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论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和知识流动

时间:2022-10-26 15:39:31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和知识流动

  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下面文书帮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大家喜欢!

论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和知识流动

      内容摘要:本文论证了集群内部学习是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主导途径,继而指出,集群外部知识资源对于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更新和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因而需要集群中企业积极开展外向型技术学习活动。针对集群中企业在经济实力和吸收能力上的差异,提出了学习的分工模式,即集群中的强势企业瞄准集群外部高新知识进行外向型学习,而弱势企业则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从而形成“外部引进——内部扩散”的良性知识流动,以此推动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集群 技术学习 分工 知识流动

  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领域内纵向或横向相关的众多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一个经济群落。在我国江浙地区,这样的产业组织形态非常普遍。但这些集群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支撑,产业层次一般都比较低,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因此,改善整体技术能力储备是当务之急,而这又依赖于集群中的企业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学习活动以提高各自的技术能力水平。

  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内部途径

  给定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那么致力于技术能力培育的企业技术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来拓展其知识基础。之所以把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起点,是因为在知识日新月异、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依靠企业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来实现知识内生增长已经不符合企业竞争的需要,相反,积极有效地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对于企业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显然,在这样一种学习模式下,外部适用知识资源的存在密度和易获取性对于企业的学习绩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两点在企业集群环境中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其优势超出了企业人为组建的知识联盟和创新网络。

  从知识资源的存在密度来说,由于集群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其中的每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边界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源——从事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同行、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以及服务于集群的当地公共技术部门,一般来说它们分别能够提供下列知识资源:产品设计思想、工艺技术诀窍、市场营销创新、组织管理程序等;依附在资本品(设备和中间产品等)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的知识,比较多的是关于如何应用资本品的know-how;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主要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比较专业、高深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对企业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的外部知识资源是相对分散的,企业往往置身于区际的甚至国际的知识共享网络中。而对于集群企业而言,这些知识资源在地理上是高度集中的,它们围绕在企业的周围构成一个相对密集的知识场。

  知识场的存在意味着集群中企业具有可资利用的丰富外部知识资源,但是要把这些知识真正据为己有还有一个获取吸收的过程,该过程的高效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易获取性,而集群环境通过地理接近和社会认同两种效应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点。所谓地理接近效应是指由于知识受体靠近知识源而便利了知识的获得,社会认同效应则是指受体和知识源由于共享相似的区域社会文化背景而促进知识传递。就地理接近效应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不同企业职员间非正式交流频繁进行的可行性;近距离观察竞争对手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模仿的可行性;近距离带来的人员企业间流动的频繁性等;与同行、供应商、客户或者公共部门开展技术合作过程中协调和互动的便利性和及时性等。这其中,前三点属于非正式知识获取机制,而第四点则属于正式机制,是知识受体和知识源共同加以控制的知识传递过程。和地理接近效应相似,社会认同效应也同样积极作用于集群中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的技术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和同行、供应商、客户或公共部门开展技术合作过程中的信任气氛和低机会主义风险(正式机制);企业之间人际交流过程中较低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以及知识解码的相对容易性(正式或非正式机制);因文化距离近而引起的人员频繁流动(非正式机制)。

  正是由于集群中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而且相对更容易获取,因此集群往往被看作是适合企业进行学习和开展创新的环境。马歇尔(1922)、克鲁格曼(1991)、波特(1998)、创新地理学者(1998)以及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学派(1999)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企业加入集群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它可以籍此获取扩散在集群中的知识资源。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主导途径就应是依托集群环境,利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机制,从相邻的各种知识源(竞争者、客户、供应商以及公共技术部门)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不断扩充自身的技术能力基础。

  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外部途径

  基于集群的学习是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主导途径,但这不应该被解读为这些企业可以放弃利用集群边界以外的知识资源。从结构上来说,集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生产系统,只是区际甚至国际大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同外部世界之间必然因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构建诸多联系。在集群外部,企业同样可以找到大量相关者:外部同行、外部客户、外部供应商以及外部的公共技术部门或其他一些相关组织,理论上它们显然也可以提供集群企业技术学习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资源,尽管获取这些知识可能并不如近距离学习那么方便。

  但是,一直以来,似乎削弱了利用外部学习渠道的必要性,有关企业集群创新研究的文献在对集群内外两种学习渠道的讨论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然而事实上,如果集群中企业纯粹地在集群圈子内进行封闭的“自产自销”式学习,整个集群就很有可能陷入缺乏活力的泥沼。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接触相同来源,从而具有相同基本思想的技术知识,会造成学习的途径依赖效应而被一条陈旧的技术轨道所锁定,从而使企业缺乏“创造性 毁灭”的潜力而只能在原有轨道内做边际效应递减的渐进改善。如果集群内所有企业都陷入这种境况,那么整个集群就成为一个 “技术孤岛”,在产业技术发展不连续的情况下,它极有可能被外界抛弃。

  不管集群处于何种发展层次,积极有效地获取外部知识资源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发达国家的集群而言,外部技术学习的焦点是吸收新鲜知识来冲击、更新已经较为厚实的知识基础以随时准备切换技术轨道;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来说,外部技术学习的焦点则是吸收先进知识来充实、提升原先薄弱的知识基础以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当然,距离的疏远会加大集群中企业外向型技术学习的难度,然而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这些企业为获取远距离高价值知识资源而支付的代价必然会有所降低,事实上它们同样可以有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具体学习机制来从集群之外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从正式机制来说,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寻求加入跨国公司的分包网络,可以购买世界范围内产业领先者的技术许可,可以和有竞争力的知识源组建学习联盟或者合资企业,可以和外部的大学和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等等。从非正式机制来看,集群中企业可以对行业领先者的产品进行分解研究,可以从外部招募高层次人才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

  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学习分工和知识流动模式

  对于集群中的企业而言,学习集群外部的知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确实存在着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机制,但并不是所有集群成员都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机制来开展外向型技术学习活动的。首先,企业能够接触到有价值知识源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现在拥有的资源实力,这里所指的资源不仅包括知识资源,还包括财务资源、关系资源等。其次,获取外部的新颖和先进知识要求企业已经具备相匹配的知识基础,或者说吸收能力,对于那些本来技术能力水平不够高的企业来说,即便能够寻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也不见得能够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整合。在企业集群中,由于先前的成长路径不同,成员企业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富差距”问题,一部分甚至可能大部分企业属于弱势群体,它们的经济实力有限并因此缺乏技术能力,这些企业只能利用集群这个优良的环境开展相对廉价和容易的技术学习。这样一来,外向型学习的责任只能由集群中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承担,它们是集群中相对强势的成员,具有不错的实力基础和比较成熟的技术能力,因而同外部知识源缔结联系的可能性较大,吸收外部知识更容易。如果这些强势企业能够积极充当整个集群的学习代理人,源源不断地从外部引进有价值的知识资源,那么就意味着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知识补给。在集群这个适于知识扩散的环境中,这些新进入的知识及其衍生知识(经由强势企业的加工创新而产生)在经过一段的滞后期后必然经由诸多正式和非正式机制在集群中扩散开来,那些弱势企业将从中获益,因为尽管获得的是二手知识,但对它们来说性价比却是非常理想的,如果条件允许,借助这些知识而成为后发的创新者也不是没有可能。

  上面的分析,事实上提出了一种在集群中进行技术学习分工的思想,这种分工是从资源实力和技术能力维度,把集群中企业分成弱势和强势企业,分工所指向的对象是集群内向和集群外向两种技术学习途径。当然,这种分工并不是绝对的,高位势企业未必不能从它的弱势邻居那里获得新颖知识,而弱势企业的学习活动也未必完全地被限制在集群之内,因而这里所指的分工是从主流意义上而言的。在这种分工模式下,从技术能力或知识的运动轨迹来看,是一个从集群外部引进再到集群内部扩散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能够不间断进行下去,那么可以预见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基础将不断充实,技术能力将持续动态增长。

  企业集群中技术学习分工的利益协调机制

  做为技术学习主体的集群中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主观上并非自觉以群体效率为思维主轴,因此除非它们的学习利益能够得到合理的协调,否则在自利动机下的分散学习行动是很难达到技术学习的预期效果。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保障强势企业外向型技术学习的收益。外向型学习活动的成本和风险都很大,当然收益也相应较高,然而对于开展这类技术学习的集群强势成员来说,它不得不独立承担成本和风险,却无法独享收益,因为它学习所获的知识必然会扩散到弱势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强势企业有无动力参与分工取决于它外向型学习的代价和经流失率贴现过的收益之比,如果后者超过前者,那么学习分工和“引进——扩散”式知识流动就可以实现。然而如何保证这一条件实现呢?一方面这依赖于强势企业自身学习项目的选择和学习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则需要集群内部环境不至于使其的学习收益受到不合理的侵蚀,而难点就在于后者。目前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种解决之道:在集群中设立某种治理机构来防范恶性竞争以保障先进者的利益;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比如分包网络,这样知识扩散造成的损失,因为弱势企业从扩散中学习所获的收益会有一部分仍然回馈给强势企业;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间要尽量避免直接竞争。

【论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和知识流动】相关文章:

辩论赛中驳论的常用技巧和注意事项06-16

服装产业知识产权调研报告范文11-25

论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和吉姆论文04-29

生活中的礼仪知识11-10

世界观和方法论08-05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08-23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点总结02-09

高三数学知识点和学习方法06-05

高中语文重要知识点和学习方法08-11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