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08 06:31:27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文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而对试卷质量和考试结果进行科学化测度有助于检验教学效果。本文以SPSS为统计分析工具,通过成绩分布直方图、题目难度等指标来科学化测度试卷质量,直观分析考试结果,从而掌握考试信息规律,借助试卷测度来评估教学效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提供参考模式。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丰富人的知识和才能,而对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效果评价是测评、促进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最为传统而有效的方式是考试,考试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个人能力,因此考试这样一种教学评估的方式虽然饱受诟病,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考试评估的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评估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因此需要采用科学化的测度手段,利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在保证试卷出题质量的基础上,才能将考试结果作为检验学生、教师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武汉市某高校某年级学生的79份《经济学原理》考试样卷为样本,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量化分析,旨在结合实例分析,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科学统计学方法,深入挖掘考试的有价值内容,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研究框架及数据处理

  本文的研究主要借助SPSS统计学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试卷题型及分值构建、考试成绩录入和分析结果输出模块等。

  本次考试的试卷经过初步构建、中程调适最终得以形成。待检验的试卷题目总数为40,其中客观题数为29,主观题数为11。试卷题型及分数结构如表1。考生人数为79,有效样本数为79。经过客观公正批改,形成实得成绩。根据成绩既定功效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成绩统计汇总方法。首先在Excel文件中将数据录入完毕,然后将其导入SPSS分析软件。

  (一)数据录入

  数据录入需要视考量成绩汇总用途而定,在汇总成绩时如果主要考虑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汇总录入学生卷面总成绩即可,如果考虑测度试卷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汇总录入试卷各小题的得分情况,生成更为细致具体的数据表。具体录入操作规程为:进入SPSS软件后,点击进入数据编辑器,再点击进入Variable View标签,在变量命名定义界面里的Name标题下标注题号(Q1~Q40),总分项命名为Total,ID为学生的学号,Label标题下添加定义内容,完成定义设置后返回数据编辑器录入数据。

  数据录入时,按序列一次输入学生各题目的成绩和总成绩,依次输入每位学生的成绩,之后得到扩展名为“sav”格式的文件。

  (二)数据导入

  SPSS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为“sav”。人们一般不会直接将数据录入SPSS系统,因为sav格式的数据修改起来较xls文件显得笨拙。所以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是直接将统计汇总完毕的数据导入SPSS用以分析。SPSS可以识别包括Microsoft Excel、Lotus、Sylk、SAS、dBase、Stata等格式的数据文件,其中以Excel文件使用最为广泛。以Excel文件的导入为例,具体导入操作规程为:运行File,找到Open选项,点击Data进入文件所在地,选择文件类型为Excel或All Files,点选需要导入的文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Read复选框,选择OK按钮,就可以显示导入的文件内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点选Read复选框可以将表格第一行变成变量名导入而非数据导入。

  二、实验步骤

  (一)建立教学效果分布直方图

  在教育统计方法中,正态分布最为常见,在特定条件下的考试成绩应该也服从该规律。一般而言,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分在75分区间,标准差通常在5~9区间,这样的数据表明试卷的设置难易度较为合理,通常特定教学环境下、特定学生群体的真实成绩都在这一范围内。

  SPSS软件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为:运行Analyze找到频数表,导入Total,运行菜单中的With normal curve 得到直方图,从频率表和直观图可以观察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本文研究的79名学生的成绩情况来看,接近正态分布,结果符合统计学原理。

  (二)题目难易度分析

  难度(Difficulty)借助通过率或得分比来计算,对于选择题等客观题来说,一般是用通过率来表达难度的大小。以主观题(Q30~Q40)为例,利用SPSS软件的分析方法为:将Descriptives中的Q30~Q40选入Vaviable(s),得出均值,再建立 包含均值与满分值的数据文件,输入难度系数P和公式Mean/W,计算得出考试的难度统计结果。以本次考试为例,其难度统计结果详情见表2。

  通常考试试卷上试题的难度在0。5左右最为合适,如果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拨学习成绩更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试卷试题的难度,而如果考试的目的仅是为了衡量学生学习的达标情况,则试题难度一般会相应降低,并增加部分高难度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此,试卷试题的难度系数多控制在0。3~0。8区间,且要拉开试题的难度系数,以免同质化的试题降低了试卷整体的区分力,既要有部分试题难度偏高,也要有部分试题难度偏低,使试卷难度有所分散。只有如此,试卷测评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才可以较好的实现,也更容易掌握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情况。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本次试卷上的习题中以Q20题最难,难度系数0。06;而Q5等题偏难,难度系数在0。30以下;Q30题最简单,难度系数为1。00,表明全部同学都得分;Q11等题偏简单,难度系数在0。80以上。试卷整体的试题难易程度比较合理,同时难度系数低的题比较集中于主观题类型上,这也可以体现出学生主观题把握的比较准确和出色。

  (三)题目区分度分析

  题目的区分度主要指的是试卷上的试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区分鉴别能力,区分度好的试题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水平,因此区分度是试卷评价的重要因素,一个合理有效的试卷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利用SPSS软件来计算试卷的区分度,如果是客观题则可以在软件中选择Bivariate选项,然后选择试题序号选项和Total字段进入表达式,再选择Spearman获取输出结果,而如果是主观题,则需要进入表达式后选择Pearson。得到输出结果后,能够找出区分度数值,针对本次试卷试题的区分度情况来看,Q4等试题的区分度不高,可以考虑加以修改或是淘汰删除处理。

  (四)信度分析

  信度反应的是考试中随机因素的影响,如果随机因素影响比较小,则信度的数值就比较大,反之则信度小,随机因素影响与信度成负相关。因此信度是一种衡量试卷稳定性的数值,本次试卷的信度分析采用科隆巴赫α系数,该系数能够计算测验内部的各种一致性系数,无需题目是记分型,因此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实际操作流程为:打开Analyze,从中点开Reliability Analysis,在信度分析对话框中选择全部表示题目的字段,选用Alpha方法,从而求得信度系数。本次考试的信度系数为:Alpha=0。576。信度值的合理范围为0。5~0。9,本次测试的信度系数为0。576,信度较低。

  (五)效度分析

  效度(Validity)是覆盖面和权重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否有效检验考试能力水平。利用标准关联效度法(predictive validity)进行测度,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效度分析的标准,利用积差相关法求效度(Pearson法)。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建立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表,其中Total为考试总分,PS为平时成绩。在SPSS中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选择Total和PS字段进入表达式,然后在Correlation Coefficients中单击Pearson。本次考试的试卷效度为0。593。效度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全部有效和全部无效之分。效度的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对于一次考试来说,其效度系数一般应在0。4~0。7之间,值越大效度越高。

  三、结语

  根据测度结果进行试卷调适,并对考试考评方法进行改革,是试卷科学性测度的重要目的,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的提高。对考试考评的改革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行全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侧重平时成绩,特别是在翻转课堂、模拟课堂中的小组学习参与、主题发言等。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考试中,以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设立评价指标,以自评和互评的方法按照权重和学生表现打分,以5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二是强化对知识与理论的应用能力考核。《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的题型多多传统的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试题,缺少实践能力考评,在改革过程中应在注重考查基本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与理论的应用能力,将学生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生活中经济学的理解通过PPT讲解的形式纳入考核中,由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和实践进行评分,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三是进行操作性技能考核。依托学校和国家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对《经济学原理》课程进行演讲、行为模拟考试和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10-09

如何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论文10-10

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论文10-10

关于国际视野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10-10

教学改革经济学论文10-09

城市经济学教学的论文10-09

高职类院校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10-26

关于数学教学课程理念论文10-09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11-22

计算机课程教学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