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谈区域经济与物流业的交互性经济论文

时间:2020-10-28 09:58:50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区域经济与物流业的交互性经济论文

  一、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综述

谈区域经济与物流业的交互性经济论文

  (一)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认识分歧

  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概念的界定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主要原因是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武友德、潘玉君(2004)认为,广义的区域经济可以用来表示国家某一地域的经济活动,即地区经济,也可以在国际经济研究中视作某一国家的经济,甚至多国组成的经济共同体或经济圈;狭义的区域经济可用于表示国内大小不等的地区经济,即地域经济。舒庆(1995)认为,行政区经济是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但是,刘力、白渭淋(2010)和林其屏(2005)等学者则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应实行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换。可见,在对区域经济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的观点还很模糊,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区域经济是围绕一个固定的地理范畴,由于各主体间在分工与协作上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符合本地域资源禀赋要素的经济实体。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着名的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cedilOisPerroux)在城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纲纳?缪尔达尔(KarlGunnarMyrdal)和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OttoHirschman)等的扬弃和演化而来。佩鲁承认经济发展在时空上是非均衡的,且如果存在某些具有发展优势的部门、行业或地区,就会形成“发展极”,并对其边缘行业的发展产生“粘性”,形成其周围环境的“磁极”。经济增长率、资本集中、市场规模以及创新中心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机制。[1]

  2。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目前不少学者从技术角度和知识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纲纳?缪尔达尔(KarlGunnarMyrdal)分别在其着作《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中阐述了“增长极”地区对周边相对落后地区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影响理论。空间扩散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收、采纳或应用的空间过程,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沙飞、张仕俊,2006)。扩散最典型的空间特点是距离衰减规律,即扩散的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而空间相互作用量与距离成反比。柯善咨(2009)认为,扩散理论与增长极理论是相互作用的,但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之间其相互作用是有差别的。

  3。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4]产业集聚是区别于市场与企业的中间组织,强调地理空间的集中、产业关系的密切,重在发挥区域内资源整合的能力,实现分工专业化,并利用其外部性影响实现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效应,达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2002)。产业集聚理论加深了同一产业在不同企业的联系,在竞合压力与动力的刺激下使之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贺灿飞、潘峰华,2007)。

  二、区域物流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区域物流产业的概念辨析

  关于区域物流产业概念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区域性和产业性视角进行,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辨析区域物流产业的概念:

  1.分工理论的观点认为,区域物流产业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使产生的利润点围绕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的价值链相互转移,形成以供应链为核心的辐射一定区域的区域性物流体系。[5]区域物流产业主要的场所存在于区际和区内,并借助运输和集散等手段,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系统平台(张立丽、海峰,2003)。

  2.协同理论的观点认为,区域物流产业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区域范畴,将物流设施、物流活动以及信息系统等要素在不同的领域内进行协同,从而整合为特定目的的有机系统(雄浩、嫣慧丽,2007)。李柏洲、刘建波(2005)则认为,区域物流产业可以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协同效应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阶段,并通过在各阶段子系统之间的竞争,推动其向更深层次的协同阶段转变。

  (二)区域物流产业的结构与组成

  在宏观层面上,区域物流产业的结构由区域物流产业的主体、客体和载体三部分组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功能体系。区域物流产业的主体是指物流服务提供方、物流服务需求方、物流中介机构和物流支持产业(金融、电子商务、信息处理技术、通信设备、定位系统)四部分。区域物流产业涉及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参与区域内、区域间两大经济循环,服务于区域内、区域外两大市场(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由两大市场主体(物流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三大网络(物流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物流组织网络)构成。通常,区域物流产业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物流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物流客体的集散调配问题、物流载体之间的功能协同问题、与环境(威胁或机会)的适应问题,除此之外,还受到当地政府以及区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物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持续不断地与区域外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三、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交互性的研究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导致物流产业发展的非均衡。非均衡性研究的主要思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物流需求分布的不均衡,从而影响物流节点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的建设与布局(张敏,2008)。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区域经济的失衡,[6]其具体原因为:产业结构规模、人口、生产要素等方面的空间聚集效应加剧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FanC。C。、ScottA。J。,2003);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加速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孙琳琳、任若恩,2005);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横向区域选择所带来的空间效应是导致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何兴强、王利霞,2008);同时,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资本、人力、教育等)与政府的发展政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7]

  2.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决定物流产业的梯度发展。梯度理论的研究认为,物流业发展沿着经济梯度,从物流园区建设到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了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联动效应(张立国,2011)。区域经济的梯度性主要是由于技术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而根据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三阶技术梯度,相应地也就形成了发展程度迥异的三大区域经济带:东部沿海发达技术区、中部腹地中间技术区和西部边远欠发达技术区。区域经济总是沿着技术从高梯度向低梯度流动的方向发展(丁任重,2007),而高梯度区具有保持“核心区”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使得该区的成熟经济向周边低梯度区转移(李国平、赵永超,2008),形成“梯度传递”效应。

  (二)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物流产业作为国家或国际物流系统的一部分,是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化解区域经济冲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关于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物流产业的动态权变性(环境适应性)层面。此类研究主要从国家或区域宏观层面说明物流产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做出相应发展战略的调整,而这种战略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Cooper、Howie和Penman(1997)主张在物流各个系统中都应该考虑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并从战略高度指导基于环境导向的物流系统管理;Pardmore、Tim、Gibson和Hervey(2001)认为,在区域物流一体化整合过程中,应当考虑客户需求和环境的变化,物流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能孤立存在。

  2.物流产业的不可分割性与相对独立性层面。YoungA。(1991)的研究表明,不管是政治区域还是经济区域,其区域内相关主体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割和相当程度的功能差异,通过建设物流中心或货运中心等对城市物流问题进行战略调整,对城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联动效应;[8]同时,区域物流各主体之间及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在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上联系紧密。

  3.物流产业的辐射性层面。物流产业的辐射性主要是指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物流网络对周边城市物流网络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其中,包括城市群内的`铁路、机场、港口、中心城市、国际物流园区、国内物流枢纽、区域物流中心、受辐射城市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和陆海空等通道相互衔接。此类研究主要从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物流网络方面研究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MelendezO和MariaFernanda(2002)的研究发现,区域物流和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推进了拉丁美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手段的运用加强了不同区域物流网络的一体化整合程度。[9]以上研究表明,核心城市借助其优越的资源成为区域物流活动的交通枢纽及区域物流系统的关键节点,对次级节点网络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4.物流产业配置和协调资源层面。此类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中心系统的特征决定了其在运行过程中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物流业的结合,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耿兴荣、林炳耀,2002)。国外学者大多从物流供应链的全球运作入手,对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多仓库协调、配送网络设计以及逆向物流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或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物流业对资源的配置和协调的作用。[10]从逆向物流系统建设角度,利用定量与元模型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逆向物流系统的规划模型,解决逆向物流优化问题,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11]除了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作用外,市场机制也具有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促进区域产业和市场的整合,培育和发展共同市场。[12]

  5.物流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层面。此类研究认为,区域物流作为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是为区域范围内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因此,发展物流产业会极大地带动各产业的向前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张文杰(2002)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分析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海峰(2004)认为,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决定了区域物流产业在人员、技术、物流需求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发展规模。因此,区域物流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13]

  6.物流产业促进经济扩散层面。此类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派生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李全喜、金凤花、孙磐石,2010),物流服务水平受到区域经济投入要素的影响(李冠霖,2001),而不同地域之间现代物流业的协同是区域经济扩散的主要推动力量(王文斌、马祖军,2002);反之,则会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瓶颈”(钟山、刘源张、汪寿阳,2004)。物流业首先在经济发达城市区得以发育、成长,使之成为物流业发展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和临近城市发展,然后向区域中其他地区辐射、蔓延。

  (三)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互动性研究

  国内外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二者互为因果、良性发展。[14]关于二者互动性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可划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是在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从城市(区域)层面分析物流产业(或物流子系统)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定量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基于固定区域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选择相关影响变量(物流指标与经济指标)和构建数学模型或利用模拟仿真的方法来量化二者之间的互动性。

  1.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互动性的定性研究。MirjamIding、RemmeltThijs和BartKuipers(2002)通过研究特立尼达岛、多巴哥岛、新加坡等地区的物流业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揭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依赖关系;RamokgopaL。N。(2004)分析了物流产业对中心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PenaZ。H。和ZhangZ。Z。(2007)利用SWOT分析法论述了中泰两国间的物流通道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MaciulisA。、VasiliauskasA。V。和JakubauskasG。(2009)通过对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得出物流与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国内学者大都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节点等物流产业和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物流政策等因素或者建立评价体系、系统动态模型等对区域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15]曾文琦(2004)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交互机理,指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2.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互动性的定量研究。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进行阐述:

  (1)国外学者的定量研究。

  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

  一是建立绿色区域物流产业角度。通过建立绿色区域物流产业,比较港口腹地集装箱运输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效率,并建议私人与公共部门要采取措施来实现内部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FedeleIannone,2012)。

  二是城市角度。利用城市交通系统仿真模型,研究经济与物流需求的关系(EiichiTaniguchi、RobE。C。M。VanDerHeijden,2000);通过建立多目标线性模型,在物流运营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建立针对危险废弃物的逆向物流协调管理系统,促进物流与区域城市协同发展(Jiuh—BiingSheu,2007)。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角度。TageSkjott—Larsen、UlfPaulsson和StenWandel(2003)研究政府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问题。

  四是资源配置角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全球性物流产业建设和优化协调问题,[16]DonldJ。Bow—ersox(1999)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供应链、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关系。

  除此之外,对于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还注重其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问题。[17]

  (2)国内学者的定量研究。

  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物流产业角度。现有研究资料显示,中国总体的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之间是相互拉动的关系;[18]刘南等(2007)以浙江省物流与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ger检验方法,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张梅青(2012)运用共生理论研究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演化机理,发现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是集群的角度。刘明菲(2008)采用区位熵法,以浙江、江苏、广东三省为例,研究了物流产业的集聚度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问题,结果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包纪平(2008)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物流产业集群的关系,并提出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寻立祥(2007)以长株潭三地为例,分别从区域物流设施与产业布局、物流资源优化整合、物流信息共享以及区域物流协同管理等方面结合区域产业分工、区位优势和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研究长株潭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问题。综上所述,区域经济本身作为包括物流产业在内的大系统,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是共生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之间的互动性如图2所示。图2: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互动关系从表象上来看,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通过物流的供给与需求相联系,物流产业正是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才得以向更高阶段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又会产生新的物流需求;而从本质上来看,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事物,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区域经济梯度扩散引导物流产业的扩散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的集聚过程同时也是物流产业的聚集过程。因此,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之间具有互动性。

  四、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当前对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关系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从两个孤立的视角展开———区域经济对物流产业的拉动、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虽然一部分学者对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互动规律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以下严重不足:

  1.区域物流产业是由众多微观物流活动、企业物流、相关设施以及宏观产业组成的新兴交叉产业。目前学术界对区域物流产业的定义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概念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只有尽快界定出严格和标准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区域物流产业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探讨。

  2.缺乏对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动态交互和演变性的深入研究。显然,随着时空的推移,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会互相牵引并发生显着的变化(如图3所示);而明确不同阶段物流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因、区域经济的真实表现,并揭示二者交互发展的演化轨迹,这将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认为,在一个完整的循环中,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交互发展至少先后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启发阶段,即区域经济牵引物流产业发展;

  二是互动阶段,即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互相促进;

  三是效益阶段,即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即高度发展的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但是,目前对影响这些“阶段”转换的关联维度和重要因素还未被完整地和有说服力地揭示出来。

  3.缺乏对于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协同运作研究。可以说,目前的研究较少关注宏观决策与微观运营的协调。区域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应考虑物流企业之间、产业内部、相关产业以及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相关性,能否真正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协同决定着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运作是否合理。

  (二)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今后的研究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物流产业作为多系统的有机综合体,具有系统的整体特性,因而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区域物流产业的概念体系,并更多地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区域物流产业,而非片面地强调物流产业某个局部的功能活动。

  2.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区域经济结构也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结构,但是,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特殊性体现在其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上。因而,基于个案或局部地区研究结论的推广和应用将会产生空间不适应的后果,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细化。

  3.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交互发展具有时间特征,不同交互阶段的推动力量和发展方向具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当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产业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以往的研究结论和对策的实践指导性可能会显着下降,因而亟需新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效性的方案来替代。

  4.目前有关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研究,由于其研究方法、地区选择或假设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往往过高估计区域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未来,需要对某些地区的物流产业运行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效果的真实表现做进一步验证,以切实深刻地把握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

  5.注重区域物流产业宏观布局与微观管理的衔接。理论上,需要从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协同发展的视角,首先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进而剖析和检视宏观结论落实于微观层面的可行性,以此彰显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

【谈区域经济与物流业的交互性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谈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经济论文12-25

谈管理会计的事前控制经济论文12-13

浅议林业与环保经济论文01-04

民法与市场经济论文01-19

简论POWERPOINT的交互性特征分析论文04-03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关怀04-27

中国经济的未来与民营经济论文11-17

谈风险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经济论文12-13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