队教师韩治华、王宏、李诚、王徳春彭伦天、赵悦等为天巨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煤矿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新型单体气液支柱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09)顺利完成,为企业创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经重庆市煤管局组织专家鉴定,项目具有创新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

  该项目经重庆煤管局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获得国家专利8项,团队教师王宏、李诚、王徳春、韩治华等业教师一起组成专家组,为松藻煤电公司、天府煤电公司、南光集进行技术服务,为地方煤矿安全生产上台阶做出了贡献。

  团队教师在下到矿山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还积极参与解决生产现场问题。

  4.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突出

  建设团队成员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每位团队成员均先后承担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制定培养计划、注重过程指导和结果考核,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为新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鼓励新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实践技能培训。

  通过培养, 2名教师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1名教师取得了工程师职称;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先后帮带了本专业的李成、赵悦、谢长贵三名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组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专门指导,使三名青年教师在综合素质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这些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工作的后备中坚力量,承担了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取得了多项教、科研成果。

  5.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在企业的参与下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实到具体“岗位”上,体现“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向、标准定位和社会要求充分一致,建设基于能力递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实施“双证”制教学。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相关文章: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2-10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一体化模式08-23

江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论文01-24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02-02

高职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设计02-15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01-20

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01-27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01-30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论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