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9 02:59:2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就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1】

  【摘 要】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特征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后,循环经济成为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直到2005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依据。

  循环经济理念是一种以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核心,遵循“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三个原则,要求节能降耗,低排高效,反对滥采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增长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其目标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数量和质量安全,达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农业资源—农产品—废气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这种经济形式中,人们高强度地使用农业资源,且又将废气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这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而与此不同,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其特征是实现农业资源低消耗、低污染,及废物的循环利用,使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节本、增效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生产不同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越来越多,田间耕作越来越省时省力,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以陕西农村为例,青壮年男性大都外出务工,田间留给妇女和老人即可应付。

  农业产量确实上去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因为农作物吸收了大量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对当代及后代子孙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另外,在很多农村乡风不文明现象也十分突出,例如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

  婚嫁时要攀比建新房,浪费土地。

  同时,大操大办婚宴、丧宴浪费物质资源。

  垃圾乱丢乱放,没有节水意识,随便向道路上排放生活废水等不文明现象也随处可见。

  这些都需要通过向农民灌输循环经济理念,让其自觉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去生产生活,不断改变传统的乡风不文明现象,建设文明、卫生、健康的新农村。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思想上认识不足,欠缺循环经济的意识

  由于农民素质相对偏低,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尚未树立起来,广大农民先看到的是眼前利益,尚且看不到未来利益,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只顾眼前增收不管以后发展的情况相是否严重。

  最终的后果就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支持尚不到位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创新。

  而农民自身科学知识匮乏,即使有搞循环经济的意识,由于缺乏技术知识,也不知从何处入手。

  缺乏技术人才带领等都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地方领导不重视有关,地方政府单纯讲政绩,往往忽略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要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解决的,这些问题中,法律法规的完善就是很必要和及时的。

  3.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操作人和受益人主要是农民自身,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循环经济中对资金的长期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再者,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这种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循环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因而缺乏资金支持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很大的障碍。

  4.缺乏统一的组织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程度,才能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我国农民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这种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生活状态,不利于新技术的传播和运用,这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

  四、针对农业循环经济长期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

  在宣传中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介绍过度使用农药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宣传中可以进村进行讲座、座谈会、播放录像带、分发卡片或相关书籍等方式进行,而且要长期进行这项工作,来不断强化农民的循环经济的意识。

  2.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在理论上引导,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技术措施上加强指导。

  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技术专家进入第一线给予农民技术指导,能更有快更有效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农业生产力。

  例如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空瓶、畜禽粪便)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能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水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采取最佳的方法,用滴灌代替浇灌;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可节约能源,同时将废物资源化,引导农民创造小空间上的循环模式。

  3.加大资金投入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首先,政府需建立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设计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其次,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再者,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公众资金。

  4.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庭院农业模式

  庭院农业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农业循环规划变成每个农民的具体行动。

  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以户为基本单元,建设以庭院为单位的生态复合体,通过食物链,有机地在一个院落内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可充分利用院落占用的土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零碎时间,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高度组织化的引导。

  高度的组织化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的传播和认同,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

  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了解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以更好地组织农民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2】

  【摘要】从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以后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

  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低利用,最终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显然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阻碍因素,找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能资源,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活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因此,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人,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人,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人中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多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

  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

  这给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的阻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业资源严重不足,规模化水平低

  我国的农业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最为主要的产粮国之一,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

  第二,耕地资源不足。

  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我国的农业形势日趋严峻。

  第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

  国家林业局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h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为0.128h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我国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的医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生态系统内物质能源的自我循环,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开展。

  2.农业经营者的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农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人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对循环经济进行经济支持。

  一般地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胜任发展农业循化经济的需要。

  可是,我国的农业经营者的素质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达到要求。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程度,以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我国农民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这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

  经验表明农业合作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益的组织形式,家庭经营可通过合作社加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之中。

  高度的组织化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的传播和认同,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

  目前,我国农村中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新的技术的传播和运用。

  3.科技力量薄弱,农户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的输入自然资源;遵循产品的再使用原则,以及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按照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再循环。

  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

  尽可能的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

  物质要素的投入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实际上被弱化,而高新技术作用不断的被强化,这就需要完善的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我国的农业灌溉,仍然以漫灌式补水为主,这种方式水的利用率很低,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以及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使我国水资源更加紧张。

  4.法律保障不健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环保、农业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和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依赖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有加大立法的力度,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调整,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运作程序,严格区分在循环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的权责,才能保障循环农业经济有序运行、保证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农业循环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

  为此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是当务之急。

  四、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加快观念转变,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问,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全社会公民的自觉参与。

  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环境污染状况,让全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宣扬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

  2.加紧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

  没有明确的思想概念和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来统一其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就会陷入混乱。

  循环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经济理论还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模式,都需要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通过长期的教育使其深入人心。

  只有通过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能遵守的行为规范。

  同时,通过法律的约束加速道德教育跨越传统观念,塑造新的道德规程。

  3.推广现有先进农业循环模式,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以立体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如种养结合的林间种草养禽,林草为禽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和饲料,禽吃害虫和粪便肥田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

  这是一举多得的农业循环之路,在各地已有成功的范例,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2)以生态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管理和生态经济规律,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体系。

  这种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有效防止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实际推广和应用。

  (3)以产业链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主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狠抓农业生产环节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具有广泛性与应用性,要求各产业之间形成互相关联,上下依存的产业链,并建立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生物、环保、绿色产业及产品加工业,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使用次数和利用率,做到低消耗,少排放、无污染、多循环、能回收、再利用。

  4.加强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做好技术保障,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

  如对区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套种、节水农业等技术推广给农民进行培训等。

  参考文献

  [1]赵洲.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探讨[J].观察与思考,2006,5:40-41.

  [2]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2:6-11.

  [3]刘铁军.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报,2006,14(2):11-14.

  [4]姚天冲,张静.《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28-130.

  [5]将小翼.有关循环经济下农业政策法制建设的探讨[J].云南地里环境研究,2006,1(18):79-82.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论文【3】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为了必然选择,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具有一定组合性,资源利用具有立体复合性、废弃物循环的生态性、技术体系具有一定复杂性及经济运行的社会性等。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市场机制和产权制度障碍等,这些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广。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就是在现有资源与环境情况的约束下,追求经济最大化,促进经济水平提升。

  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也是对传统经济模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根本性的变革。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在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利用,物质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兼顾发展。

  这是我国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时候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循环经济在我国当前社会已经变成了一项最基本的国策。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综合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构建利于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要采取适当的制度创新,勇于探索新方法。

  一、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在严峻的人口压力下,人均资源的占有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资源矛盾的根本原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也极不协调,以长江为划分界限来看,长江以南地区的总水量多但耕地面积少,相反的长江以北水资源少而耕地多,加之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缺水严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此紧缺的农业资源,不配合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只能造成农业资源的日趋减少。

  因此,这种供求矛盾的解决根本,并不在于增加资源的投入量,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走向农业循环经济的正确道路。

  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的产生,保护平衡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然选择。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呈现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受“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总耕地的16%。

  恶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级的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工厂设备简易,生产工艺落后,甚至没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集中处理,任由其排放到厂址周边,造成农田及水源的污染,成为农业环境污染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

  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长期不合理或过量的使用也同时加剧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更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农业环境的恶化不止会影响到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会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化消退直至食物链断裂导致物种消亡。

  因此,只有将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贯彻落实到整个农业生产作业的过错当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农业污染对生态坏境造成的危害,才能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推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倡导的是一种要将当前农业经济现象与如今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并且达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这样的经济模式具有众多优点,其主要特征是开采费用低,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低排放。

  在这样一个循环型市场经济下不管是什么样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够在这个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达到合理利用,并且延长使用期限,这样的经济体系还可以将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但是,现在我国农村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资源循环利用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这就导致了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也就进一步抑制了我国农村和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进程。

  1、在施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支持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施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缺少一个比较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他们想开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无从下手的状态,缺乏指导人员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农村的循环经济投资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投资金额在GDP中所占用的额度比较小,农村循环经济的投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所需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存在单一性,人们的投资效率偏低,这样就使得我国农村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所使用的资金得不到快速落实,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

  2、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在我们国家所涉及到的有关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其他方面也涉及甚少。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社会、自然、经济等各个领域,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等各个方面的一个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这样如果不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步伐,将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出现问题也会导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同时对于相关的危害农业循环经济的行为也找不到具体细则进行处罚,不能起到警示作用,让有关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3、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其模式比较少,具有单一性

  每当提起发展循环经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桑园、鱼塘或者是沼气等。

  桑园和鱼塘由于在使用的时候费时又费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这就导致了人们很少使用。

  沼气池的使用效果好,而且还没有风险,使用沼气池既能有效促进秸秆的循环利用而且还可以生产绿色食品,更可以降低农民对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的依赖习惯,从而也减轻了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除此之外,人们就很难再想到其他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了。

  三、我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毋庸置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法律和规范的逐一出台并落到实处。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并将其纳入“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国家在充分发挥已施行的多部生态环保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必须要在农村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在实践中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形式,有步骤、有规划地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做法和成功案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快完善这套法律体系,以便于依靠法律、法规的行政效能规范和约束农业经济投资主体的每一项经济、生产行为,进而健全环保、低能、循环的激励机制,稳步调动农民群众投身于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

  2、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逐渐引导着更多的农民迈向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尽可能多的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介绍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各个部门要尽快的树立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知识理念,以此加大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其次,绿色消费这一价值观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是不可或缺的,国家一直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样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具体地说,要尽力避免那些由不可再生资源所构造原料的一次性农产品的耗用;在广大乡镇地区,需极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最后,在生产中要树立创新的新理念,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便是尽量节约现有资源,强化资源的循环使用程度,提高农业各项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3、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良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归根结底是生态型经济,这便需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准则,努力探索出发展农业与搞好生态环保二者间的内在关联,方能有的放矢地建设循环农业。

  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现阶段的农村地区,选择以家庭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园是十分可靠的,可因地制宜的发展搞好下列几种模式:在山林地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园;以开发、利用沼气为中心环节发展养殖与栽培于一体的生态园;除此之外,还可建设鱼塘、农作物间作为主要目的的养殖、种植相互关联的生态园。

  4、依托于优厚的政策扶持,加强技术、科研攻关

  发展循环经济,配套资金必不可少,这也是搞好各种经营项目的重中之重。

  国家大力关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诚然,伴随循环经济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所需各项资金也持续上涨。

  这就要紧密依靠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同时,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摸索出一套长效机制,以便于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经由政府、农业企业以及经营主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补给到位。

  有了资金,技术同样无法忽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力量,深入到田间地头,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指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发展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尝试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运用;在农产品加工环节,需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不断革新技术要领,把资金、技术和生产结合到一起。

  结束语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搞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前提,需正视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予以解决,只有国家重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社会各方力量给予支持鼓励,群众认可并且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多淑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8(12).

  [2]于文武.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2(22).

  [3]陈潮�,雍继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新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9(05).

  [4]贾纪磊.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业循环经济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9(05).

  [5]张吉松,刘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讯, 2009(06).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思考论文10-08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研究论文10-11

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10-12

我国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的论文10-08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探析论文10-09

分析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10-08

浅谈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研究论文10-09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法制保障论文10-10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非均衡发展思考论文10-08

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探究的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