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4:02:5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

  【一】观光农业经济论文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

  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

  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

  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

  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

  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

  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

  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

  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

  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

  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

  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

  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

  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

  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

  “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

  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

  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

  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

  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

  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

  资源保护,人人有责。

  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

  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

  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

  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

  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

  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

  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

  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5、政府主导,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观光农业的主要接待方是村民。

  但是大多数村民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

  所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

  建议由政府主导,安排观光农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加强村民旅游服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训。

  作者:秦渝红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二】商业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商业文化由商业行业向全社会扩展,并逐步上升为主流文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商业文化属于商业系统的“行业文化”,它的舞台是全国商业行业,对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发挥作用。

  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了。

  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突出,是作为生产的补充形式和辅助环节而存在,其功能受到压抑。

  这个时期的商业文化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色彩,属于行业文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更高的地位与作用,它不再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也不再局限于充当生产的补充与辅助角色,转身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这个产业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自身,甚至把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了。

  现在所讲的商人,也不仅仅是指从事商业流通活动的人们,而且包括一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无论生产者还是流通者均属商人。

  从社会分工角度上看,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活动。

  商业涵盖了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集中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因此,商业文化也就必然的从原来概念下的行业文化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形态。

  商业文化的社会性来自市场经济的社会性。

  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职能是分配生产部门的产品,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则是市场经济的枢纽。

  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高速发达的商业经济。

  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这种经济为主流的商业社会。

  不仅商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而且商业活动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例如,各行各业都在重视的品牌文化、促销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旅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都是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文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延伸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创新了互联网文化,是新时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新成果。

  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

  这就是商业文化的力量。

  它从一个侧面有力的反映出商业文化的广泛社会性,说明商业文化已经在客观上上升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层面,起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认识它,正视它,因势利导的培育它,扶持它,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它的生存土壤是整个社会,统一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和建设的商业文化,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

  尽管市场经济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商业文化所包涵的文化发展方向,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倡导的商业精神,都是统一的,体现的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

  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涉及数以百种行业,数以千种产业,数以万种市场,数以亿种商品,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浪淘不尽,生生不息。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

  每一种不同的商业活动都反映出特色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个商业活动均是这一文化海洋的一滴滴水珠。

  他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反映出多样性的一面。

  就拿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来说,我们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饮食文化元素都反映着它那个民族与地域所独有的特点,众多的饮食文化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近几年来随着商会经济的兴起,商会文化也伴随产生,并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相互辉映,构成了我国现代商业文化一副灿烂的画卷。

  虽然商业文化是建立在各种商业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每种商业活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

  但是,任何特殊性均反映着普遍性和一般性,商业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反映着商业文化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

  因为各种商业活动必当遵循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商业文化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天下。

  商业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倡多样性,鼓励不同商业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培育发展,更要强调统一性,要在统一性中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性,在“百花齐放”中繁荣我们的文化,彰显文化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步伐加快

  当前我们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世界,以整个世界为舞台。

  尤其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商业活动已经没有什么行业界限,也打破了国界的概念。

  在这个背景下,商业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分割走向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在这个趋势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提升,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现象也变得更加突出。

  这种碰撞的结果,不像过去形成了对立,而是走向了融合。

  这种不断发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象,也就推动了现代商业文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近代社会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涌入,不少先进的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例如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于农耕文化具有强烈的、正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带来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

  这是外来文化的历史进步意义。

  当然,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对于本土文化的精华成分的伤害和破坏。

  例如,西方文化中对于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深刻的揭示,当这一外来文化涌入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之时,由于长期我国农耕文明所导致的缺乏抵御这一西方文化糟粕的能力,结果,在盲目照搬照抄,甚至于全盘吸收之下,为了贪婪地追逐利润,不惜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近几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

  从文化高度反思,本质上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被稀释、被冲淡、被抛弃的结果。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从现实来看,这种碰撞与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正面的碰撞带来了有效的融合。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建立交融的新机制,在文化基因层面由正能量的对接而互补、互生,水乳交融,由此创新和丰富了商业文化的内涵,使之赋予了时代的新特征,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二种情况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并没有形成新的文化元素,只是在表层上部分的结合了,遇到文化内核的排异,出现文化隔阂,甚至于缺乏融合的机制。

  这主要是由文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所造成的。

  但不管怎样,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步伐将会越来越快。

  我们所要做的是既要以积极的开放姿态参与融合之中,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起来,同时又要在融合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要通过融合洋为中用,而不能丧失自我,当了文化俘虏。

  四、商业文化建设重点由传承转向创新

  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的经济体制,最需要的是创新。

  近几年来人们都感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与商业模式不断出新,商业文化也正在纳入互联网元素,吸收互联网的文化精髓,使之具有新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文化,突出的标志就是融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传统商业与移动互联网实现新的全面嫁接。

  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工具,绝对不可能离开其他产业,过去所讲的“颠覆思维”也许并不正确,互联网并不是一个颠覆工具,而是一个融合工具,将各个产业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加强大的产业。

  如今,商业文化也融入了“互联网+”这一新元素,“电商文化”就是商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标志和主要方向之一。

  如今不少传统商业转型困难,根源之一是在文化上出现了瓶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文化这一先进的商业文化,结果在惊慌失措中找不到方向了。

  其实,互联网文化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关键是将商业文化提升到互联网水平上,具备“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连接一切思维”这十个“互联网文化”的核心元素,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推进传统商业的转型与发展。

  “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的强劲动力,传统的商业文化随之进入互联网商业文化这一崭新的阶段,我们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让商业文化注入互联网基因,丰富商业文化的时代内涵,提高商业文化的整体水平。

  五、商业文化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这个基本内容里,商业文化的价值成为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商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友善态度”,要求一切商业活动均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敬业是对所有商人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商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更是我国千百年商业活动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是现代商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我国社会最高层面,最有中华民族底蕴的文化成果。

  商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全社会最优秀的商业道德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商业活动中所培育出来的优秀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了充分体现,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商业文化正在一步步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王作言 吴兴杰

  【三】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论文

  一、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的长足发展是无可厚非的,金融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腾飞作出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

  然而,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部分观点认为,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乏力是金融业过度发展的结果,认为我国出现了与美国一样经济过度虚拟化的问题。

  经过简单的对照我们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成思危认为金融市场规模不应过分超过实体经济,比例应在5左右。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为1,最高时也不过1.5,世界平均水平是12,而美国2000年时就达到了5。

  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发展并未出现过度虚拟化,发展水平还没有到达与实体经济的最佳比例。

  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未契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未处理好协调发展、功能匹配、紧密结合的三个方面的关系,破坏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促进共生的动态平衡,制约了实体经济良好、持续发展。

  (一)违背协调发展关系

  有的地方政府过分强调金融市场繁荣,忽视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阻碍和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民间融资混乱发展,企业资金断链、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等现象频发,出现了地区经济空心化。

  (二)违背紧密结合关系

  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存在的垄断以及工具多样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银行业无法自发与实体经济匹配起来,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来进行调节,然而行政手段的不灵活性,往往造成要么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要么流动性过于萎缩制约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后果。

  (三)违背功能匹配关系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对于银行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短期内银行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诉求,例如几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巨大,急需资金维持经营,但我国融资方式依然以银行信贷为主,而商业银行恒定的信贷规模以及国企、央企、大企业的资金刚性需求,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造成了中小企面临融资困难、难以为继的窘境。

  再加上部分行业发展一旦出现波动,银行纷纷采取退出策略、减少授信额度,更加大了小企业资金流动的难度。

  其他诉求还包括出口支持、技术改造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升级支持等众多方面,银行都很难一一满足。

  二、推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推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

  (一)以转变经营理念为基础,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

  当前银行业仍是我国金融市场上的绝对主力,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银行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银行业要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和运行趋势,主动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深对自身发展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关系的认识,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充分发挥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银行业新发展。

  (二)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制定银行业发展规划

  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将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持续改进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实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差别化发展,突出中小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的作用,指导银行形成各自的信贷优势行业。

  努力形成与国家宏观经济相适应的银行业体系,确保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以满足实体经济要求为目标,推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实体经济需求,加强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对接。

  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切实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

  在信贷投向上,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新产业、新动能、新力量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还要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鼓励开展改革创新

  从宏观上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完成,提高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将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跟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推进银行业务结构和经营模式转型。

  微观上,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科学性、稳健性和可持续性,丰富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服务手段和渠道,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有针对性地拓宽抵押品范围,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传统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更好地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

  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匹配发展,既是国家层面的系统性问题又是牵扯具体金融机构的微观问题。

  银行监管部门更要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把控银行业整体发展方向,敦促银行在保证稳健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宁 黄时

【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0-09

中国经济专业毕业论文10-09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模板10-08

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01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01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0-01

经济毕业论文10-08

经济的毕业论文10-08

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