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

时间:2023-03-31 22:51:1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

  本文对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期,需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宏观调控;金融创新;经济发展

  一、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

  (一)经济运转走稳回升

  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缓慢复苏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还面对较多困难。但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携手发力,经济趋稳筑底回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

  2012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增长速度下行到逐步企稳的过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维持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为“稳增长”奠定了基础。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特别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2012年末,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2.8%,财政支出增长15.1%。财政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支持了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数据显示,2012年与民生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增长分别为28.3%、12%、12.9%和16.4%。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支出大幅提升,使得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

  2、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平稳回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始终注意在危机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和力度,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不断扩大应对危机冲突的成果,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与稳物价之间的关系。

  (1)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2012年,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极为复杂。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根据流动性供给格局的变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转,满足银行体系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推动经济运转总体平稳。

  (2)货币信贷增长符合预期、总体适度。2012年,在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比较适合水平。201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狭义货币M1余额30.87万亿元,增长6.5%;流通中现金M0余额5.47万亿元.,增长7.7%。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0.81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

  2012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我国主动宏观调控下,经济运转总体出现回落的态势,这一回落态势在第四季度出现趋缓企稳的状况。2012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19322亿元,增长7.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进出口总额增长6.2%。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

  (二)未来经济持续稳健复苏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国民经济运转总体平稳。201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9%,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进出口同比增长13.4%,远远高于去年全年进出口增长6.2%的水平,其中出口增长18.4%,进口增长8.4%,进出口相抵,顺差430.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主动调控的结果,我国内生增长动力尚显不足。一季度,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复苏比较缓慢。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币值升值产生较大压力,也增加了出口难度。此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政策预期将越来越稳定,政府决策是在长期可持续增长和短期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此外,房价、物价两个核心变量未来进一步触及监管层心理底限的概率较低,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社会融资总量有望保持较高增长。总体看,GDP高于去年二季度的7.6%和三季度的7.4%,也高于今年的7.5%的预期目标,运转在7.4%-7.9%的区间内,属于平稳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动力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依然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势头。201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全年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近期消费增速放缓除了季节性因素之外,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推动消费增长的政策已经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候短期刺激转变为基础性和机制性的建设。因此,推动消费增长的效果将是长期的,2013年全年消费增长态势比较乐观。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外部需求和企业经营状况也会逐步改善,我国进出口将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转变。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等进程还在进行中,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市场潜力。

  二、加强宏观调控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推动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当前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当前,支撑中国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2013年3月,塞浦路斯与其国际债权人商定了救助协议的关键细节,暂时躲过了破产和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但两大银行重组中的10万欧元以上的大额存款将进行减记,显示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虽然美国债务违约风险暂时解除,但未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高赤字理由;日本财政赤字则在进一步上升。美国实施第四次量化宽松“QE4”新措施,日本中央银行的QE已推到了第11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仍然面对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理由依然突出。中国必须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2012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预计至少在2030年以前,将会逐步有所减少。在结构性及经济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二)灵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灵活性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是“稳增长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紧紧围绕“稳增长中的质量”这一重点要求,注意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度,增加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科学性。

  一是货币政策不宜大幅放松。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坚持单一目标制还是多目标制在全球都有不同观点,并且有较大的争议。过去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坚定践行多目标制,并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保持低通胀和推动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最重视的目标。当前,通胀压力犹存。2012年11月CPI重返2%,2013年2月CPI同比上涨3.2%;楼市回暖,一些地方房价走高,都提醒人们“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要注意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度,对货币供给的制约不宜大幅放松,更不能继续依靠“开闸放水、大水漫灌”的方式,通过过量的货币供给,过度刺激投资,推动经济短暂增长,而形成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经济增长目标是7.5%,CPI制约在3.5%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是13%左右,这表明政府对于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强调。2013年通胀超预期上升和经济重新下行的风险均不能排除。因此,2013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是真正作用上的“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于更好地制约市场的流动性,选择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

  二是货币政策也不宜过分收紧。我国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要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重要条件之一,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7%。为巩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货币政策就不宜过分收紧,也包含着“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稳健。为此,在基础货币投放上,货币当局将在通过外汇占款、央行票据余额等渠道,保持基础货币必要增长的同时,继续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银行体系拥有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逐步企稳的情况下,利率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的可能性较大。中央银行将继续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短期可以通过灵活、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中长期则应在金融制度方面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

  2、注重在复杂环境中加强宏观调控

  当前,“外升内稳”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前行,但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因此,需要针对经济金融运转的特点,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是外汇占款导致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仍然存在。近年来,由于实行“稳出口,扩进口”的措施,人民币实际升值,以及欧美市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连续3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减少,但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仍然位居全球第一。此外,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几大央行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并多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QE)以来,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大幅上升。据统计,2009-2011年,包含“金砖四国”在内的全球30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净流入超过2.05万亿美元,年均增幅近40%,远超过去15年18%的平均水平,新兴市场面对货币升值和通胀压力。

  2012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企稳,外汇占款开始恢复性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再次迎来资本大规模流入,致使外汇储备跃升1300亿美元至3.44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德国的经济总量。在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度回升之后,人民币贷款和存款规模也随之扩张。2013年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6%。随着近期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外汇占款超预期增长均在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增加资金的回笼力度。中央银行将继续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使用调控基础货币的投放,制约市场的流动性。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是注意通胀压力,加强调控的针对性、前瞻性。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面对着通胀压力。从国内看,趋于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较长时间构成价格上升的推力。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近年来,中国M2存量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2000年,M2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末接近50万亿元。自2009年起,每年跨越一个10万级台阶,2012年达到97万亿元。2013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我国多年的货币高增长使其M2与GDP的比例迅速上升,目前已达到1.9倍,并已成为全球M2量级最大的国家,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人民币。因此,要处理好推动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避开通胀强劲反弹和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3、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资本流动的变化,中央银行要进一步丰富和强化逆周期调节手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金融稳定。当前,要着重注意防范和化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第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根据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2013年,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中央债务规模在7.7万亿元左右,地方债务在10.7万亿元左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理由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高度不匹配;政府融资所提供的产品性质混淆,投资主体混乱,用途非常复杂。地方短期内平台项目开工过多、投入金额过大、资金使用及回收周期过长,导致项目未来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理由和特点,从承债主体、债务期限、债务区域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监测债务风险。开正道堵歪门,尽快推动包括《预算法》在内的相关制度完善,逐渐以试点方式赋予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权利和明确其偿债责任,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基金。规范发债主体的融资、投资、建设、运营行为,完善治理结构,完善相关制度。

  第二,经济周期和结构性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及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压力。当前,银行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同时受到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改革深化等多重挑战。2012年5大银行共盈利774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8%;在全行业中,5大银行的盈利占比超过60%。但数据显示,相较于2011年5大银行同比高达25%的增速,2012年利润增长显著降低。随着经营环境不确性上升,银行业绩增速放缓的趋势仍将持续。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业绩增幅将低于10%;5大银行2013年净利润增速为6.12%,2014年将进一步下降到3.71%。五家大银行资产质量走势基本一致,不良贷款余额稍有增加,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虽然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不会出现大面积资产质量下滑,但前期逾期贷款大幅增长的压力正在逐步体现。据统计,2012年末,仅5大银行的逾期贷款超过4000亿元。此外,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有可能从个别区域转向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达到了7.12万亿元,其中4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约3.05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定性,但其在运作过程中,各种理由也不断浮现。许多理财产品透明度较低。银行通过发行“资金池”业务理财产品,将不同发行时间、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的募集资金放入同一个“资金池”,采用“发新偿旧”的方式来满足到期产品的兑付,形成错期风险。针对理财产品经营中的理由,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细化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产品业务的相关规范。2013年3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投资运作有关理由的通知》,要求银行财理产品做到资金来源和运用“一一对应”,要求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通过银行资产规模约束理财业务结构,将会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其走向标准化债权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第三,房地产金融风险。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价不断上涨,一旦出现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房价大幅下跌,房地产企业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2013年2月,70个城市中有62个城市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达到66个。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理由,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发文“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之后出台了“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国十条”、“新国八条”等一系列房地产相关政策,新出台的“国五条”是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前,由于大量购房者赶“末班车”入市,促使房价上升。据统计,2013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同比上涨的有67个,涨幅最高为11.2%,比上月扩大了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的有68个,涨幅最高为3.2%,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国五条”的出台,表明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方向没有变化,即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制约房屋涨价预期,并继续运用结构性的信贷政策制约房价,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在稳步推进,行业集中度在稳步提高。

  第四,民间借贷引发系统性风险。近年来,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开始爆发民间借贷违约潮,并呈现全国蔓延的趋势。“温州模式”辉煌30年之后,温州经济发展进入困境。据统计,2002—2011年,温州GDP平均增速为11.9%,平均增幅比前10年下降7.8%。到2011年9月,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一些企业主为了逃债开始“跑路”,民间借贷风险逐步向银行体系传导。温州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从2011年初的0.44%上升到2013年2月末的3.9%。其中,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0%以上,个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超过7%。针对当前民间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国务院、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金融管理、司法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化解潜在的风险。地方政府出台有关指导意见,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和规范化。推进金融改革,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融资行为。制定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积极消除发生案件的负面影响,防止产生连锁反应,全力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三、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

  当前我国正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这将是一个面对严峻挑战的转型过程。我国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并存的理由。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目前外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尽显疲弱。当前要着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也存在较多困难。在刺激投资的措施下,工业的生产力提高了,但市场并没有充分扩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影响下,不少企业进入了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困境。近年来,在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但目前家庭消费仅占中国经济的1/3,出口和投资占2/3,消费的增长难以在短期内弥补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放缓,因此,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以前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动力更趋均衡;同时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和合理配置资源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含着“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的内涵。

  一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较快发展,社会融资规模也逐步扩大。据统计,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通过资金量的增加和资金运用,直接对实体经济提供全部资金支持,使市场上资金供需保持总体平衡,从而将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切实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在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基础上,调整和优化融资结构,为实体经济注入稳定有效流动性,推动资源合理配置。由于金融组织结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脱媒”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尽管金融机构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实体经济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据统计,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1637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9%;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7.56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92.2%。从2002年至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从91.9%降至52.1%;直接融资占比从4.9%上升至15.9%。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提出对金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也必将不仅促使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也会带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更快发展;加快推动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促使社会融资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有效引导资金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深化金融改革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1、金融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银行业资产规模大幅增长。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31.27万亿元,全年新增总资产规模达到19.75万亿元,增幅达17.7%,成为资产总额增加最快的一年。截至2012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5%。

  二是证券业和保险业综合实力较快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26.5%;保险公司累计赔付1.3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我国保险业资产近3年以每年约1万亿元的速度在增加。2012年末,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7.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3%;2012年全国保费收入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累计赔款、给付4716亿元,同比增长20.0%。截至2012年末,保险资金的运用余额达6.85万亿元,占行业总资产的93.2%。截至2012年末,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72万亿元,净资产为6943.46亿元,托管证券市值13.76万亿元。

  三是金融市场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269点和9116点,比上年末分别上升70点和198点;我国沪市筹资额居亚洲第一。截至2012年末,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2494家;总市值为23.03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8.16万亿元;筹资金额为6852.86亿元。2012年,沪、深两市股票累计成交31.72万亿元。

  2012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7.97万亿元,增长24.3%。截至2012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达26.0万亿元。2012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263.6万亿元,同比增加34.2%。其中同业拆借累计成交46.7万亿元,同比增加39.8%;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41.7万亿元,同比增加42.4%;现券成交75.2万亿元,同比增加18.2%。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4.6万亿元,同比增长73.5%。2012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7.9万亿元;金融机构累计贴现31.6万亿元。

  2012年,外汇市场交易平稳,掉期交易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36万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2.52万亿美元;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866亿美元。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857亿美元。2012年,黄金市场运转平稳,黄金交易累计成交6350.20吨;成交金额为2.15万亿元。

  2、推进金融改革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较多,需要把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给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

  (1)强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国有大银行仍然占居明显的优势。截至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达到62.66万亿元,在银行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总资产的占比为54.8%。截至201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0.51万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数量达到3.9万家,行业占比高达19%;5大银行拥有的网点数量达到6.72万家,占全国银行业网点总数的32.8%。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因此相应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推进中小银行机构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适应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设立城市社区银行,加快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建设步伐。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建立和完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制度,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金融功能。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做实资本、服务三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

  (2)改革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确保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十二五”金融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规划发展目标,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当前,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举措包括“新三板”及债市互联互通工作。新三板从2006年开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试点,以后扩展到上海、武汉、天津。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揭牌仪式在北京金融街金阳大厦举行。2月8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及配套文件正式发布实施。新三板的“介绍上市”模式将会分流IPO堰塞湖,从而可能成为企业绕道上市的“绿色通道”。据预测,未来5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将突破5000家,总市值突破10000亿元,年交易量约4000亿元。2013年初,中国证监会召开的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和公司债在银行间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相互挂牌。此外,为了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发行体制和退市制度改革;将推出创业板再融资规则;证券业协会主导的私募产品券商间市场也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推进货币市场各子市

  场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优化货币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根据企业不同的利率、期限、偿还方式等需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债券产品。研究探索推出高收益企业债、市政债、机构债、大额存单、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和清算机制,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丰富外汇市场产品,继续推进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强对黄金市场的监测分析,创新黄金市场产品。完善黄金市场仓储、运输、交割和黄金账户服务体系。

  (3)推进金融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50%。在城镇化过程中,将需要40万亿到50万亿的投资需求。这些资金的筹集除了通过土地增值、发行国债和税收安排外,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推动作用。

  一是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当前,银行业利差萎缩导致净利高增长难以持续,拓展银行盈利新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推进经营业务转型升级。完善多层次信贷投向政策体系和信贷资源调节体系,信贷资源向扩内需、城镇化、惠民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和“三农”倾斜,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倾斜,向事关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倾斜,支持科技自主创新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绿色金融发展;严格制约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强化对就业和再就业、助学、扶贫开发等环节的金融服务。持续深入调整信贷结构,优化客户结构,全面推动个人和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升级。设立和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积极推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方式;简化业务流程。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积极推动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

  第二,降低资本消耗,推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快经营创新和转型,推动综合化经营模式的深入发展,扩大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范围。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打造交易型银行。发展投行、信用卡、离岸、托管、资产管理等新兴领域业务。

  第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管控风险的责任意识,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加快风险计量体系升级优化和计量成果的实际应用,推动实施风险管理系统整合。加强零售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市场与流动性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票据、表外和跨境跨业风险管理。加强钢贸、理财产品、民间借贷、房地产、船舶、光伏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关注过剩产能化解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第四,加快金融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深入研究和探索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用于贷款抵押。创新支农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适度提额度、改周期、增服务,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加强农村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农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继续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优化投融资结构。

  第一,推进信托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截至2012年末,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达到7万亿元,2013年2月末,达到8.27万亿元。近年来,信托业对基础建设及房地产投资的比重高达45%左右。信托业需要加快改革和转型,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改善与银行合作的同时,加强自营业务和拓宽自身销售渠道。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达到20万亿至30万亿元。

  第二,推进证券机构加快发展。目前,券商的资产管理存在着业务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业绩对行情依赖性高、销售渠道拥挤、客户服务较为简单粗放、客户流失率高等现象。因此,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需要进行多方位创新和改革,尝试从产品自身及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突破,打造出具有券商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管理产品。2012年我国新基金发行数量和募集规模达到了261只、6450亿元。目前,基金销售多元化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将会带来新的销售业务模式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更多的竞争将有助于投资者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

  第三,加快保险市场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保险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针对性的提供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险需求。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进一步拓宽小额保险试点的范围。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动环境污染、公众、火灾等相关领域的责任保险发展;推动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要求积极发展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三农”保险业务,有效放大财政补贴对“三农”的支持效应,推动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银保合作;进一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重点解决保险市场存在的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理由,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建伟.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1,(11):24-28。

  [2]宋汉光.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深思[J].银行家,2012,(8):60-63。

  [3]杨子强.宏观流动性管理与金融资源均衡配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1):114-118。

  [4]詹向阳.以宏观调控为支点撬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J].中国金融家,2012,(5):14-149。

  [5]张文汇.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J].中国金融,2013,(1):74-76。

【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相关文章: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论文10-08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金融化视角分析论文10-08

我国实体经济转型路径探讨论文10-10

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宏观调控的取向理由10-03

我国实体经济投资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性研究10-0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刍议10-0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10-08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探讨论文10-08

金融系统服务实体活动策划方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