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

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17-12-24 我要投稿

  发展县域经济【1】

  [摘要] 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两大突出问题,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 县域 经济 发展

  一 、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性”,即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1.区域性。

  包括经济网络的区域性,即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大网络中的小网络;经济运行的区域性,即征税、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有些是在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经济优势的区域性,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

  2.综合性。

  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综合性特点。

  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是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

  3.层次性。

  县域经济还可以分为乡村经济层次的基础层,乡镇经济层次的中间层和城镇经济层次的中心层,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

  4.开放性。

  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是开放型经济。

  这是由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由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县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与梯度。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往为前提条件。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是区域经济的基础。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发展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商品的扩张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2.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因此,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

  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措施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政权组织得以稳固的可靠保证。

  因此,我们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1.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

  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

  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

  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

  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

  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3.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镇化。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进乡村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城镇化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强镇、强村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强村集聚,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

  推进城镇化建设,还必须积极推进现代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就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服务,努力提高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此外还要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和各项社会文明创建工作,加大城镇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功能。

  4.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充分利用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区域、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让每一个农村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平等优质的教育。

  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

  加快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使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县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县一级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政权的关键。

  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强化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完善县级功能定位,能下放的行政权力坚决下放到位。

  对县级市和经济百强县,要赋予地级市的行政权限和政治待遇。

  要加快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来重新设立县级机构,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组织体系,形成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把农村综合改革与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结合起来,适当撤并乡镇,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食品加工、农产品安全等职能向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集中,建立产加销、内外贸管理一体化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

  发展水利经济【2】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经济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重要的基础环节。

  可以说,水利经济建设关系到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

  然而,过去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水利经济发展并不理想,在发展体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而,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水利经济协调发展体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本文认为,新时期构建水利经济协调发展体系应从符合国情的水利经济体制的建设出发。

  关键词:水利经济;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