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

时间:2022-10-26 05:46:0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

  作为高校公益社团自行摆脱困境的对策,大学生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积极投身实践;社团自身则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良好的社团文化、开发人力资源、从社会公益奖项申请方面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寻求校内外合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

  摘要:高校公益社团扮演着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角色,因此,确保高校公益社团的状态及其所处环境的条件均有利于社团的发展。而事实是,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而处在困境中。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对公益认识存在误区、工作效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不强;高校公益社团各项制度亟待完善、资金来源匮乏、激励机制缺乏;社团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激烈竞争造成资源虚耗、公益活动资源良莠不齐,易对社团产生误导、社会舆论的敏感性使高校公益社团时刻可能承受巨大压力、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公益社团活动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公益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也成果不断,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不平衡的现象也日渐突出,而公益事业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样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公益”这一神圣的词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负面报道或争议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益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公益。在向全社会展现了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崇高情怀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高校公益社团及其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公益事业的推行,亟待解决。本文主要讨论高校公益社团如何从自身做起,以求摆脱困境。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困境

  (一)责任意识不强

  1.高校公益社团在人事关系上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公益志愿服务又需要较高的思想觉悟,故部分大学生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恒心,往往热衷于参加一次性的公益活动,而在需要长期坚持的志愿服务活动上不能坚持;执行力差,对分配到自己的任务,惯于拖延,当任务需要一定技能才能完成时,也不愿意去学习技能,导致执行力下降;中途退社。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公益社团每年因退社造成的人员流失率可达13%;对社团的关注程度不够,社团事务在个人计划表中常让位于其他社团的事务、校内外兼职等。

  2.对公益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少大学生对公益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大学生个人对待公益的态度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做公益单凭一腔热情就能够而且应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最终的成功。但实际上,公益与其他行业本质上都只是一项事业,在其他行业存在的困难、挫折等,一样存在于公益事业。另外,公益事业也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好,绝非“热情”两个字就能做好的。

  3.个人工作学习效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不强

  凡是加入了高校社团的大学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社团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或多个社团的工作之间取得平衡。这要求社员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以缩短所需时间,或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协调工作、学习之间的关系。部分社员既不能高效学习、工作,又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只得疲于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最终结果必然导致社员放弃社团工作,或勉强兼顾社团和学习,但最终两头均不能取得好的结果。

  (二)高校公益社团内存在的困境

  1.社团制度亟待完善

  高校公益社团一般都集中精力于活动的举办,而对社团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缺乏基本章程,使社团工作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社团对自己的活动平均用力,导致对大活动开发不够,对小活动虚耗资源,始终不能打造品牌活动。同时,社团处于多个活动同时举办的状态时,由于社员多项目管理知识的缺乏,社团的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必然是混乱的,容易造成社员忙成一团,却不清楚自己何时该忙、该忙到何种程度、该使用哪些资源等情况;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团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也不致力于对人员进行分类后的全面细化管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社团资金匮乏

  高校公益社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直属领导机构的经费报销,但报销并不能解决社团举办活动过程中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很多社员一方面自掏腰包先行垫付相关款项,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削减活动预算以减少自己的支出,甚至削减了预算中的必要项目。这必然使社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并直接影响活动质量。同时,由于品牌活动的缺乏,社团也难以凭借现有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奖项申报而获得奖金资助。

  3.社团面临激烈竞争

  高校公益社团林立,同一所高校的社团活动辐射范围的限制和活动创新思维、合作双赢思维的缺乏,使得众多社团之间活动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非常激烈。活动领域相似的社团看到对方也在办相似的活动,第一反应往往是去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思考合作的可能,双方矛盾不断。而每当社团之中出现了一个创新活动,又总被其他社团竞相模仿。由于在社团活动方面并没有类似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社团也会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

  (三)高校公益社团所处环境存在的问题

  1.社会舆论的负面报道对高校公益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公益和慈善的负面新闻使高校公益社团,尤其是与某些机构存在合作关系的高校公益社团的工作难度增大。有些活动参与者会因社团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关系而对社团的工作,尤其是关于资金的运作工作产生质疑。这种现象影响了高校公益事业的推行,既使社团要花精力在公关上,又减少了社团活动的参与度。

  2.社会活动资源良莠不齐

  企业推行公益事业,并向高校公益社团释放活动资源时,有时会以公益为营销手段,以营利为直接目的,加入过多商业元素,使活动“变质”。高校公益社团一旦接受这样的活动资源,其形象和名誉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3.传统思想对高校公益社团的创新有阻碍

  大学生群体已具有处在时代前列的思想水平,而社会上的人们还存有许多有待批判的传统思想,二者的碰撞导致高校公益社团在敏感话题领域的活动创新得不到社会广泛的理解。在2006年,南京医科大学红丝带同伴协会对不同人群所作的10场以“生殖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预防”为主题的同伴教育培训中,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中小学生次之,社区居民则难以接受。有居民片面地认为同伴教育就是教人怎么使用避孕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另外,一些接受志愿服务的单位把志愿者队伍当成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队伍,于是对其不够重视,随意指派琐碎杂活。这样的举动会削弱志愿者队伍的创新意识,最终造成志愿者的流失。

  二、高校公益社团自我“脱困”对策解析

  高校公益社团无法改变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应当从自身做起,寻找自行摆脱困境的途径。

  (一)大学生群体方面:自我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公益事业直接的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其综合素质对高校公益事业推行的效果其决定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进行全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1.坚定思想信念

  大学生必须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摆正自己的心态,加深对公益的认识,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真正把志愿服务精神铭记心中。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才会主动提高公益事业在自己的计划表中的优先级,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或开展社团工作。

  2.学习知识技能

  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一些专业知识技能,对开展社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多项目管理知识,解决社团同时开展多项活动的问题;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解决社团人员管理的问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解决社团资金浪费问题;学习时间管理技巧,解决不能正确多项工作之间关系的问题;学习志愿者通用礼仪、志愿服务技能,解决参与公益活动时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等。

  3.积极投身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积极投身公益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

  (二)高校公益社团方面:提升社团实力,打造专业团队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健全基本章程,组织社团干部,制定基本章程,为社团的工作、管理和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建立例会制度,为了保证会议效率,应当对例会召开的频率、地点、出席考勤、会议流程、时间控制等做出规定,继而严格执行;完善公益活动管理机制,首先,对社团一定时期的活动计划进行时间进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安排,根据安排结果,决定资源在各活动上的分配。其次,在社团活动计划实施期间,要对各活动的执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及时调控,提高社团活动计划实效。再次,要实行灵活的活动执行机制,必要时可以跳出“部门”的圈子,从各部门抽调得力干将,组成项目组去举办活动。最后,活动负责人也要对活动进行全面把控,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置最优的理念渗透到活动执行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档案制度,高校公益社团的档案是社团进行文化建设、氛围营造、工作安排的根本依据,其运用对社团各方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必须及时建立社团的人事、工作档案。档案建立后,对档案的管理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需要社团提供档案管理所需经费,并挑选细心社员对档案进行认真、细致地管理。

  2.建设社团文化

  要建设能让社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愿意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并对社团充满归属感的社团文化。这要求:第一,社团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人文关怀,以培养社员对社团的组织承诺。例如,依据档案制度,在社员生日来临时以短信形式送上祝福;依据社团内部的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社员或志愿者予以培训学习机会、评奖评优名额推荐等奖励;依据团队建设制度,社团组织集体出游、聚餐等活动来使社员得到放松,社员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等。第二,社团要维护社员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公益活动中报销志愿者的交通费、保护社员和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以防泄露。第三,在社团工作中,有意地创造团队协作机会、设置有适当挑战性的工作,培养社员、志愿者的团队精神,锻炼他们的能力,并将团队精神和能力锻炼变成社团的传统。

  3.开发人力资源

  首先,高校公益社团要实行人本管理并奉行“人的管理第一”的首要原则,并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机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进行合理的定岗定员定额。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活动数量和大小,规定所需活动部门和职能部门数量、部门内人员数量、与各部门相适应的工作量。再次,要实行绩效管理。虽然高校公益社团并不能给社员发放酬劳,但绩效管理仍是社团加强沟通、规范行为、激励斗志、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工作过程中实时进行绩效监测,在例会中进行绩效沟通、考评和诊断,领导层、管理层分别指导其下辖部门、社员在工作中修正偏差。最后,开发社员技能。要通过加强对社员、志愿者的学习号召、直接培训等手段,使全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其中,“学习号召”包括对学习志愿者精神、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多项目管理、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的号召,“直接培训”的内容包括志愿者通用礼仪、特殊志愿者专业技能,如:手语、初级救护技巧、导盲技巧等只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技能。

  4.拓宽资金渠道

  在“报销”渠道问题重重而高校公益社团又不能像一般社团那样拉商业赞助的情况下,必须开发“社会奖项申请”这一渠道。

  这里“社会奖项申请”包括两部分。一是社团将自己所做的活动整理成材料,参加社会公益奖、公益比赛或高校公益奖学金的申请,获得奖项后得到的对应资金。知名的社会公益奖项包括: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社会公益奖、光明公益奖、京华公益奖等。知名的公益比赛有: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已停办)、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等。参加这些奖项申请或比赛,要求社团拥有精彩的品牌活动、出色的文档整理能力或过硬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社团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是可以在这些评奖或比赛中胜出并获得资金奖励的。二是社团通过向一些NGO、企业申报公益项目或承接它们的公益项目,通过审批后,NGO或企业给予社团的项目经费和额外的资金奖励。知名的NGO公益项目包括:中华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项目、黑苹果青年项目等,高校公益社团可以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的申请中去。知名的支持高校公益社团项目申报的企业多为互联网门户网站:如腾讯公益、新浪公益等。社团可以将自己想做的公益项目发送至这些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评选后,若项目得到认可,则可以领取经费,开展项目工作了。

  5.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高校公益社团如果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公益活动内容上、形式上、领域上、资金渠道上、社团的工作、管理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确立优势并长期保持。

  高校公益社团要提升创新能力,一要提供能够产生创新能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前者指社团公益活动创新所必需的资金、场地、物料等各种条件,后者指社团的文化、氛围、风气等各方面。二要构建创新能力运营体系。社团要做到因人定岗、因能配岗,并使用灵活的执行机制,把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员组成团队去完成创新,发挥比个人能力单纯相加更大的能量。

  6.寻求合作伙伴

  (1)与其他公益社团合作

  高校公益社团之间应当摒弃“同行是冤家”的传统观念,并化竞争为合作。合作可以使各社团相互学习、借鉴,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与活动领域相近的社团合作,可以使该领域的公益活动形成规模效应,增大活动的影响力,提升外界对合作双方的关注度,对双方均是很好的推广手段;与活动领域不同的社团合作,可以使合作双方都接触到新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资源,使之成为社团日后的活动拓展参考方向。

  一些非公益社团也可成为高校公益社团的合作对象,例如,与自行车协会合作宣传低碳出行、与大学生艺术团合作以提升公益晚会的节目质量等。

  (2)与校内各类实践团队合作

  在高校内,存在着如三下乡、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实践或竞赛团队,这些团队拥有志愿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与高校公益社团的现有精神或需求相契合。如果社团无暇抽出精力自己成立这些团队,那么可以选择与现有的这些团队合作,不仅为三下乡等团队补充了人力资源,同时又弥补了社团自身知识、技能、资金的不足。

  (3)与校外NGO合作

  高校公益社团在正确辨别社会公益活动资源的优劣的前提下,应多寻求与校外NGO的合作。具体合作方式包括:向NGO申报项目、申请资助、主动展示社团能力以承接NGO的公益项目、申请具有公信力的志愿者证明、派遣骨干成员去NGO参与相关培训等。与校外NGO的合作可以使社团得到更多支持和激励,也可以学习到NGO专业的管理模式和活动执行模式、分享到公益活动经验,更可以借助NGO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广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结语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也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而公益事业的推行十分有利于提升“软实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后备军,能够在学习之余,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自发组建公益社团,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公益社团在发展中也面临各种困境。那么,大学生群体为了将公益做得更好,应当从自身做起,提升个人和社团的综合素质和实力,促进高校公益社团实现自我“脱困”。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相关文章:

分析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09-30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0-09

社团面试如何自我介绍05-04

浅谈高校物业管理10-26

浅谈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10-26

浅谈企业员工如何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10-08

浅谈如何让小组学习高效10-11

高校社团工作总结07-30

浅谈如何完善会计制度控制高校财务风险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