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迪

时间:2022-10-26 07:10:1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迪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迪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荀子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荀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思想,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建立生态经济生产观,使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生态向度;建立生态消费观,实现人类物质需求与生态需求的和谐。

  关键词:荀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理由也显露出来。人们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同时,期盼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荀子的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今发展生态经济、化解生态危机具有一定作用。

  一、荀子的主要生态经济思想

  (一)天人和谐、“天行有常”的自然观是荀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

  荀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以“道”为根据的和谐平衡的有机系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道者,古今之正权也”,“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自然运转的规律、从古到今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制约着整个自然,并在自然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任何种类的事物,都有其开端;“天地者,生之始也”,天地,就是生命的本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气和阳气相接而千变万化出现,所谓的自然界逐渐衍化而成。在这样的自然界中万物“同宇而异体”,虽然种类、存在方式不同,但同存于自然界,各自在自然的演化中,获得存活发展的关系场。人类也不例外,“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人由自然界造就并依托自然取得存活条件。当然,人因“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有血气的属类没有比人更聪明的了,这就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人类社会“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其兴衰也不是完全由天决定,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天地相“参”,达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的目的。但荀子并没有滑向人定胜天的一面,而是指出“天行有常”,“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自然的运转有其客观规律性,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作为自然的一员,人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制约,“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出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现象的理由何在?“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不是人资质本性天生如此,而是他们适应了当地习俗的结果。那么,这里所谓的“习俗”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俗,谓土地所生习也”,由特定的生态环境所造就。荀子这些认识虽然直观而朴素,但隐含现代生态经济的自然观:“我们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大自然之外的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调节机制,无论如何都不能突破自然已经给人类设定的存活底线的约束,不可肆意妄为。

  (二)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资源并重的思想蕴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虽然荀子所处时代没有生态危机的出现,但他已认识到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两者相持而长”,即发展经济和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重的生态经济思想,指出应利用生态规律发展生产。

  荀子注重“时禁”,即由国家制定政策、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对于林业资源,禁止在“草木荣华滋硕”的发育成长期乱砍滥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采伐利用,才可保证林业资源不会枯竭;对渔业资源,也要仔细规定禁捞期,避开各种鱼类的繁殖期,待其发育成熟后再去捕捞,而非竭泽而渔;至于农业生产,必须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应错过时机,五谷才能不断地生长,老百姓才有多余的粮食。之所以实行“时禁”,是因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即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保证动植物顺应自然的季节变化生长规律,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实际上是继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后,顺理成章地把人类的经济系统看作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将经济看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相反。他主张经济运转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将合理开发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结合起来,使生态保持动态平衡。这样就形成中国古代朴素的发展经济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生产观,与现今经济发展强调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的理念十分相近。

  荀子的经济思想强调合理利用自然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用地必须养地。要“刺屮殖谷,多粪肥田”,即注意铲除杂草,多施肥料,以保护土地和土壤的肥力从而改良土壤。因为“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农田多施肥且精耕细作,生产出来的谷物就会上百倍地增长。反之,收获的谷物就连正常收成的一半也难以达到。其次,选用良种,因地制宜种植作物,“相高下,视肥境,序五种”,观察地势的高低,识别土质的肥沃与贫瘠,合理安排各种庄稼的种植季节。再次,注意水利的兴修及管理。“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即修理堤坝沟渠,让积水顺道而行,修筑水库,根据时节放水堵水,以保证耕地能“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即地势高的不会干旱,地势低的不会水涝。

  不仅如此,荀子还认识到发展粮食生产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林业、牧业和渔业紧密结合,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他提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割车,鼋鼍、鱼鳖、鰌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这实际上涉及农业的生产结构理由,更是一个生态平衡理由。荀子已经先见地认识到物质和能量是在农田、水产、家禽家畜、鸟类及其他生物之间交替循环运转的,只要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转平衡,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经济利益的持续化就统一起来,最终可以一方面“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天地之间的所有物品,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另一方面“则万物皆得其宜”,即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荀子所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有限。荀子这种可持续生产观并非出于保护自然环境的主观愿望,但却在客观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的思想蕴涵生态消费观

  荀子的经济思想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经济,人们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极大制约,因而在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导向下,其思想中蕴含朴素的适度消费以维护生产与消费平衡的内容。所以他提出“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的适度消费观。

  人们的一切消费行为都源于欲望,欲望是人们进行消费行为的动机,所以谈消费,离不开欲望。谈及欲望对人产生的影响,先秦诸子中有很多人持否定、消极的态度,与之相比,荀子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人生而有欲”,“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这就是说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情感是本性的内心感受,而欲望则是情感对外物刺激的反应。他认为去追求欲望,也是必定。如果一味的“衣粗食恶”,不满足人们合理的消费需求,最终只会导致“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这说明荀子不仅承认欲望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而且认为欲望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当然,荀子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阐述了纵欲的危害。“然则从人之欲则孰不能容,物不能赡也”,如果一味放纵人们的欲望,从权势上说不能容许,从物质上也无法满足,因为欲望要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而生产以自然资源为前提,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又是有限的。这样,因为需求无限而生产能力乃至资源有限,那么“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纵欲就会诱发供求失衡,而最终必定导致纷争的出现,损害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然欲望是把双刃剑,那么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导欲”、“节欲”。“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欲望虽然与生俱来不可能去掉,但满足欲望的需求却是人可以通过主观意志节制的。可以通过疏导、节制欲望,使之不致失控,以便获得更好、更持久的满足。

  在“御欲”的欲望观基础上,荀子明确提出“节用”的思想,即节约消费,通过国家规定,适当限制整个社会的消费活动,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这种节用,包括“上节”与“下节”,“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封建社会统治者依照法律向民众收取财富,民众依照礼制规定,俭省节约。尤其是统治阶级,其用度取之于民,“上节”不但要求统治阶级节约消费,“天子诸侯无靡费之用”,不能“以无度取于民”,“聚敛计数”,挥霍无度,还应该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使剩余产品能比较多地留在民间,即“裕民”,这样老百姓才有兴趣、有能力将一部分剩余用来改善和发展再生产,从而增加社会财富。这种通过“节用”为再生产提供积累、把消费与再生产联系起来考虑的节用消费观念,不仅高于先秦其他思想家,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是罕见的。除此而外,荀子还提出节用的另一个作用,即“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意思是贮藏多余的粮食财物,以备不时之需。如他所言,“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凡此种种,表明只有适度消费,才能使生产与消费相持而长,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二、荀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启迪

  (一)建立生态经济生产观,使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生态向度

  所谓社会发展的生态向度,就是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能否实现,与人们的生产观密不可分,而人们的生产观是以自然观为哲学基础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指导下的生产观决定人们在发展经济时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运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言之,决定人类经济社会的走向。这也正如荀子所认为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只是整体中的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与征服者,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参赞化育”之功。

  然而,工业文明以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甚至是人类沙文主义盛行,人类用狭隘的功利眼光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把自己的存在作为目的,将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仅仅归结为经济价值,即把它们仅仅当作能源源不断地向人类经济活动提供各种资源的工具来看待,把自然当成可以任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人为核心,人类行为的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利益作为惟一尺度,只依照自身的利益行动,并以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其他事物。”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传统经济的生产观,把人对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的渴望和追求,视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惟一驱动力,将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效益作为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惟一尺度,将人类经济社会导向与自然对立之途,并已经品尝了苦果:人类经济系统不断扩张的巨大压力,严重损伤地球生态系统,导致环境理由全球化、资源枯竭普遍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因而,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生态经济生产观,在发展经济时既注重人的因素,也注重自然的因素,不仅考虑生产的直接影响,而且考虑生产较近和较远的后果,使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利用、改造自然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生态消费观,实现人类物质需求与生态需求的和谐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消费支撑生产。荀子已经发现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度消费以维护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生态需求大大分离,享乐性物质消费观盛行,人们重视商品的象征价值大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类的无限需求为价值取向,以占有和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但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点:“如果离开了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两手空空的人们,怎能生产出物质材料来呢?所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怎有实现之可能呢?”消费意味着向自然的索取,人们各种消费需要的满足,最后都会落脚到资源的支撑上;消费还意味着将废物排放到自然,要求环境对废物进行净化,也就是说它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对废物的消化能力成正比关系。而在人类的生命时间限度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不仅如此,在某种作用上说,几乎人人都是相对贫穷的,因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物质财富目的性愈强烈,人类对具体物质财富的追求就愈无止境。如果任享乐主义消费观盛行,人的欲求的无限性、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本身承受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必定变得尖锐,长此以往,必将危及人类的存活。

  必须将生态意识引入消费理念,以生态消费观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使人们意识到我们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是存活需要、享受需要,还是发展需要,消费行为既应受“预算约束”,也应受“生态约束”,要理性地实现自身的消费需求,形成一种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生态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与生产相辅相成、消费需求与生态需求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91.

  [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36.

  [3]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9.

  [4]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

  [5]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52.

【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迪】相关文章:

荀子的法治思想10-06

荀子敬畏思想10-06

生态经济论文09-30

循环经济生态论文10-01

生态学思想的发展10-05

浅谈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10-05

关于农业生态经济论文10-08

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10-26

从荀子语言哲学思想浅谈新英语教学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