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论文论文

时间:2020-12-07 19:18:3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论文论文

  一、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论文论文

  全市现有民族企业15家,各类个体专业户572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民族经济年产值达12亿元。2013年底,全市不到2%的少数民族企业年产值上缴税收占全市民营企业的10%,其中上缴税收百万元以上的有6家,全市六大板块经济中以少数民族企业为先导的有三大板块,当地群众的增收手段已由传统农业为主向主要靠二、三产业转变。项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周口市少数民族经济的一个亮点,在全省位居前列。“秣陵现象”在全省推广,丁集河北行政村荣获河南省“明星村”称号。

  1.基小的皮件生产

  目前全村在上海、广州、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从业人员有3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李楼村李臣在广州创业,吸纳本村就业100多人,致富后不忘家乡,拿出1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发现,近年来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以项城市为例,主要有:发展不尽平衡。受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区位优势、经营习惯、群众思想解放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民族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如丁集镇河北村交通便利,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活跃,经商意识强,户户以皮革加工为主,村民创业有成,开小车、住别墅、走水泥路、用光纤网,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而付集镇马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低,还是传统的农业村,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市7700元的平均水平。

  2.农业基础薄弱

  一些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个别村50亩地一眼井、沟沟相连、小沟通大沟的河流畅通网络还未完全实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多数村人均耕地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增收难度大。养殖业多是散养,规模偏小,品种不优,形不成规模效益。林果业在个别村发展较慢,没有连片种植,缺少经过精深加工的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上多数民族村缺少特色,仅靠做小生意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产业升级缓慢

  皮革、制鞋、农机配件等板块经济作为家族式民族企业,老一辈创业者目前年龄老化、闯劲不足、缺少现代管理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大气候影响,企业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结构调整缓慢,现有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4.建设规划滞后

  少数民族村缺少整体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无公共排水功能,缺少照明设施,环境亟须改善。有的村缺少卫生室和医务人员,出现群众突发疾患时,应急处置能力差。大部分村缺少文化大院和体育设施,群众在从事习武、秧歌等传统体育项目时,大多在清真寺进行。

  5.人才储备不足

  村级班子年龄偏大,一些村干部年龄已过60岁,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个别村级干部服务意识、集体意识、民主意识不强,影响着村级力量的发挥。加之受重商轻教的传统习俗影响,青壮年劳力外出经商务工的多,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少,导致懂种、养、加等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

  二、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因此,推进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对此建议:

  1.是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

  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促进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措施,形成政府主导、民族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当前,重点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捆使用各级各类扶持资金,集中对优势产业、新农村建设项目予以扶持,推进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有关意见,用足用活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借鉴外地做法,研究出台对回族群众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和牛羊肉差价的生活补贴办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及时解决民族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2.是做强特色产业,拓宽增收途径

  围绕少数民族生活特点,帮助制定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引导各村瞄准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加快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继续巩固发展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要注重打造特色。对有特色的清真食品进行精深加工,积极申报名优小吃,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使其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增收的短平快项目。

  3.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聚居村民生改善

  对有条件、群众要求强烈的村,抓住创建“清洁家园”、打造“美丽乡村”政策机遇,实施“天蓝、地绿、水清”工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建好新型农村社区,让群众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对不具备条件的,要立足实际,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根据民族村存在的问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解决。把民族村供排水、交通、用电、建房、就医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及时有效地付诸实施,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4.是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少数民族整体素质

  立足各村的`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开设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学校等阵地,抓好科技知识普及,加快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推广。建立健全村室文化大院,实施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给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奠定基础。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

  5.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增强整体带动作用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党性观念强、群众威信高、致富门路多、带头作用发挥好的“能人”选进班子,发挥其“核心”带头作用。认真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加快后备力量培养,加强“双强”支部建设,促进聚居村党支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此外,扎实开展回族友好村邻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等活动,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变。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的出行、供水、用电矛盾得到缓解。目前,90%的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100%的村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100%的村办小学完成了危房改造,解决了辖区内中小学生的就学问题,100%的村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特色村李楼实现了排房化,村庄四周油路环绕,村内硬化路面四通八达,公共照明设施齐全。

  三、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商贩流通特色彰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引导回族群众大力发展清真特色食品,促进了民族特色饮食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从事养殖、屠宰、清真饮食、牛羊肉食品加工、日用消费品批发零售的户数与从业人员已占到少数民族人口的10%,有些村外出经商人员已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名优小吃特色明显,秣陵麻花、油酥烧饼、盖自来熟羊肉、徐大成烧鸡、马七牛肉等深受群众喜爱。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逐年增强。养殖和水果种植初具规模。李楼村林果业已发展到现在的10多户连片种植近百亩,年人均收入增加800多元。加工业持续发展。丁集的皮革加工、秣陵的制鞋、南顿的农机配件产业优势明显。丁集河北行政村皮革业注重产品结构调整,由原来的单一服装等转向鞋面革、皮具革等皮件深加工和污染。

 

【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论文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论文11-0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论文12-21

循环经济发展方略探讨论文12-08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12-09

财税优惠政策经济发展论文07-19

加强路政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论文11-02

村小学困生的教育感受论文01-06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09-06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论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