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论文

时间:2022-10-08 13:42:25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论文

  随着社会进步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更追求自己的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家庭和事业兼顾的双重角色必然带来双重的时间需求,在时间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必须对自己不同的时间需求作出取舍。家庭、职业、个人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时间分配方式。本文主要以劳动供给理论为基础,就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是对劳动供给理论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对时间分配研究的文献综述。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论文

  一、对劳动供给理论的梳理

  现代劳动供给理论始于1930年罗宾斯关于劳动领域收入需求弹性的研究著作(转引自明赛尔,1993:20),此后经过道格拉斯(Douglas)、杜兰德(Durand)、朗(Long)、贝克尔(Becher)、明赛尔(Mincer)等人的精心研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现已成为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劳动供给”的概念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在宏观上,所谓劳动供给是指一定的人口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在微观上,劳动供给是指个人的时间利用方式选择,即个体在闲暇与有酬工作(有报酬工作与家庭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张抗私、周鹏、姜广东,2000:113)。在经济学中引入时间概念研究人类行为始于贝克尔,但运用劳动供给的相关理论研究女性的劳动参与问题始于明赛尔。所以两人都是运用时间概念研究劳动供给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研究是分析时间分配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

  贝克尔将经济学理性选择假设延伸到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性别分工上,并首次引入时间概念分析家庭内部性别化的劳动分工,他认为:每个人把时间分配到各种活动上,就如同把货币收入分配到各种活动上,从花在市场劳动的时间中得到收入,从花在吃饭、睡觉、看电视等活动上的时间获得效用(贝克尔,1976:135)。他假设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商品与劳务、家庭成员的时间、教育及其他环境变量生产出健康、声望、精神享受等非市场商品。

  家庭产出只取决于商品的总投入和总有效时间,要实现家庭的最佳产出就需要不同的家庭成员在人力资本上专门投资,作专门的时间分配,因此组成家庭的男女两性根据人力资本投资及生理上的差异进行分工。贝克尔指出在居民户中,具有市场资本优势的成员将时间专门配置到市场工作中,具有家庭资本优势的成员将其时间专门配置到家庭部门,通过这种时间的专门化可以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贝克尔,1981:6-33)所以,个体的人力资本因素及先天性别差异是影响家庭分工和个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

  在时间类型的划分上,明赛尔认为贝克尔的两分法即市场劳动时间和非市场时间过度简化了的时间分配现状,他提出应该从劳动市场中支付报酬的工作、家庭生产时间和闲暇时间三个方面分析时间分配现状(明赛尔,1993:139)。学者格鲁诺也认可时间运用的三分法,指出应该从“工厂生产、家庭生产和闲暇三个方面研究时间运用情况”(Reuben Gronau1,1977)。此后,运用劳动供给的相关理论对时间分配的研究多沿用了这种三分法。

  除此之外,学者们运用劳动供给理论对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Robbins通过建立工资率与收入及劳动时间和收收入之间的曲线,认为在给定工作时数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后,收入的效用就会下降,个体在收入方面所做的努力就会下降即工作时间将减少;但工资率的提高会导致闲暇变得昂贵,进而引致工作时间的增加(Robbins,1930)。Robbins首次提出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并指出劳动者最终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量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净结果

  。明赛尔针通过经验研究认为:年龄、收入、工资率、受教育程度、参加工作年数、丈夫收入、有无子女、家庭偏好等影响劳动供给,因而影响其在工作、家庭与闲暇之间的时间配置行为(明赛尔,1993:25—233)。

  总的说来,劳动供给理论为我们分析时间分配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首先,劳动供给理论对工作、家庭及闲暇时间领域的划分,为我们研究时间分配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其次,劳动供给理论对劳动者时间分配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们研究时间分配影响因素提供了量化指标,如劳动供给理论不仅提出了工资增加会对工作时间和家务劳动产生影响,工资的高低对家务工作时间会产生负向的影响性。同时,劳动供给理论指出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会对时间分配行为产生影响。

  劳动供给理论的不足之处是,虽然人类行为与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人类作为复杂的社会性动物其行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性别文化传统,通过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性别意识、社会角色、工作家庭偏好等进行塑造和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时间分配行为。

  二、对时间分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有关时间分配的理论研究

  有关时间分配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其中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国内经济学领域的时间分配研究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朱楚珠认为妇女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她们的时间价值就大,因生孩子中断其就业生涯引致的经济损失就大,孩子的机会成本会增大,因此高工资女性的生育意愿就会降低。

  所以围绕就业和形成就业能力所支付的时间与生育、养育子女和维系家庭所支付的时间就成为女性时间分配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朱楚珠、王海涛,1995)。石红梅认为,如果社会对女性的劳动参与给予普遍的谅解和鼓励,使更多的女性选择市场劳动,进而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市场领域,那么女性就会减少家务时间,增加工作时间,同时对其闲暇时间也会产生正面影响(石红梅,2007)。

  (二)经济学者对时间分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贝克尔通过建立时间分配模型发现:报酬的非补偿性增加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前者增加工作时间,后者减少工作时间,但哪种因素占主导不能先验地决定。同时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时间密集型商品和产品密集型商品的消费随年龄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工作收入、年龄及孩子会影响人们具体的时间分配行为。舍特曼的研究表明,不仅工资会对家务工作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家庭中的琐事会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间断性的干扰,降低家庭中生产重任担负者的市场生产力;如果妻子的时间更有市场价值,丈夫会在家务劳动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舍特曼,2005:296—298),也就是说,工资收入、夫妻市场时间价值的差异、家庭琐事的担负及婚姻中的平等分工都可能对女性的时间运用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王琪延认为,影响生活时间分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宏观方面的时代特征如离婚率、晚婚化、未婚化等、生产力水平、居住环境会对时间分配产生影响;微观方面,生命周期、婚姻状况、孩子有无、丈夫收入、以学历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水平等都会影响到居民的时间分配行为(王琪延,1999:46-55)。石红梅通过对我国市场劳动供给时间的纵向研究发现:宏观层面的社会技术进步、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离婚率的上升及两性工资差等会市场劳动供给时间产生影响。她对时间分配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文化、家庭的人均收入、财产支配能力、家庭所在地、夫妻资源相对差、孩子的数量及年龄、家庭支持、人力资本存量、婚姻状况等都会对已婚女性的时间分配产生影响。

  总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经济学者主要以理性人假设和效用最大化假设为切入点,分析经济因素、家庭劳动分工、夫妻资源差异、人力资本因素等对个体时间分配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理论为基础,希望通过理论梳理和对时间分配研究的文献综述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劳动力经济学视角下劳动关系探析论文10-09

伦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景区管理探析的论文10-09

经济学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分析论文10-09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论文10-10

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管理论文10-10

有关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体育论文10-09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管理探析10-26

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分析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论文10-09

探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论文10-09

问题视角下中职数学教学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