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

时间:2021-02-02 17:25:30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1】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

  【摘 要】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以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提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相关专业的特色形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给予准确定位,同时开展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1年7月,该校这一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立项,对提高机电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

  据此,本文拟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践进行探讨,以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是:坚持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桂林福达集团等龙头企业,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构建融“教学、培训、科研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示范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一)深化“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在现代制造业高度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的有机融合。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则使机械结构简单化,从而使机械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机械和自动控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强调机与电接口作用,在打好必需的机械、自动控制基础的前提下,力求使学生掌握企业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和技术应用,能够胜任企业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更多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并引进企业人才评价标准。

  完善了“机电技术+人文素质、实践为主+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获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同时,完善了机械CAD、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两门区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完成了PLC工程技术及应用、机床夹具应用技术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开发了自动线调试与维护、PLC工程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技术等5门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编《SMT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7本。

  与紧密合作企业南宁智控电气科技公司、广西桂网电力试验有限公司联合申报2013年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参数智能监控湿法烟气脱硫设备研发”(课题申报编号2013BC28047),“配电智能设备e网系统”(课题申报编号2013BA-09007)。

  本次科技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主持的课题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走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发展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理论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区级教学团队和区级名师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0人,固定企业兼职教师8人。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该校不只是满足于取得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而关键是着力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结构性调整和优化,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创造条件。

  2011年4月,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SMT专业技术讲师培训班学习,参与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并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颁发的SMT专业培训讲师聘书。

  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新技术,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诸小丽教授等参加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举办的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中高级培训班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资培训班学习,聆听行业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们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介绍,开阔了眼界。

  同时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通用电气公司学习企业课程,掌握自动化的前沿技术,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

  经过近2年的建设,团队多名教师获“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诸小丽教授荣获“广西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

  (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体系

  一方面,为了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渠道,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在建立互惠互利、双参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上,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2011~2012年,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与广西桂网电力试验公司、南宁智能电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场所,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实践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合作建成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可将PLC技术、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组态技术、步进伺服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真实展现工厂自动化现场实际加工过程,具有现场化、网络化、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不仅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实训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

  (四)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

  一方面,将“教、学、做”无缝结合,校企合作建构特色教学。

  以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CAD特色课程建设带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

  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工业自动化挑战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广西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大赛均获一等奖。

  另一方面,实现课证融合,即操作技能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将CAD绘图员考证、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接近50%,毕业生的双证率在95%以上,使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约800人,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5%。

  (五)初步建成机电特色专业网站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

  包括核心课程如自动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CAD应用技术、PLC工程及技术应用、机床与夹具的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视频、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

  三、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全力配合,需要领导、教师、学生的全力投入。

  但由于目前的高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繁重,再加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认定标准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原因,不少项目参与人员袖手旁观,导致负责人任务负担沉重,使得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理想。

  同时,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涉及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基础,还包括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软件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产生较好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关系到一所高校是否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重要因素,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

  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应继续加强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在职专业教师轮训制度,实行到企业和行业选聘兼职专业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

  只有经过深入的改革实践,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毅.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3]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2】

  摘要现在肩负着高职教育使命的高职院校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群体,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则需要改变原来办学模式,构建同类院校较难模仿的特色教育体系,并能适应多样的社会需求,随时作出迅速而有效的改革。

  本文阐述了课程重组的必要性,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要素和技术基础,并提出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

  关键词特色课程 机电一体化 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解决了部分分数较低学生继续学习的难题。

  但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与国办学校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若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迅速调解生存战略,可能就会在竞争中失败,随之被社会淘汰出局。

  第一,盲目扩张规模,办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超常扩张,但是办学条件未能跟上,这将成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矛盾。

  从招生人数看,呈现超常规模扩大的态势。

  但是,办学条件等一些基础性指标呈大幅下降态势。

  第二,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投资机制还需完善。

  行业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统一认识。

  一种认为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另一观点则认为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因为各个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导致了在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水平的参差不齐。

  高职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但结构上,其专业结构还有待逐步完善;质量和效益上,众多高职院校创建不到5年,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教学质量、管理等体系机制等也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

  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还需更加完善。

  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投入来源于收取较高的学费,国家财政支持基本没有,资金来源单一。

  况且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配套设施更新换代也较快,因此,导致培养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培养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费紧张。

  第三,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高职教育在队伍建设上提出“双师型”教师发展方向,但仍大大落后于本科院校专科段水平,对于国家提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相差甚远。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试着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使课程设置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努力使民办学校立于不败之地。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为英语合成词。

  我国通常译为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学,具体是指在机械、信息处理与控制等功能上引入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设备与电子装置以及相关技术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而构成的新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产品既不同于传统的机械产品和普通电子产品,它是机械与微电子技术,特别是与微处理器或微机等智能设备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机”扩大到机床、加工中心、电机、仪器仪表等。

  同时“电”也扩大到了光,如红外、激光等传感装置。

  如今所谓机电一体化并非局限在狭窄范围,如数控车床,机器人等,现已扩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系统(CA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二、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要素

  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要素很多,必需的是五大要素。

  1.动力。

  好比人体的内脏产生能量用来维持生命,它为系统提供动力,驱动执行机构运转。

  2.传感。

  仿佛是五官将感知信息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作出反应,其功能是将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及状况检测出来,转化为能够测定的各种物理量,传输到信息处理机构,根据需要作出“反应”。

  3.驱动。

  就像人的肌、筋、腱、骨骼接受大脑指挥去驱动四肢一样,在控制机构总领下,驱动各执行机构完成预定功能动作。

  4.执行。

  如同人的四肢由大脑指挥去完成每项任务一样,当接到信息处理机构的指令后,立即执行相应功能动作。

  5.控制和信息处理。

  犹如人的大脑指挥和控制全身运动并能考虑、认知问题,将各传感器所检测信息集中、储存、处理,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各种指令去控制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边缘学科,近几年广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因为此专业包括内容较多,学生的就业面较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大体由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器、微机接口以及软件等技术组成,多种技术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要求、取长补短,不断向理想化技术发展。

  所以我们在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方案时,既要考虑该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又要充分照顾学生低起点的实际,同时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

  笔者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阶段应以安排专业基础学科为主,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电工学、计算机基础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好本专业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工作学习作好准备,具体安排如图。

  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产生着影响,这些影响有的现在已经认识到,有的目前还无法预见,但是未来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迈进。

  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文章: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色07-11

江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论文01-04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12-10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12-18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论文08-08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论文11-28

机电一体化专业简历表格06-12

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论文03-10

专业特色建设下医学检验论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