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10-09 03:10:55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构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长超过了7%,居民可支配消费额也大幅度增加。2008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严重受阻,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1]。扩大内需,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长期性的战略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消费

  一、消费需求的内涵与类型

  1.消费需求的内涵

  一国的支出法GDP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最终消费是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总和,因此,最终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这三部分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个最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需求指的是城乡居民在一个时期的市场上,在特定价格下根据自我意愿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数目。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指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必须是消费者有主观愿意购买,并且是有能力进行支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产生消费。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首先,是消费者的收入。在商品价格固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需求成正比,消费者支付能力越强,消费需求就会越大。其次,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在一定收入下,商品的价格与消费需求成反比,商品价格越高,消费需求就会越小。再次,相关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作为替换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再次,是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消费,对其消费的需求就自然会多,对不喜欢的商品,消费需求就少。再次,是政府的消费政策。在不同时期,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可以起到影响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对消费需求具有一定影响。当人们预感物价会下降时,会等待观望,一般不会去消费。除此之外,消费需求还会受到政治、文化、气候、历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消费需求的类型

  首先,收入性消费需求。这种类型指的是建立在消费者收入的基础上,决定因素是收入,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就会增长。反之消费需求则降低。因此,要增强收入性消费需求,首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其次,信贷性消费需求。这种类型指的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的消费需求,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借款消费。一种是信用性信贷,就是银行根据消费者信用来决定给消费者贷款。消费者的信用度越高,贷的款就越多,自然而然消费就多。一种形式是抵押性信贷,消费者通过把有价值的东西抵押在银行,获得贷款进行消费。还有一种形式是担保性信贷,就是由别人担保,银行借钱给消费者,然后消费者进行消费。再次,预期性消费需求消费者预期越好,就越敢消费。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医疗、教育、住房仍是居民最大消费领域,这些都极大地抵销了居民的消费热情。要扩大消费,就要扩大预期性消费,提高人们的预期[2]。

  二、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有着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辩证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对象,消费提出生产的对象。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相互创造对方。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作用,在总量上要相互平衡,这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消费是生产的基本归宿,是最终的需求;投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投资,必须要依靠消费来实现,仅仅投资增长,而消费持续低迷,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有所下降,要想增强经济较快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种长期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同时,全面扩大内需,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需求,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内消费需求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我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持续增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未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39万亿元,每降低1%的储蓄率将直接增加消费3210亿元,也会带动GDP增长9441亿元[3],这是非常巨大的消费规模。

  三、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障碍

  1.影响支付能力的主要障碍

  首先,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增长的速度却在不断下降。2010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于GDP增长率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滞后于GDP增长率1.8个百分点。新世纪新阶段,这种情况进一步拉大。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不足,造成消费倾向走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降至69.5%,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在74%左右。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都在0.47以上,2015年竟然达到了0.49,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低收入群体严重抑制了消费增长[4]。其次,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居民消费信贷提升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帮助其实现了实际的购买力,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我国居民保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对“借钱消费”难以完全接受。信贷市场的不发达,影响了消费信贷的营销积极性,制约了消费信贷服务的推进,导致我国消费信贷制度发展滞后。

  2.影响消费预期的主要障碍

  首先,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在通常条件下,消费与储蓄成反比。居民的储蓄越多,与之对应的是很低的消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居民有钱就喜欢存在银行以防不测。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不完善的。不同区域内有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严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不高,基金统筹层次低,民众负担成本过高。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欲望。居民对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预期支出较大,直接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其次,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我国社会公共服务支出严重不足。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与同类型国家相比,分别低11.5%和22.8%,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1%,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5],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影响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使我国居民即使有钱也不敢消费,而是选择增加储蓄。